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分享

初中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汇总(初中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四篇】)

时间:

初中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汇总(初中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四篇】)

大家好,关于初中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汇总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初中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四篇】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初中三年级数学
  2. 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以年纪上册的所有数学概念
  3. 初中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四篇】
  4. 初中三年级数学公式总结
  5.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北师大版

初中三年级数学

1一次函数

一、定义与定义式:

自变量x和因变量y有如下关系:

y=kx+b

则此时称y是x的一次函数。

特别地,当b=0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即:y=kx(k为常数,k≠0)

二、一次函数的性质:

1.y的变化值与对应的x的变化值成正比例,比值为k即:y=kx+b(k为任意不为零的实数b取任何实数)

2.当x=0时,b为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

三、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1.作法与图形:通过如下3个步骤

(1)列表;

(2)描点;

(3)连线,可以作出一次函数的图像——一条直线。因此,作一次函数的图像只需知道2点,并连成直线即可。(通常找函数图像与x轴和y轴的交点)

2.性质:(1)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2)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与x轴总是交于(-b/k,0)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总是过原点。

3.k,b与函数图像所在象限:

当k>0时,直线必通过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0时,直线必通过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b>0时,直线必通过一、二象限;

当b=0时,直线通过原点

当b<0时,直线必通过三、四象限。

特别地,当b=O时,直线通过原点O(0,0)表示的是正比例函数的图像。这时,当k>0时,直线只通过一、三象限;当k<0时,直线只通过二、四象限。

四、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已知点A(x1,y1);B(x2,y2),请确定过点A、B的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1)设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也叫解析式)为y=kx+b。

(2)因为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所以可以列出2个方程:y1=kx1+b……①和y2=kx2+b……②

(3)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得到k,b的值。

(4)最后得到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五、一次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当时间t一定,距离s是速度v的一次函数。s=vt。

2.当水池抽水速度f一定,水池中水量g是抽水时间t的一次函数。设水池中原有水量S。g=S-ft。

六、常用公式:

1.求函数图像的k值:(y1-y2)/(x1-x2)

2.求与x轴平行线段的中点:|x1-x2|/2

3.求与y轴平行线段的中点:|y1-y2|/2

4.求任意线段的长:√(x1-x2)^2+(y1-y2)^2(注:根号下(x1-x2)与(y1-y2)的平方和)

2二次函数

I.定义与定义表达式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y=ax^2+bx+c

(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IaI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IaI越大开口就越小,IaI越小开口就越大.)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II.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一般式:y=ax^2+bx+c(a,b,c为常数,a≠0)

顶点式:y=a(x-h)^2+k[抛物线的顶点P(h,k)]

交点式:y=a(x-x₁)(x-x₂)[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₁,0)和B(x₂,0)的抛物线]

注:在3种形式的互相转化中,有如下关系:

h=-b/2ak=(4ac-b^2)/4ax₁,x₂=(-b±√b^2-4ac)/2a

III.二次函数的图像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IV.抛物线的性质

1.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x=-b/2a。

对称轴与抛物线唯一的交点为抛物线的顶点P。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

2.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P(-b/2a,(4ac-b^2)/4a)当-b/2a=0时,P在y轴上;当Δ=b^2-4ac=0时,P在x轴上。

3.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a|越大,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4.一次项系数b和二次项系数a共同决定对称轴的位置。

当a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

当a与b异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右。

5.常数项c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

抛物线与y轴交于(0,c)

6.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

Δ=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

Δ=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

Δ=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X的取值是虚数(x=-b±√b^2-4ac的值的相反数,乘上虚数i,整个式子除以2a)

V.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特别地,二次函数(以下称函数)y=ax^2+bx+c,

当y=0时,二次函数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以下称方程),即ax^2+bx+c=0

此时,函数图像与x轴有无交点即方程有无实数根。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方程的根。

1.二次函数y=ax^2,y=a(x-h)^2,y=a(x-h)^2+k,y=ax^2+bx+c(各式中,a≠0)的图象形状相同,只是位置不同,它们的顶点坐标及对称轴如下表:

当h>0时,y=a(x-h)^2的图象可由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时,则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就可以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因此,研究抛物线y=ax^2+bx+c(a≠0)的图象,通过配方,将一般式化为y=a(x-h)^2+k的形式,可确定其顶点坐标、对称轴,抛物线的大体位置就很清楚了.这给画图象提供了方便.

