微信扫码分享

初中一年级春秋战国(初中一年级历史课件)

时间:

初中一年级春秋战国(初中一年级历史课件)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初中一年级春秋战国,以及初中一年级历史课件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会稽山的描写,初中紧急,在线等
  2. 初中一年级和三年级哪个是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高峰期
  3.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4. 初中一年级历史课件
  5. 高一年级上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会稽山的描写,初中紧急,在线等

会稽山山川秀丽,地灵人杰。我国历史名人司马迁、李白、孟浩然、元稹、王安石、苏轼、王阳明、陆游、徐渭等等都曾游览过会稽山,并留下许多著名的诗文。晋代书圣王羲之久住会稽山下,曾在兰亭与文人相会,写下不朽的《兰亭集序》,可谓与会稽山水千秋共存,位于绍兴城西南山阴道上的兰亭,其南侧为会稽山所环抱,溪水环绕其间,茂林修竹,环境十分幽静,传说越王勾践在此种植过兰花,汉代又在此设过驿亭,故称“兰亭”。

会稽山是中国山水诗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代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众多诗文佳作,唐诗之路的源头就在这里,会稽山的文化积淀异常深厚,名胜古迹极多,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守仁)在此筑室隐居,研修心学,创“阳明学派”,会稽山内的山山水水都饱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上古治水英雄大禹,一生行迹中的四件大事---“封禅、娶亲、计功、归葬”都发生在会稽山。

会稽山上群峰连绵,著名的有香炉峰、东山、秦望山、鹅鼻山、石屋山、皂靴脚、芝坞山、龙头岗、骆家尖、走马岗、东白山等,其中香炉峰最为出名,峰顶有观音殿,坐北朝甫,依岩而筑,状若香炉。峰上经常雾气缭绕、白居易有“峰峭佛香炉”之句.香炉峰以南的秦望山,是秦始皇登临处。秦始皇在此令李斯刻石记功,这块篆书石碑一直珍藏至今,共有60字,字体端庄凝静、风度雍容。会稽山上多有溪谷瀑布,诸暨境内的芝坞山、五泄,瀑布悬挂於崇山叠翠之间,周围异峰怪峦争奇竞秀,景色秀丽,五泄景区于1987年修复了五泄禅寺,现已成为一个新的国家级旅游景区了,另外,位于会稽山脉中段的中国唯一的香榧森林公园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

举目四望,世界是绿色的。竹子、铁杉、青冈、鹅掌楸、黑松林……浓浓淡淡的绿,复盖了逶迤起伏的群山,风一吹,林涛四起,像群山深深的呼吸,给人一种神秘幽远的感觉。最使人着迷的,是那条从高高的山坳中奔流而下的溪涧,山泉澄澈得如同有了生命的水晶,喧哗着,打着旋涡,吐着白沫,蜿蜒流泻在堆满乱石的山谷里。

初中一年级和三年级哪个是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高峰期

兵马俑多用陶冶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烧。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我们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出土后由于空气干燥,颜色就慢慢地脱落了。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秦始皇兵马俑(一说为宣太后)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秦陵内共有3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陶马高1.5米左右,身长2米左右,战车与实用车的大小一样。人、马车和军阵是通过写实手法的艺术再现。秦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青铜兵器因经过防锈处理,埋在地下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锋利如新,它们是当时的实战武器,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军吏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秦俑的脸型、胖瘦、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有差异。

统一六国之后秦国实行全国征兵制,兵源来自全国各地,这恐怕是他们在脸型、表情、年龄上有差别的主要原因。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不同的个体,使整个群体更显得活跃、真实、富有生气。纵观这千百个将士俑,其雕塑艺术成就完全达到了一种艺术美的高度。无论是千百个形神兼备的官兵形象,还是那一匹匹跃跃欲试的战马塑造都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着力显现它们“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绝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满了个性特征,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俑坑发现种类齐全,数量空前的青铜兵器极大地丰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领域,其中长铍,金钩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兵器铸造的标准化工艺、兵器表面防腐处理技术的发现和研究填补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而秦俑的设计者为了再现2000年前的秦军“奋击百万”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他们不仅仅在于追求单个陶俑的形体高大,而且是精心设计了一个由8000余件形体高大的俑群构成一组规模庞大的军阵体系。右侧为一个巨大的方阵,左前方为一个大型疏阵,左后方则是指挥部。那数千名手执兵器的武士,数百匹曳车的战马,一列列、一行行,构成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阵容。有的头挽发髻,身穿战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为冲锋陷阵的锐士;有的免盔束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手持弓弩,背负铜镞,似为机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头戴软帽,穿袍着甲,足登方口浅履,手持长铍,似为短兵相接的甲士。

