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分享

大三弦伴奏(天津快板三弦伴奏)

时间:

大三弦伴奏(天津快板三弦伴奏)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大三弦伴奏的一些知识点,和天津快板三弦伴奏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天津快板三弦伴奏
  2. 大三弦与小三弦的区别
  3. 三弦三根弦如何定音
  4. 大三弦的标准尺寸
  5. 我想学三弦,但是不知道应该选择大三弦还是小三弦

天津快板三弦伴奏

http://video.baidu.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6&word=%C8%FD%CF%D2%CC%EC%BD%F2%BF%EC%B0%E5这里有三个视频,你用realplay下载

http://ok.wo99.com/bplay.php?id=431581

大三弦与小三弦的区别

1、概念不同

大三和弦就是指根音与三音是大三度、三音与五音也是小三度关系的和弦,以根音的大写字母命名。

小三和弦就是指根音与三音是小三度、三音与五音之间是大三度关系的和弦,用根音的大写字母后加一个小写m命名。

2、音程不同

大三和弦的根音和三音之间相差2个全音,也就是4个半音,三音和五音之间相差1个全音和1个半音,也就是3个半音。

小三和弦的根音和三音之间相差是1个全音加1个半音,也就是3个半音,三音和五音之间相差2个全音,也就是4个半音。

3、构成不同

看出来“1-3”与“2-4”之间的音程是不同的,根据三度音程的关系,我们可以知道前者是大三度,后者是小三度。

大三和弦与小三和弦的构成,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它们的区别,大三和弦的构成都是根音与三音之间是大三度,三音和五音之间是小三度,而小三和弦就是恰恰相反的。

扩展资料

演奏大三弦时采用坐姿,两腿自然分开,左腿稍向前伸,或将右腿搭在左腿上,琴鼓置于右腿上,琴头斜向左上方。左手轻扶琴杆,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弦,手势呈龙爪式,右手用拇指、食指持拨片或戴骨制指甲弹拨琴弦发音,其余三指握于手心,也可用五指弹奏。

三弦有多种定弦法,民间一般定成“硬中弦”或“软中弦”两种,而以“硬中弦”最常用。“硬中弦”是中弦与里弦为五度关系,外弦与里弦为八度关系;“软中弦”是中弦与里弦为四度关系,外弦与里弦为八度关系。

民族乐队或独奏,三弦也定成“硬中弦”,如定成C、G、c;D、A、d或G、d、g等。音域一般为三个八度。三弦的音色,高音坚实清脆,中音明亮圆润,低音丰满浑厚。音量较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三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三弦

三弦三根弦如何定音

三弦常以“硬中弦”定音。

“硬中弦”是中弦与里弦为五度关系,外弦与里弦为八度关系;“软中弦”是中弦与里弦为四度关系,外弦与里弦为八度关系。三弦的音域一般为3个八度,它发出的音量宏大,音色清脆、明亮而浑厚。

1964年中央音乐学院王振先(江苏1933-)研制四弦三弦,定音EADG。1976年王振先再研制四弦三弦,定音GCDG。

演奏三弦,左手按弦,右手指弹弦或用拨子拔弦,其指法都源于琵琶。由于三弦琴杆无品,弹奏旋律时音域间高低变化自由,可奏出各种滑音。

在所有说唱、戏曲和歌唱伴奏中,都能很好地起到衬托作用,在转调和演奏有半音的乐曲时尤为灵活,最宜于演奏抒情的旋律和激昂的曲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扩展资料:

音量和技巧

三弦的音量较大,音色浑厚,变化的幅度较大。分小三弦与大三弦两种。北方各种大鼓、单弦等曲艺,多用大三弦伴奏,南方的弹词类曲艺、昆曲等剧种和丝竹类器乐合奏,多用小三弦。

三弦的音色,高音坚实清脆,中音明亮圆润,低音丰满浑厚。音量较大。

左手技法有板、粘、揉、扣、滑等,右手有弹、挑、双弹、双挑、滚、分、扫、砸、搓儿等技法。可自如地演奏大、小三度,纯四、五度和八度等双音,还可演奏三音组成的和弦,并可转调演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弦