2.抛物线y=ax^2+bx+c(a≠0)的图象:当a>0时,开口向上,当a<0时开口向下,对称轴是直线x=-b/2a,顶点坐标是(-b/2a,[4ac-b^2]/4a).

3.抛物线y=ax^2+bx+c(a≠0),若a>0,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若a<0,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抛物线y=ax^2+bx+c的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

(1)图象与y轴一定相交,交点坐标为(0,c);

(2)当△=b^2-4ac>0,图象与x轴交于两点A(x₁,0)和B(x₂,0),其中的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的两根.这两点间的距离AB=|x₂-x₁|

当△=0.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

当△<0.图象与x轴没有交点.当a>0时,图象落在x轴的上方,x为任何实数时,都有y>0;当a<0时,图象落在x轴的下方,x为任何实数时,都有y<0.

5.抛物线y=ax^2+bx+c的最值:如果a>0(a<0),则当x=-b/2a时,y最小(大)值=(4ac-b^2)/4a.

顶点的横坐标,是取得最值时的自变量值,顶点的纵坐标,是最值的取值.

6.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象经过三个已知点或已知x、y的三对对应值时,可设解析式为一般形式:

y=ax^2+bx+c(a≠0).

(2)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象的顶点坐标或对称轴时,可设解析式为顶点式:y=a(x-h)^2+k(a≠0).

(3)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象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时,可设解析式为两根式:y=a(x-x₁)(x-x₂)(a≠0).

7.二次函数知识很容易与其它知识综合应用,而形成较为复杂的综合题目。因此,以二次函数知识为主的综合性题目是中考的热点考题,往往以大题形式出现.

3锐角三角函数

知识点总结

常见考法

(1)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三个重要关系化简求值;

(2)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距离的问题。

误区提醒

(1)运用三角函数概念及其关系式时,计算易错,名称易混淆;(2)没有明确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或认定中Rt△ABC中的∠C=90º的,从而错误地求出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3)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易混淆,也容易把一个角与其余角的三角函数值混淆。

【典型例题】(2010年三亚市月考)在Rt△ABC中,∠C=90°,a、b、c分别为∠A、∠B、∠C的对边,下列各式成立的是()

A.b=a·sinBB.a=b·cosBC.a=b·tanBD.b=a·tanB

【解析】由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知∠B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是∠B的正切,即tanB=b/a;b=a·tanB。

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以年纪上册的所有数学概念

三年级上册有关的数学概念或方法

1、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先除十位,再除个位,每次除得的余数要比除数小。

除法可用乘法进行验算。没有余数的:商×除数=被除数;有余数的: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2、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3、右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四位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4、四位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哪个数位上有几就写几,哪个数位上没有数,就写0。

四位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中间有1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1个0,末尾的0都不读。

5、比较数的大小:位数不同,位数多的大;位数相同比千位;千位相同比百位;百位相同比十位;十位相同比个位,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6、要准确测量物品有多重,要用“秤”称一称。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千克用符号“kg”表示,克用符号“g”表示。1千克=1000克。

7、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都是四边形。

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平面图形一周的总长度是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2条长+2条宽或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要在长方形里剪最大的正方形,只要边长=宽。

8、24时记时法

时间词语有:凌晨、早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

A、普通记时法→24时记时法:

去掉时间词语,下午和晚上要+12

B、24时记时法→普通记时法:

加上时间词语,超过12时的要-12

C、求经过时间可以先统一计时法,然后用后面的时刻减前面的时刻,结果换成时间单位。

9、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长(正)方体,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

10、理解“偶尔”、“经常”、“可能”、“一定”等词语的含义,会用这些词语举例。

11、认识分数。

理解“平均分”。

分母相同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相同比分母,分母大的反而小。

四年级上册的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五年级上册

数的世界

1.象0,1,2,3,4,5,6……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2.象-3,-2,-1,0,1,2,3,……这样的数是整数。