还有身穿胡服,外着铠甲,头带软帽,足登短靴,一手牵马一手提弓的骑士;有头带长冠,两臂前伸,双手握髻,技术熟练的御手;有头戴长冠,穿战袍,着长甲,手执无钩的下级指挥官;有头戴鶡冠,身着彩色鱼鳞甲,双手扶剑,气度非凡的将军。这栩栩如生的千百个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态、个性的刻画方面,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如将军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着双重短褐,外披彩色鱼鳞甲,头带双卷尾长冠,昂首挺胸,巍然伫立,有非凡的神态和威严的魅力。一般战士的神态: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内心似聚结着怒气;有的立眉圆眼,眉间的肌肉拧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浓眉大眼,阔口厚唇,性格憨厚纯朴;有的舒眉秀眼,头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侧目凝神,机警敏锐;有的昂首静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两者虽然得刻画一个“思”字,由于表现手法不同,前者给人的印象是气宇轩昂略带傲气,后者沉静文雅。秦俑表现的是古代军事题材,它既没有选择两方交战、将士厮杀的战争场面,也没有选择将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场面。而是捕捉了将士披甲,直兵列阵地,严阵以待的临阵场面。尽管我在这个井然有序的静态军阵营,艺术家们在单个陶俑的雕塑上,还是力求“偶动与静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锐的武士俑昂眉张目,肃然伫立,神态坚定而勇敢,他们好似整装待发,又好似处于临战状态,还有那一件件驾车的御手俑,双臂前伸,紧握髻绳,目视前方,待命而发;那一匹匹曳车的陶马,两耳竖立,双目圆睁,张鼻嘶鸣,跃跃欲试;那一件件骑士俑,右手牵马,左手提弓,机警的立于马前,一旦令下,就将驰骋疆场。正是由这千百个充满生气、神态各异的陶俑构成整体静态的军阵地,达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静极则生动,愈静则愈动”。惟有这种静态的军阵才能使人们感到军阵巨大威慑力的深浅莫测。这样恢宏的阵列,宏伟的构图,空前绝后,无与伦比。

秦始皇二号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二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而俑坑内的108件骑兵俑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数量众多的古代骑兵的形象资料。在服饰装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严格模拟古代骑兵的战时形象。与步兵、车兵俑显然不同。它头戴圆形小帽,帽子两侧带扣系在颌下,身着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裆长裤,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轻巧的特色,铠甲显得简单而灵活。骑兵俑特殊的装束也与骑兵的战术特点密切相关。

而铜车马的出土使世人耳目为之一新。其工艺之复杂,作之精巧,技艺之卓越无不令人惊叹。秦陵二铜车是一种带有篷盖的豪华车,车舆接近正方形,它宽78厘米,进深88厘米,其宽度仅比一号车长4厘米,可进深较之一号车长40厘米。二号车舆上罩着一块类似于龟盖状的篷盖。大篷盖不仅将车舆全部罩了起来,甚至连车舆前边的“驾驶室”也遮盖起来,形成封闭式的车舆。以便车主与“驾驶员”传递命令。二号铜车属于小轿车类型。车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卧息。如果躺在这样宽敞、舒适、豪华的车舆内,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种“软卧车”的舒服感。既使远行千里也可以消除长途颠簸的疲劳。二号车车内设备更富有特色。车舆内曝有彩绘精美的软垫。考古专家曾在车舆底部发现一块方形大铜板,其大小几乎与舆论舆论底尺寸相当,铜板表面彩绘着各种鲜艳的几何形图案花纹,下面四角和中部有8个3厘米高的铜支钉支撑。这块彩绘大铜板无疑就是古车上的“文茵”,类似于一种软垫制品。如果车中铺设双重文茵,一定更加平稳而舒适,其功能无异于现代的“软卧车”。可以说二号车属于我国最早的“软卧车”模型。考古专家经过仔细清理发现二号铜车马总共由3462个铸件组成,其中铜铸件1742件,金铸件737件,银铸件983件。总重量达1241公斤,其中金铸件3公斤多,银铸件,4公斤多。一号铜车马铸件的数量也不会相差太远。两乘车加起来不少于5000多个零部件,尤其令人拍手叫绝的是这里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铸造成型。而这5000多个零部件无论是大至2平方米以上的篷盖、伞盖及车舆、铜马、铜俑等,还是不足0.2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一次铸造成型。就拿篷盖与伞盖的铸造来说,它不仅面积大,而且薄厚不一,厚的地方为0.4厘米,薄的地方仅有0.1厘米,再加上篷盖、伞盖,都有一定的弧度,这样难度大的篷盖、伞盖能一次性浇铸成功,不要说在2200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发达、设备齐全的今天也并非易事。铜马和铜俑的铸造也令我们当代的工程师望尘莫及。我们发现8匹铜马、两个御官俑的铸造都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神态、性格、气质的刻划都可以与秦俑坑那雕塑最好的将军俑相媲美。铜马、铜俑铸造如此准,形神兼备实为罕见。比如铜马的笼头,它是由82节小金管和78节小银管连接起来,每节扁状金银管长仅0.8厘米,一节金管与一节银管以子母卯形式相连接,其精细和灵活程度较之现代的表链毫不逊色。经令人感到惊奇的是那马脖子下悬挂的缨络,这些缨络全是采用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铜丝制作的。专家们用放大镜反复观察,惊奇地发现铜丝表面无锻打痕迹,粗细均匀,表明很可能是用拔丝法制成。尤其是以铜丝组成的链环,是由铜丝两端对接焊成,对接面合缝严密。如此纤细的铜丝(0.5毫米)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制作?采取什么样的工艺焊接?目前还是一个谜团。总之,铜车马的铸造工艺堪称古代青铜冶铸方面了不起的奇迹。试想当时没有车床,更没有现代化的冶铸设备,铸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银、铜大小规格不同的车马部件实在是一项伟大的创举。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出土的总之,秦俑二号坑出土的弓箭手、轻车兵、骑兵俑等,首次为我们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骑兵、轻车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资料,在古代军事史的研究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秦始皇三号俑坑位于一号兵马俑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兵马俑坑东西相对,南距一号坑25米,东距二号坑120米,面积约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门前有一乘战车,内有武士俑68个。从3号坑的布局看,似为总指挥部,统帅左、右、中三军。三号俑坑号的陶俑大部分没有头,陶马马头也同样残缺不全,甚至有的残破陶片坑内也不见踪影。由此不难看出,三号俑坑曾遭受过严重的人为破坏。三号俑坑对于古代军事史的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春秋战国之前的战争,指挥将领往往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所以他们常常要位于卒伍之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增大,作战方式的变化,指挥者的位置开始移至中军。秦代战争将指挥部从中军中独立出来,这是军事战术发展的一大进步。指挥部独立出来研究制订严密的作战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挥将领的人身安全有了进一步的保证。这是古代军事战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三号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军事指挥部的形象资料。建筑结构,陶俑排列,兵器配备,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挥部形制、卜占及出战仪式,命将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饰、装备等问题的珍贵资料。

大凡参观过兵马俑的人们,对于少数陶俑脸部残留的彩绘或许还记忆犹新。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陶俑的战袍上绘有朱红、桔红、白、粉绿、绿、紫等色。裤子绘有蓝、紫、粉紫、粉绿、朱红等色。甲片多为黑褐色,甲组和连甲带多为朱红。同时也有一部分甲组、连甲带绘成紫色。陶俑的颜面及手、脚面颜色均为粉红色,表现出肌肉的质感。特别是面部的彩绘尤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连眼睛的瞳孔也彩绘的活灵活现。陶俑的发髻、胡须和眉毛均为黑色。整体色彩显得绚丽而和谐。同时陶俑的彩绘还注重色调的对比。从个体看,有的上着绿色长襦,下穿绿色短裤。再从整体来看,如探方20战车后的一排陶俑,第一个身着红袍第二个身着绿袍,第三个身着紫袍,第四个身着白袍。不同色彩的服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增强了艺术感染力。陶马也同样有鲜艳而和谐的彩绘。如探方20出土的一组陶马,其局部仍然保留着鲜艳的色彩。四匹马似为白蹄枣红马,但是在局部用色方面又有明显的区别。如马躯体部分为枣红色,前体腔及肚皮部位分绿色,生殖器则绘为黑色。马腿表面也是枣红色,内面异为粉绿色,蹄为白色。马前腿内侧的两个小夜眼(俗称)也绘为白色。马头部的颜色更是精心彩绘,两腮及眼睛以下部位为白色,鼻梁枣红色,鼻孔为粉红色,嘴唇下部亦为枣红色,舌胎则为粉红色,牙齿又绘为白色,马鬃、马尾均为黑色。总之,陶马的色彩既逼真又艳丽,使之静态中的陶马形象更为生动,更具有艺术魅力。

秦俑彩绘主要有红、绿、蓝、黄、紫、褐、白、黑八种颜色。如果再加上深浅浓淡不同的颜色,如朱红、粉红、枣红色、中黄、粉紫、粉绿等,其颜色就不下十几种了。化验表明这些颜色均为矿物质。红色由辰砂、铅丹、赭石制成。绿色为孔雀石,蓝色蔚蓝铜矿,紫色为铅丹与蓝铜矿合成,褐色为褐铁矿,白色为铅白和高岭土,黑色为无定形炭。这些矿物质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颜料。秦俑运用了如此丰富的矿物颜料,表明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能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这些颜料。这不仅在彩绘艺术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秦俑彩绘技术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一般在彩绘之前对陶俑表面先进行处理。由于陶俑是没有釉的素陶,具有较多的毛细孔,表面不能滑润。而彩绘则要求毛细孔不易太多,也不能太少,表面不易太滑,也不能太涩。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陶俑在烧造之前表面似用极细的泥均匀涂抹,并加以压光,减少了毛孔,又提高了光洁度,同时在陶俑烧造之后,似进行了化学物理处理。从陶俑陶片断面观察,也证明了陶俑烧造之前表面曾用细泥涂抹,有的部位不只涂抹一次,陶俑表面还涂有一层薄薄的类似以胶质的物质,表面涂胶减少了陶俑两者紧密地粘接起来,使之彩绘不易脱落。彩绘技法则是根据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陶俑的颜面、手、脚面部分先用一层赭石打底,再绘一层白色,再绘一层粉红色,尽量使色调与人体肤色接近。而袍、短裤、鞋等处的彩绘则是采取平涂一种颜色,只是在衣袖与袖口、甲片与连甲带之间运用不同的色调作对比,更显示出甲衣的质感。有些胡须、眼眉的处理,则是用黑色绘成一道道细细的毛发。总之,彩绘工序复杂,手法多样,着色讲究,充分显示了彩绘的层次和质感,使雕塑与彩绘达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其中有些彩绘技法为汉代所继承。陶俑、陶马彩绘严格模拟实物,但在色调的掌握上以暖色为主,很少使用冷色。红、蓝、绿等色调的使用,巧妙地表现出秦军威武。