整数包括自然数

3.倍数和因数: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如:A×B=C,就可以说A是B和C的倍数,B和C是A的因数。如:20是4和5的倍数,4和5是20的因数。注意:我们只在自然数(0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

4.奇数和偶数: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5.找因数:找一个数的因数,一对一对有序的找就不会重复和遗漏。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6.找倍数:从1倍开始有序的找,一个数没有最大的倍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7.质数: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质数。

8.合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合数。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9:按一个数的因数分,自然数可以分为(质数),(合数),(1和0)三。按一个数的奇偶性来分,自然数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0是最小的偶数。

10.补充:整除:整数A除以整数B,(B不等于0),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

11.2,3,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各个数位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12.质因数: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13.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14.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他们的最大公因数。

15.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16.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7.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最简分数。

18.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注意:约分时尽量用口算。一般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通常要除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

19.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

通分的一般方法是:先求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分数分别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做分母的分数。

20.小数化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做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21.分母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分数化小数,要用分母去除分子,除不尽的,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保留几位小数。

22.(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2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最小的奇数是1”“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

六年级数学上册概念总结

第一单元位置

1.找位置要先列后行,写位置先定第几列,再写第几行,格式为:(列,行)。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概念总结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如:×5的意义是:表示求5个连加的和的简便运算。

2.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

注意: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3.一个数与分数相乘,可以看作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例如:5×的意义是:表示求5的是多少。

0.8×的意义是:表示求0.8的是多少。

4.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为了计算简便,可以先约分再乘。)

注意: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5.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6.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7.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真分数的倒数大于1;假分数的倒数小于或等于1;带分数的倒数小于1。

注意:倒数必须是成对的两个数,单独的一个数不能称做倒数。

8.一个数(0除外)乘以一个真分数,所得的积小于它本身。

例如:15×<15

9.一个数(0除外)乘以一个假分数,所得的积等于或大于它本身。

例如:25×=25,14×>14。

10.一个数(0除外)乘以一个带分数,所得的积大于它本身。

例如:36×2>36。

11.分数应用题一般解题步行骤。

(1)找出含有分率的关键句。

(2)找出单位“1”的量(以后称为“标准量”)

(3)画出线段图,标准量与比较量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画一条线段即可,标准量与比较量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画两条线段即可。

(4)根据线段图写出等量关系式:标准量×对应分率=比较量。

(5)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解答。

13.乘法应用题有关注意概念。

(1)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已知一个数,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找单位“1”的方法:从含有分数的关键句中找,注意“的”前“比”后的规则。

(3)甲比乙多几分之几表示甲比乙多的数占乙的几分之几,甲比乙少几分之几表示甲比乙少数占乙的几分之几。

(4)江氏规则:多比少多,少比多少。如8比5多,6比9少,在应用题中如:

小湖村去年水稻的亩产量是750千克,今年水稻的亩产量是800千克,增产几分之几?题目中的“增产”是多的意思,那么谁比谁多,应该是“多比少多”,“多”的是指800千克,“少”的是指750千克,即800千克比750千克多几分之几,结合应用题的表达方式,可以补充为“今年水稻的亩产量比去年水稻的亩产量多几分之几?”

(5)“增加”、“提高”、“增产”等蕴含“多”的意思,“减少”、“下降”、“裁员”等蕴含“少”的意思,“相当于”、“占”、“是”、“等于”意思相近。

(6)当关键句中的单位“1”不明显时,要把关键句补充完整,补充成“谁是谁的几分之几”或“甲比乙多几分之几”、“甲比乙少几分之几”的形式。

(7)乘法应用题中,单位“1”是已知的。

(8)单位“1”不同的两个分率不能相加减,加减属相差比,始终遵循“凡是比较,单位一致”的规则。

(9)分率与量要对应。

①多的比较量对多的分率;②少的比较量对少的分率;③增加的比较量对增加的分率;

④减少的比较量对减少的分率;

⑤提高的比较量对提高的分率;

⑥降低的比较量对降低的分率;

⑦工作总量的比较量对工作总量的分率;⑧工作效率的比较量对工作效率的分率;