兵马俑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不可低估,而兵马俑更是全世界的一个奇迹,他让外国人赞叹,让中国人骄傲!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1.新课标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检测题参考答案

补充一下:

-

1A

2A

3A

4C

5B

6C

7B

8A

9C

10C

11C

12C

13A

14B

15A

16A

17C

18A

19没有给出选项啊,在百度百科查到该题的有:①都江堰③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20A

21D

22A

23A

24D

25A

①战国七雄是指秦、魏、楚、齐、赵、燕、韩。

②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发动战争的目的主要是:

战国时期的战争主要是兼并战争,最后发展为统一战争,消灭其他国家,才是主要目的。。

③列举三个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一马陵之战二、乐毅破齐三、长平之战

④列举列举六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纸上谈兵

负荆请罪围魏救赵唇亡齿寒,与虎谋皮

完璧归赵

2.初一历史上册第一二单元试卷及答案

首页初中试卷初中一年级刷新时间:2007-09-21

〓语文更多..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训练

∴文学兴趣小组测试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内阅读训练

∴七年级语文爸爸的花儿落了试卷[下学期]

∴七年级语文伟大的悲剧试卷[下学期]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试卷[下学期]

∴七年级语文试卷[下学期]

∴七年级下期末自测题(一)

〓数学更多..

∴整式

∴七年级第二学期期中测试题(北师大版)

∴期末试卷

∴七年级数学期末考试模拟测试

∴初一数学期中测试卷

∴第二章回顾与思考

∴初一数学期末试题

∴初一数学期末试题

〓英语更多..

∴七年级英语Unit9试卷

∴七年级英语Unit7试卷

∴七年级英语unit11试卷

∴英语初一Unit24--Unit30试卷

∴七年级英语期末测试试卷

∴初一英语第一次月考试卷

∴七年级英语期末测试卷(一).

∴七年级英语期末测试卷

〓科学更多..

∴《科学》第二册总复习

∴杭州市余杭区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测评

∴初一科学(下)期中试卷

∴初一科学第二册期中考试试卷

∴丽水外国语实验学校七年级科学试卷

∴七(下)科学提高训练题

∴科学第二册期未试巻

∴七年级科学生物卷

〓生物更多..

∴初一生物模拟试题

∴七年级初中生物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试卷

∴初一生物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初一年级生物上册第四单元试卷

∴初一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试卷

∴初一年级生物下册第一单元试卷

∴初一年级生物下册第二单元试卷

∴初一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试卷

〓政治更多..

∴初一政治试卷(一)、(二)参考答案

∴初一政治试卷(二)

∴初一政试卷(一)

∴初一政治第三课试卷

∴初一年政治期中考试卷

∴初一年政治期中试卷

∴初一下政治期中试卷

∴初一下学期政治期中试卷

〓历史更多..

∴初一历史第一册期终练习试卷

∴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历史

∴2007学年上学期七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初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初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

∴初一历史与社会上学期期中练习卷试卷

∴初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初一上学期历史复习资料--填空题部分试卷

〓地理更多..

∴初一地理上册综合测试题(二)

∴初一地理上册综合测试题(一)

∴地理七年级下学期地图试题

∴七年级地理第三节地图试卷

∴七年级地理发展与合作试卷

∴七年级地理居民与聚落试卷

∴七年级地理陆地和海洋试卷

∴七年级地理陆地和海洋试题

3.01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二单元试卷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练习一、选择题1、有关汉朝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汉朝有西汉和东汉之分B、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C、汉景帝解决了“同姓王”对抗中央的问题D、刘彻在位时,汉朝进行鼎盛时期2、汉武帝的统治主要采取的是哪家学说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3、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为了联络A、匈奴B、大月氏C、乌孙国D、夜郎国4、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是在A、秦朝B、西汉C、东汉D、西晋5、中国与欧洲的第一次直接的交往是A、公元97年,甘英出使大秦B、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C、公元166年,大秦商人来到中国D、班超出使西域6、主张“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的政治家是A、曹操B、刘备C、孙权D、诸葛亮7、230年,卫温、诸葛直率万人乘舰船到夷洲,夷洲是今天的A、海南岛B、台湾C、日本D、菲律宾8、建康是南朝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市,建康是今天的A、西安B、成都C、南京D、洛阳9、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他是A、匈奴族B、鲜卑族C、氐族D、羌族10、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得益于A、李冰父子B、刘备C、诸葛亮D、郑国11、以下宗教中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是A、佛教B、基督教C、***教D、道教12、下列人物,司马迁的《史记》不可能记载的是A、秦始皇B、陈胜C、汉武帝D、班超13、蔡伦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改进造纸术A、加工工具B、生产工艺C、原材料D、生产者14、商朝时的国家“档案”用什么文字书写A、甲骨文B、金文C、隶书D、楷书15、“书圣”是A、王羲之B、顾恺之C、张仲景D、司马迁二、判断正误题16、中国境内至少在17O万年前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