⑨部分的比较量对部分的分率;⑩总量的比较量对总量的分率;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概念总结

1.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例如:

表示:已知两个数的积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2.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

3.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4.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5.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从应用的角度理解,比可以分为同类量比和不同类量比;同类量比表示倍数关系,比的前项和后项必须单位一致;不同类量比的结果产生新的量,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单位不相同。

6.比值通常用分数、小数和整数表示。

7.比的后项不能为0。

8.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9.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的值。

10.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11.在工农业生产中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12.一个数(0除外)除以一个真分数,所得的商大于它本身。

13.一个数(0除外)除以一个假分数,所得的商小于或等于它本身。

14.一个数(0除外)除以一个带分数,所得的商小于它本身。

第三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概念总结

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在有一级运算和二级运算的计算中,要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即:先乘除后加减。在同级运算中,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2.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运算定律包括:加法的交换律、加法的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乘法的结合律、乘法的分配律。

3.解分数应用题注意事项:与第二单元相同。

第四单元圆概念总结

1.圆的定义: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2.将一张圆形纸片对折两次,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3.半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把圆规两脚分开,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4.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5.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6.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7.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有无数条直径。

8.在同一个圆内,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用字母表示为:d=2r或r=d/2

9.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

10.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表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计算时,取π≈3.14。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算出来的人是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

11.圆的周长公式:C=πd或C=2πr

12、圆的面积:圆所占面积的大小叫圆的面积。

13.把一个圆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割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π×r×r。

14.圆的面积公式:S=πr2或者S=π()2或者S=π(C÷π÷2)2

15.在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16.在一个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等于长方形的宽。

17.一个环形,外圆的半径是R,内圆的半径是r,它的面积是S=πR2-πr2

或S=π(R2-r2)。(其中R=r+环的宽度.)

18.环形的周长=外圆周长+内圆周长

19.半圆的周长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加直径。

半圆的周长公式:C=πd÷2+d或C=πr+2r

20.半圆面积=圆的面积÷2公式为:S=πr2÷2

21.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直径和周长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而面积扩大或缩小以上倍数的平方倍。

例如: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扩大4倍,那么直径和周长就都扩大4倍,而面积扩大16倍。

22.两个圆的半径比等于直径比等于周长比,而面积比等于以上比的平方。

例如:两个圆的半径比是2:3,那么这两个圆的直径比和周长比都是2:3,而面积比是4:9。

23.当一个圆的半径增加a厘米时,它的周长就增加2πa厘米;

当一个圆的直径增加a厘米时,它的周长就增加πa厘米。

24.在同一圆中,圆心角占圆周角的几分之几,它所在扇形面积就占圆面积的几分之几;所对的弧就占圆周长的几分之几.

25.当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长方形的面积最小。

26.扇形弧长公式:L=πd÷360×n

扇形的面积公式:S=πr2÷360×n

(n为扇形的圆心角度数,r为扇形所在圆的半径)

27.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8.只有1一条对称轴的图形有:角、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扇形、半圆。

只有2条对称轴的图形是:长方形

只有3条对称轴的图形是:等边三角形

只有4条对称轴的图形是:正方形;

……

有无数条对称轴的图形是:圆、圆环。

29.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

第五单元百分数概念总结

1.百分数的定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比率关系,不表示具体的数量,无单位名称。

2.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例如:25%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25%。

3.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来表示。分子部分可为小数、整数,可以大于100,小于100或等于100。

4.小数与百分数互化的规则:

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5.百分数与分数互化的规则:

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6.百分率公式:

合格率=×100%

发芽率=×100%

出勤率=×100%

……

7.纳税:纳税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8.纳税的意义: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安全。

9.纳税的种类:将纳税主要分为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几类。

10.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叫应纳税额。

11.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12.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

13.储蓄的意义: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储蓄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14.存款的类型: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等方式。

15.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16.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17.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5%的税率纳税。国债的利息不纳税。

18.利率: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19.银行存款税后利息的计算公式: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5%)

20.银行存款利息的税金=利息×5%或银行存款利息的税金=本金×利率×时间×5%

21.国债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22.本息:本金与利息的总和叫做本息。

初一上学期数学概念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1.棱柱有直棱柱和斜棱柱。

2.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3.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4.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5.在棱柱中,任何相邻两个面的交线都叫做棱,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棱柱的所有侧棱长都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

6.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长方体,截出的面叫做截面。

7.把从正面看到的图叫做主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

8.平面图形是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一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

9.有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1.有理数:整数正数、0、负数;无理数:分数正数、负数

2.比0高的数,叫做正数,用符号+(读作:正)来表示。

3.比0低的数,叫做负数,用符号-(读作:负)来表示。

4.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5.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叫做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6.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7.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8.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

9.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10.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11.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12.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14.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15.两数相乘,同号的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积仍为0。

16.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17.两个有理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非0数都得0。0不能作除数。

18.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19.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

20.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

第三章字母表示数

1.用运算符号连接的数或表示数的字母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

3.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改变;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

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1.线段有两个端点;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有一个端点;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

2.经过两点有且有一条直线。

3.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4.角是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

5.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围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6.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7.我们通常用“‖”表示平行。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8.我们通常用“⊥”。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9.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10.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

1.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元),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代数式,所的结果仍是等式。

3.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的结果仍是等式。

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

1.利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总体和部分的关系,即用圆代表总体,圆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

2.在扇形统计图中,每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等于该部分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与360°的比。

3.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4.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

5.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

第七章可能性

1.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事先能肯定它一定会发生,这些事情称为必然事件。有些事情我们事先能肯定它一定不会发生,这些事情称为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都是确定的。

2.也有许多事情我们事先无法肯定它会不会发生,这些事情称为不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由大小的。有理数

把我弄为最佳答案吧

初中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四篇】

【篇一】初中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1、正方形的概念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1)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3)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4条对称轴;

(5)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小等腰直角三角形;

(6)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上的一点到另一条对角线的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3、正方形的判定

(1)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主要依据是定义,途径有两种:

先证它是矩形,再证有一组邻边相等。

先证它是菱形,再证有一个角是直角。

(2)判定一个四边形为正方形的一般顺序如下:

先证明它是平行四边形;

再证明它是菱形(或矩形);

最后证明它是矩形(或菱形)。

【篇二】初中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1、矩形的概念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的性质

(1)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4)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3、矩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2)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4、矩形的面积:S矩形=长×宽=ab

【篇三】初中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1.直线与圆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切。

2.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3.弦切角等于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心角。

4.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5.垂直于半径的直线必为圆的切线。

6.过半径的外端点并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7.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8.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篇四】初中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圆的面积s=π×r×r

其中,π是周围率,约等于3.14

r是圆的半径。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为:C=2πR.C代表圆的周长,r代表圆的半径。圆的面积公式为:S=πR2(R的平方).S代表圆的面积,r为圆的半径。

椭圆周长计算公式

椭圆周长公式:L=2πb+4(a-b)

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周长(2πb)加上四倍的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差。

椭圆面积计算公式

椭圆面积公式:S=πab

椭圆面积定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π)乘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乘积。

以上椭圆周长、面积公式中虽然没有出现椭圆周率T,但这两个公式都是通过椭圆周率T推导演变而来。常数为体,公式为用。

初中三年级数学公式总结

【篇一】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4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篇二】

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2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3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1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1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1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1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1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1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1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1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1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1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0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1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22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3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4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5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2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27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8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9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3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篇三】

1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2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4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5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6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7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8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9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0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1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12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北师大版

打开一本书,就好像轻轻感受到淳淳杨柳风,扑面而来;就好像慢慢感受到蒙蒙杏花雨,从天而降;就似乎全新体验到浩浩竹林带给你的轻松与快感。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北师大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北师大版1

1、“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

点的运动形成线;线的运动形成面;面的旋转形成体。

2、圆柱的特征:

(1)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半径相等的两个圆,侧面是曲面。

(2)两个底面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3)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高的长度都相等。

(4)圆柱是由长方形绕长或宽旋转360度得到的立方体,所以沿高线切割后的切面是长方形。

3、圆锥的特征:

(1)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和底面相对的位置有一个顶点。

(2)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圆锥只有一条高。

(4)圆锥是由直角三角形绕一条直角边旋转360度得到的立方体,所以沿高线切割后的切面是等腰三角形。

4、沿圆柱的高剪开,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不是沿高剪开,有可能还会是平行四边形)。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表示为:S侧=Ch。

圆柱的侧面积公式的应用:

(1)已知底面周长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S侧=ch;

(2)已知底面直径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S侧=πdh;

(3)已知底面半径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S侧=2πrh

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用S侧表示一个圆柱的侧面积,S底表示底面积,d表示底面直径,r表示底面半径,h表示高,那么这个圆柱的表面积为:S表=S侧+2S底或S表=πdh+πd2/2或S表=2πrh+2πr2

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特殊应用:

(1)圆柱的表面积只包括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的,例如无盖水桶等圆柱形物体。

(2)圆柱的表面积只包括侧面积的,例如烟囱、油管等圆柱形物体。

5、圆柱的体积:一个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

6、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复习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高相当于圆的半径;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所以圆的面积=π×半径×半径=π×半径2

如同,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也可以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把它分成若干等份,分得越细越好,再把它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形状改变了,但体积没变,那么就可以发现拼成的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的底面积是相等的,长方体的高也与圆柱的高相等,而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也就等于圆柱的体积。因此,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那么V=Sh。

例题:填空: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是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在此过程中(形状)变了,(体积)没变。拼成图形的高于圆柱的(高)相等,他们的底面积(相等)所以圆柱的体积公式为(底面积×高)

圆柱体积公式的应用:

(1)计算圆柱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了底面积和高,可用公式:V=Sh。

(2)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可用公式:V=πr2h;

(3)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可用公式:V=π(d/2)2h;

(4)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可用公式:V=π(C/2π)2h;

圆柱形容器的容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是V=Sh。

6、圆柱形容器公式的应用与圆柱体积公式的应用计算方法相同。

7、圆锥的体积:一个圆锥所占空间的大小。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如果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

则字母公式为:1/3Sh

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

(1)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积和高这两个条件,可以直接运用“v=1/3Sh”这一公式。

(2)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半径和高这两个条件,可以运用1/3πr?h

(3)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直径和高这两个条件,可以运用1/3π(d/2)?h

(4)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可以运用1/3π(c/2r)?h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北师大版2

1、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如:3:4=9:12。

2、比例有四个项,分别是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

在3:4=9:12中,其中3与12叫做比例的外项,4与9叫做比例的内项。比例的四个数均不能为0。

3、比例的基本性质: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4、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5、比例尺的分类:

比例尺根据实际距离是缩小还是扩大,分为缩小比例尺(比例尺<1)和放大比例尺(比例尺>1)。

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比例尺还可分为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

6、图形的放缩:一幅图放大或缩小,只有按照相同的比来画,画的图才像。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北师大版3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

本册的图形变换知识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加深,要求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旋转、轴对称后的图形,具体:

第一种旋转:要说明绕哪个点,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旋转多少度(90度、180度、270度)。

例如:将图形B绕点O顺时针/逆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C;

绕中心点旋转的方向:

顺时针:即顺着钟表时针走的方向,从上往右走,再往下,最后向上。

逆时针:和顺时针的方向相反,从上往左走,再往下,最后向上。

第二种平移:要说明向什么方向(上、下、左、右)平移几个。

例如:将图形A向上/下/左/右平移4格得到图形B;

第三种作对称图形:要说明是关于哪条直线作哪个图形的对称图形。

例如:以直线MN为对称轴,作图形C的轴对称图形D。

第四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

1、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2、正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y/x=k(一定)。

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有些相关联的量,虽然也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但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不一定,就不成正比例,如被减数与差,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等。

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3、反比例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反比例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x·y=k(一定)。

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要先想这两个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最后作出结论。

反比例的图像是一条光滑曲线。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北师大版相关文章:

★北师大版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复习总结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练习题及答案

★北师大六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检测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人教版知识点汇总(含北师大版数学)

★北师大初中数学知识点下册

★北师大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下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目标(教师看)

★北师大初中数学知识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知识点及学习方法

★新课标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关于本次初中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汇总和初中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四篇】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投诉建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