()17、“传说”和“史实”的最终区别在于有没有地下发现的文字证据。()18、公元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19、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2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部和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

()三、材料解析题21、阅读材料一部根据我国西汉时期的著名历史人物汉武帝生平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曾在央视热播。但是,随着该剧剧情的深入,有人提出“汉武大帝”之类称呼违背常识。

大帝之称,外国历史上多为君主称大帝,如彼得大帝等。而中国正史上唯三国吴主孙权和唐高宗李治的谥号有此省称;另外道教神仙名号也有玉皇大帝、三官大帝等。

以年号加大帝称呼皇帝或强改帝王帝号为“大帝”则不伦不类。(中学历史在线)回答问题: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是谁?(2分)②你认为汉武帝能否使用“大帝”这个称呼呢?说明你的理由?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材料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孔,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根据材料回答问题①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最喜欢的英雄是哪位?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②材料二中所追忆的是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役?此战役的结果如何?举出类似的战役两个。23、阅读下列材料“在所有的路中,这是一条最奇异、最了不起,也是最神秘、最富传奇色彩的一条路。

如果没有这条路,中国的发展脉络,西方的演化轨迹,世界的过去与未来,都将发生任何人也难相象的逆转。也就是说,这条路曾经以无可比拟的巨大力量改变了我们和我们生存其中的这个世界。”

“在这条道路上,源源不断的各种商品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流动着;世界几大古老文明以如此细微的孔道沟通、交流、碰撞,各种音乐、绘画、雕塑、舞蹈艺术,各种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生活方式都在这里一一呈现;印度的佛陀、***的真主、基督教的耶稣也从这里翩然走来……”阅读材料后请回答①这条“路”指的是什么路?它的起点和走向是什么?谁对这条路的开通起了重要作用②结合材料,请你谈谈这条路的作用。四、能力创新24、一学期的历史课结束了,你有哪些收获?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练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A3、B4、B5、C6、A7、B8、C9、B10、A11、D12、D13、C14、A15、A二、判断正误题16、√17、√18、*19、√20、*三、材料解析题21、①秦始皇②可以。

颁布“推恩令”,使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整理财政,将货币铸造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抗击匈奴,巩固边防,开发边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加强了文化思想领域的控制。22、①略②赤壁之战。

孙刘联军大败曹军。如巨鹿之战、官渡之战。

23、①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区,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

4.7年级下册历史1、2单元试题后带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一、单项选择1、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古人称颂A.隋朝大运河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2、“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后世对唐代哪位皇帝的评价。

A.唐太宗B.唐高宗C.武则天D.唐玄宗3、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的政治思想有极大的影响。他即位后,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

材料中的他是A、唐玄宗B、唐太宗C、隋炀帝D、武则天4、“开元盛世”的出现,把唐朝推向全盛,它出现的具体时期是A.唐太宗时期B.武则天时期C.唐玄宗前期D.唐玄宗后期5、古人诗赞“人生四喜”曰:“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与“金榜题名”相关的制度正式诞生于以下哪个皇帝统治时?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6、明代中期,吴承恩所写的《西游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其创作的史实依据应当是。A.《大唐西域记》B.《封神榜》C.《石头记》D.《三隧平妖传》7、你认为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明显保留着中国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国家是A.印度B.***C.朝鲜D.日本8、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有雕版、活版之分。

雕版印刷术在隋唐时期已经发明。右图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你知道它是以下哪一部?A.隋印《金刚经》B.唐印《金刚经》C.唐印诗集D.《梦溪笔谈》9、“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这首诗追述了唐朝文化A.对日本的影响B.对新罗的影响C.对天竺的影响D.对波斯的影响10、下面那种说法符合隋唐的特点A.中华文明的起源B.中华社会的繁荣开放C.中华民族的大融合D.***的衰落11、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反映了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学所呈现的突出成就,其中下列哪个朝代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A.汉代B.唐代C.宋代D.清代12、我国四大发明中的哪两项是唐朝时期出现的?A.造纸术、印刷术B.印刷术、火药C.指南针、火药D.造纸术、火药13、她远嫁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她是A.金城公主B.文成公主C.王昭君D.太平公主14、暑假期间李丽要去参观艺术宝库莫高窟,你您告诉她应该去哪儿吗?A.山西大同B.甘肃敦煌C.河南洛阳D.陕西西安15、藏族的祖先是A.吐蕃B.回纥C.南诏D.逻些16、李白的诗歌的特点是A.直白如话B.沉郁悲怆C.豪迈奔放D.委婉清新17、“赵州桥什么人儿修?玉石的栏杆什么人儿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这是河北民歌《小放牛》的歌词。

赵州桥的设计和主持建造者是A.祖冲之B.贾思勰C.僧一行D.李春18、曾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僧人是A.唐僧B.玄奘C.戒贤D.鉴真19、唐代的繁荣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的发展有关,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A.玄奘西行B.鉴真东渡C.文成公主入藏D.遣唐使到来20、观赏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A.唐代的社会生活面貌B.宋代的社会生活面貌C.元代的社会生活面貌D.明代的社会生活面貌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10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请同学们思考回答:(1)该诗描绘了唐朝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状况?他的统治前期被誉为什么?(2)你认为诗人诗中描绘的情况真实吗?你愿意生活在哪个时期吗?为什么?22.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中,图一为大雁塔,图二为小雁塔。

唐朝时,新科进士齐集大雁塔下题名留念。武举进士则在小雁塔题名。

图一图二材料二:贞观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三:明经考试中,有一种“帖经”的试题类型,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材料四:唐朝时,新罗、日本全面学习唐朝,都曾通过考试选官。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孙中山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唐代的什么选官制度?其中的武举是哪个皇帝在位时开始的?(2分)(2)材料二反映了李世民统治时期的情况,你认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2分)(3)材料三中的“帖经”试题会助长什么不好的学习方法?进士科考诗赋在唐代有什么积极影响?(2分)(4)读了材料四,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分)历史七年级下册练习题(参考答案)一.题号12345678910答案ACBCAADBA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BBBACDDAB.1-5:ACBCA6-10:ADBAB11-15:BBBBA16-20:CDDAB21.(1)唐玄宗、开元盛世(每个1分,共2分。)

(2)真实、愿意。(1分)因为那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幸福,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

初中一年级历史课件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到历史这一门学科,对于教师在教学上要怎么布置呢?接下来我搜集了初中一年级历史课件,欢迎查看。

篇一:中华文化的勃兴课件

课程标准

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辩论关系的能力;利用表演、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历史的能力;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通过阅读教材编制表格,增强阅读能力,学习制表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勇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

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状况:

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历史课又学习了“大变革的时代”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的认识。

2、学生心理特征:

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

教材处理

教材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的规定。标准要求虽然简单,但所涵盖的教材内容思想理论性强,社会运用性强,知识结构呈开放性,这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为了便于该堂师生合作活动课的开展,在尊重“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作如下处理:

1、将课文“百家争鸣”子目中关于“百家争鸣”背景的阐述前置于课文开篇。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的背景阐述同样适应于孔子、老子等思想家产生的时代。再者,原课文开篇就直接提出孔子,显得突兀,如有背景资料引入,将更能体现历史“因果关系”的学科特点,同时也便于联系学过的知识切入新课。

2、在战国“诸子百家”教材内容中,删去墨家部分。

根据课程标准,删去墨家内容属允许范围,并不会降低标准的要求。这样做的理由是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因为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能很明确地区分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的区别。在这节课中,阐述诸子百家内容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辩论活动,墨儒两家学说对立性不强,容易混淆,不利于辩论的开展,故删去。

课型选定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和对教材、学生知识、心理等方面的分析,课型选定为:师生合作型的活动课(一课时)。

教师的活动形式:启发、引导、归纳、小结。

学生的活动形式:分析、质疑、表演、辩论。

设计思路:

1、本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来确定课程目标及教学过程。

2、通过阅读、课外搜集资料、自制录像等,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通过课堂短剧、辩论会,重现历史情境,增强学生体验历史的感觉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

4、通过动手制作录像片、制作表格、搜集历史资料等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5、通过录像、课后作业等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能够经常联系、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学习、思考,体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观点。

课前准备

1、由学生自编自演孔子办学、因材施教等短剧。

2、介绍阅读《中华五千年》等有关通俗读物并印发有关儒、道、法三家学派的有关资料给学生。将学生分成儒、道、法三个辩论小组,熟悉各学派的思想观点,作好辩论准备。

3、让有条件、感兴趣的同学组成一个历史旅游小组,游览南京夫子庙大成殿,自己讲解、自己导演、自己拍摄有关孔子的录像。

4、制作有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

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步骤:

1、投影:画谜(打一历史时期,谜底:春秋战国),由学生猜出,引出教学内容的时代背景。

2、由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归纳出: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背景):生产力发展(牛耕和铁农具的作用)→引发社会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3、推出本课课题

二、教学内容:

1、孔子:

孔子是本课的重点基础知识,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即孔子的“仁”、“礼”学说和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A、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理解孔子的“仁”、“礼”的思想内涵,并根据学生阅读、探讨的情况,指导学生明确“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的概念。

学生活动:①在学生阅读探讨教材有关内容的基础上,由对孔子的“仁”、“礼”思想了解较全面的学生扮演孔子,再现孔子设坛讲学的情景,并在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中,归纳出孔子的“仁”、“礼”思想内涵。②感性认识孔子:放映学生自制录像“夫子庙大成殿一日游”。

仁: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

礼: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

B、伟大的教育家

教师活动:启发学生回忆小学社会课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并结合语文课刚刚学完的《论语十则》内容,引导学生回答出孔子在办学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相关论述,联系现实学习情况,指出孔子教育思想影响的深远性。

学生活动:学生以“因材施教”等小品表演形式,演绎、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再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实教与学的积极影响。

2、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本课的主要内容之一,鉴于导入部分已有对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活跃背景的分析,这里着重让学生了解诸子百家中“儒、道、法”代表人物的思想内容,并通过对其思想内容的积极性和消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善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

教师活动:以图表形式(内容含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帮助学生认识孔子与百家争鸣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出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征,并印发有关资料,供学生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的积极性和消极性。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首先归纳出各学派的主要思想。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相关表格,并填写。通过讨论分析儒、道、法三派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在此基础上,分为三组,分别以儒、道、法的思想主张进行辩论,再现百家争鸣的情境。

三、课堂小结:

由教师指导(以探讨方式提出参考意见,不作最后结论)、学生参与(允许提出不同意见),从两方面进行小结:

1、诸子百家中儒、道、法三家学派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

2、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集诸子百家所长形成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源泉。

四、迁移应用(课后作业):

结合我校实际,或运用儒家思想教育观点,或运用道家自我觉悟观点,或运用法家严格惩罚观点,就校风建设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五、评价方法:

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

篇二:两汉的经济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回答犁壁、耧车、水排对生产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生产工具对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

引导学生观察书中《东汉牛耕图》、《耧车》,分析两种工具的功能,锻炼学生识图能力同时意识到历史文物的价值。

2、通过学生自己填写“战国秦汉经济发展简表”认识到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并培养学生归纳能力。通过了解“两汉农业和手工业有哪些新的成就”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3、两汉是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手工业有很大发展,涌现出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我们应该为之骄傲和自豪。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农业的新成就、手工业的兴盛。

教学难点:农具的改进、手工业技术的`提高。

教学思想:

充分利用书上的内容和补充的资料吸引学生的兴趣,设计恰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掌握汉朝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新”在哪里。

教学过程:

导入: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新成就

1、兴修水利

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两汉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汉武帝和汉明帝时,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出示《关中水利图》)汉初,黄河屡次决堤,造成严重的水灾。汉武帝征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并亲自巡视黄河工地,命随从文官武将都去背柴,堵塞决口。此后黄河在80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东汉时,黄河河道南移,黄河下游泛滥成灾,淹没了几十个县,“百姓怨叹”,汉明帝时,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下,黄河流域的几十万劳动人民用了多种方法,经过一年时间,消除了水患,稳定了河道,使泛区广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种,并引黄灌溉大片土地,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此后800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

2、改进农耕技术和农具

汉朝的农具有很大改进。

(1)犁壁(展示犁壁图)西汉以前的耕犁没有犁壁,安装了犁壁之后,便于翻土、碎土、起垅亩,提高了耕作效率,因此犁壁的发明是犁耕的改革中一个重大发展,这比欧洲早了近1000年。

(2)耧车(指导学生看书中《耧车》图)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请同学们想一想种子是怎样通过耧车播到地里去的?它为什么有三个脚?人们是如何操纵它的?这种三脚耧车能同时播种三行。漏斗存放种籽,耧脚末端装有小铁铧,起开沟作用,一人扶犁,一个牵牛,一次可把开沟、下种、覆盖任务全部完成。这种耧车一天能播种一顷地。

(3)牛耕技术

(指导学生看《东汉牛耕图》)西汉中期,牛耕得到大规模推广。那时普遍使用二人三牛的耕作方法,还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3、粮食作物的种植

汉朝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小麦的推广,汉朝时候,小麦在北方普遍种植,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

4、蔬菜的栽培

汉代蔬菜的品种增多了,今天我国人民常吃的萝卜、芹菜、芋头、韭菜、葱蒜等,汉朝时候都有了。那时人们已经利用温室栽培蔬菜,这项世界首创的新技术,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西汉宫廷里有专门的温室,东汉时温室种的菜达20多种。

下面请同学分成小组,为汉朝人设计菜谱包括主食和菜。

5、桑麻的种植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的国家。汉代以前桑麻的种植只局限于某些地方,此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树,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桑麻的广泛种植,促进了丝麻织业的发展。

三、手工业的兴盛

西汉时期,农业迅速发展,铁器广泛使用,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冶铁业的发展

那时候冶铁业发展很快,作坊多,规模大。考古发现许多汉代冶铁遗址。其中,在河南的西汉冶铁遗址中发现有煤和搀杂了泥土、草茎的煤饼,说明当时冶铁的燃料开始使用煤。(指导学生看《汉代手工业分布图》)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汉代冶铁发达的地区。宛这个地方属南阳郡,东汉时南阳有一位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水排是一种水力鼓风机械,用水力推动排扇来鼓风。东汉以前已经有了皮囊鼓风、畜力鼓风,而水排的发明和使用使鼓风技术又前进了一步,它的优点是供风稳定、供风的能量较大、节省劳动力。这是东汉冶铁技术上的重大成就之一,这比欧洲早1000多年,也是世界首创的技术。东汉的铁器制作精细,那时铁制兵器取代了青铜兵器。

2、冶铜业

秦汉时,冶铜业仍然很兴盛,汉朝的铜器制作精美,马踏飞燕、长信宫灯等工艺之精、构思之巧,是世界罕见的(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并简要介绍)。

3、丝织业的进步

两汉的丝织业纺织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和襄邑(今河南睢县)的产品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产量大、种类多、工艺精,有名贵的锦、绢、纱等。当时已经使用提花机,汉代的纺织技术,处于世界前列。(指导学生观看《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这件素纱衣用罗纱制成,薄如蝉翼,轻如鸿毛,衣长128厘米,折叠好可以握在手中,重量仅49克,可见当时织造水平之高。

四、繁荣的东、西二京

汉朝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兴盛,出现了繁华的大都市,最大的是西汉的长安和东汉的洛阳,人称东西二京。长安有人口50万左右,洛阳人口在百万以上,长安城规模之大超过罗马城三倍以上。长安城商业很繁荣,全城有九个专门的商业区叫“市”,那里商人云集,货物齐全。长安街道上,车马行人熙熙攘攘,一片繁华景象。

小结:

这节课我们介绍了两汉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重点讲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新成就,请按表的要求填写相应内容,并总结哪些是新成就。

高一年级上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导语】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因为你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得适应社会。以下内容是为你整理的《高一年级上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希望你不负时光,努力向前,加油!

1.高一年级上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明清对外贸易

朝贡贸易的特点:由官府控制和垄断,不以获利为目的,加强中外之间的友好关系。

民间海外贸易的出、入港口:月港是进出口商品的主要集散地。

输入和输出的主要商品:

1)输入:香料之类的奢侈品;

2)输出:生丝、丝织品、瓷器和蔗糖。

清朝逐渐走上闭关道路的原因:

1)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

2)欧洲社会正发生巨大变化,统治者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逐渐走上闭关锁国的道路;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表现:

1)颁布“迁海令”,实行较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山东以南的沿海居民被迫内迁;

2)康熙晚年已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

3)乾隆时实施闭关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

4)清朝中期,清政府对外商来华实施更为严格的限制。

2.高一年级上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3.高一年级上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1、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

明太祖朱元璋废氶相制度,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

内阁的机构性质: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是正式行政机构,是侍从咨询机构)影响:使XX进一步加强;内阁受司礼监太监牵制,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2、清XX达到顶峰——军机处的设立雍正时期

直接目的: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根本目的:加强皇权

职责:只是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君主权利,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标志着XX达到了顶峰。

3、清朝的边疆政策

设机构——理藩院起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务,后来也负责新疆和西藏事务

改土归流: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政治措施

明代开始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清雍正年间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

4.高一年级上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重大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古代科技的里程碑

造纸术

①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

②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④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为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印刷术

①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世界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868年)印刷的《金刚经》

②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火XX

①唐代发明,唐末用于战争

②14世纪初,火XX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

指南针

①战国时发明司南

②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了远洋航行,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天文学:

①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申在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

②唐代僧一行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

③元代郭守敬制成的观测天体坐标的工具“简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他编定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数学

①春秋战国——出现筹算计算法

②东汉——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制记数系统来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③西汉——《周髀算经》在世界上最先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的特例

④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提出割圆术,圆周率为3.1416;南朝祖冲之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世界1000年

5.高一年级上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1.宗法色彩更加浓厚

成王时周公分封的诸侯国数量很多,对这些被封的诸侯,周王称其中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相对来说,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这就是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

2.同姓分封,范围扩大

对照《西周分封示意图》,不难看出同姓的诸侯在燕、鲁等地大有其人,打破了商朝同姓多内服的成例,使周王亲族的势力远达边鄙,扩大了周王的有效管辖范围。

3.义务更加明确

例如,诸侯必须定期朝觐周王,向周王贡献各种物产,接受周王之命出兵保卫王室或征伐反叛等;同时对周王的婚丧嫁娶、巡狩等也要尽义务。有时,诸侯大国可在周王授意下调动附近的中小诸侯国的军队,共同从事征伐战争。由于大国成为一方之长,所以又称之为方伯,有的方伯还被召入朝廷任职,辅佐周王。

4.逐级分封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要以大宗的名分继续对自己的宗亲进行分封,这就使周王的势力随着血缘关系的逐级延展,渗透到诸侯国的每一个地区;商代未见如此严密的制度,商王对外服地域的控制力是很有限的。

5.等级爵位产生

被分封的诸侯,在爵位上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号,虽然从金文内容上看,尚未有等级差别具体如何不同的'记载,但已经分类定等级是可以确定的。

6.监国制度出现

周王为了防范诸侯叛乱,派人作为监官去监视他们。例如周灭商后,周武王令商纣王之子武庚仍居殷故地,管理殷民,同时又分封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在其周围进行监视,称为“三监"。出土的铜器铭文证实,西周还派有一些监官到其他诸侯国去。这是周王对地方诸侯加强控制的一种重要措施,也是中国古代确立监察制度的先声。

关于初中一年级春秋战国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投诉建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