大三弦的标准尺寸

大三弦多使用纹理细密、质地较硬的木材制作,全长122厘米左右,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图)。共鸣箱又称琴鼓、鼓子或鼓头,多呈扁椭圆形,状似龟盘,也有扁圆形或扁长方形的,但为数较少。琴鼓长22厘米~25厘米、宽20厘米~22厘米、厚9厘米,由鼓框和蟒皮构成。鼓框用四块(长短各二)硬重的花梨、红木、紫檀或乌木拼接胶粘制成,以老红木为佳,上下开有装入琴杆的方孔,两面锉出坡口,倒去硬棱,蒙以蟒皮或合成膜料,以大蟒中段皮面青花白地者为最好,皮膜经剪裁、润湿、缝竹棍,蒙皮时用浓稠的鱼胶粘合,经垫双板、绑麻绳、砸楔子等过程,要多次进行砸、揉、烙,胶牢以后四周坡口锯一小槽,嵌入竹片或骨片为饰。琴头和琴杆用一整块较硬木料制作,多用樟木、楠木、银杏、楸木、沙榆、桦木或色木。琴头是三弦的装饰部分,上部多为扁铲形,顶端较宽并向后呈弧形弯曲,其上雕刻花纹或镶嵌骨饰,也有上部为如意形、雕饰大顶花,下部中间开有长方形通底弦槽,两侧设有三个弦轴(左一右二)。弦轴呈圆锥体,用红木、花梨等比琴杆稍硬木料制成,长13.5厘米,外表刻有麻花形纹饰,轴顶镶嵌骨花为饰。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由指板和背板胶合而成,前平后弧,长80厘米,上端设有山口,指板多用鼓框木料制成,仅厚1.2厘米,表面平滑不设品位,琴杆下端呈方形、插入琴鼓方孔之中。琴鼓皮面中央,置一竹制长桥形琴马。琴尾置有道冠(又称护弦帽)。张三条丝弦、钢丝弦或尼龙钢丝弦。在琴鼓下端,有一菱形木壳(又称爪扣)系弦。�

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我国著名三弦演奏家、教育家萧剑声先生设计、天津市民族乐器厂制造的短杆大三弦问世。这种新型大三弦制订有轻工业部标准,全长112厘米。琴杆长75厘米,琴鼓长23厘米、宽20厘米、厚9厘米,琴杆短、把位近,可发挥快速演奏技巧;置有活动山口,能任意转调;将指板与鼓面接平,音域向上扩展一个八度。适于独奏或民族乐队使用。�

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里,收藏有一件紫檀木制的大三弦,全长97.8厘米。琴鼓椭圆形,用匏制成,正面蒙以蟒皮为面,状如龟盘,琴鼓长17.5厘米、边厚7.2厘米。琴头扁铲形,长16.3厘米,上部较宽并向后弯曲,下部中间开有通底弦槽,两侧设有三个紫檀木弦轴(左一右二),轴长7.8厘米。琴杆为半圆柱状体,杆长63.2厘米、上宽2.4厘米、下宽3厘米。琴鼓尾端有象牙制爪扣系弦,并垂有一束彩色丝穗为饰。这件三弦选料考究、装饰精美,不仅琴鼓侧面刻有串枝莲纹饰,还在匏制的琴鼓背面雕刻出美丽的奏乐画面,其图像为四仕女分别手持笙、笛、箫、板等乐器,在山竹间演奏,纹饰清晰,构图生动。此琴为清宫旧藏,制作年代不详,曾在清代宫廷宴乐的“番部合奏乐”中使用。�

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陈列着多件大三弦。其中一件为乌木制,全长123.2厘米,琴鼓为椭圆形,两面蒙以蟒皮,鼓面长20.5厘米、宽18.5厘米、厚9厘米,琴头扁铲形,顶端镶有骨饰,置三轴(左一右二),骨制山口,竹制长桥形琴马,张三条丝弦。此琴用料讲究,工艺细致。原为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所藏,1958年,梅先生将其捐献国家。其中另一件三弦为红木制,全长123.5厘米,琴鼓椭圆形,两面蒙蟒皮,鼓面长21.6厘米、宽19.7厘米、厚8厘米,琴头扁铲形,上端镶有骨片为饰,下部中间开有通底弦槽,两侧置有三个红木制弦轴(左一右二),轴体外表刻有麻花形凸条花纹,轴顶镶嵌骨花,下端设有骨制山口,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正面为按弦指板,竹制长桥形琴马,张三条丝弦。此琴原为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藏品。已被载入大型画册《中国乐器图鉴》中。在展品中还有一件现代大三弦制品,通体用色木制成,全长121厘米,琴鼓椭圆形,鼓框四周坡口镶有骨饰,两面蒙以青花白地大蟒皮,鼓面长23厘米、宽20厘米、厚8.5厘米,琴头扁铲形,上端镶有骨饰,下开弦槽,两侧置三轴,轴体外表刻麻花形条纹,轴顶镶有骨花,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以色木为底板,表面粘有按弦指板。指板和弦轴均使用质地细密、坚硬的紫檀木制作,骨制山口,竹制马,张丝弦。此琴的琴杆用色木作后背,用紫檀木作指板,既节省了贵重材料,而且重量轻、耐磨和不易变形,比用纯乌木、红木制杆的三弦易于演奏。

大三弦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共五百多万人。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其中有三百多万在云南。除滇西楚雄自治州、滇南哈尼族自治州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外,云南全省都有彝族分布,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状况。在漫长历史岁月中,形成了二十多个不同的支系,四十多个自称四十多个他称。

彝族舞蹈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每个支系都有不同的舞蹈,甚至同一支系,因居住地不同,舞蹈也就不一样。

彝族不仅能歌善舞,而且热情好客。彝族"大三弦"富有强烈的感染力。每逢"火把节",人们燃起篝火、点上火把,围着篝火弹起"大三弦"载歌载舞,纵情高歌。火把犹如繁星降地,又似火龙飞舞,令人眼花缭乱。整个节日人山人海,气氛异常热烈欢快。

补充

大三弦,是蒙古、满、汉等族弹拨弦鸣乐器。因张三条琴弦而得名。蒙古语曾称胡兀不儿,今称修打拉古,意为弦子。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区。�

历史悠久,是我国北方先民发明创造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相传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就征发黎民百姓去边疆修筑有名的万里长城,为了调剂繁重的劳役,我国北方各民族人民,曾把一种有柄的小摇鼓——鼗加以改造,在上面拴了丝弦,制成了扁圆形、皮面、长柄、可以弹拨的乐器,当时称为弦鼗,又名琵琶。西晋傅玄《琵琶赋》序有:“杜挚(三国时人)以为嬴秦之末,盖苦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一般多认为三弦就是由这种弦鼗演变而来的,它最早在北方边疆的军队中使用。唐代崔令钦《教坊记》中始载三弦之名:“平人女以容色选入内者,教习琵琶、三弦、箜篌、筝等者,谓之弹家。”但其形制不详。在辽宋金元时期都有着三弦演奏图像,如北京房山云居寺辽代砖石塔上有三弦伎乐石雕像,河南焦作市西冯村金墓出土有演奏三弦的乐俑。到了由蒙古民族统治中国的元代,三弦成为元曲的主要伴奏乐器,在辽宁凌源富家屯元墓壁画中有演奏三弦的图像。明代以来,文献记载渐多。明蒋克谦《琴书大全》(卷五)“历代琴式”中载有“锨琴”:“锨琴者,状如锨蒲,正方,铁为腔,两面用皮,三弦。十妓抱琴如抱阮,列坐毯上,善渤海之乐云。”锨琴与今日之三弦形制已很相似。明代徐会嬴辑《文林聚宝万卷星罗》中载有三弦谱式。明代北京的蒋鸣岐是著名的三弦演奏家,其高超的技艺被誉为京师的“八绝”之一,明沈榜的《宛署杂记》说他“能于弦中作琴、笛等声”。到了由满族统治中国的清代,约在19世纪中叶,直隶(今河北省)高阳县“木板大鼓”说唱艺人马三峰,将三弦放长加大、创制成大三弦,从而使它在伴奏说唱音乐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据清代《律吕正义后编》和《大清会典事例》所载,大三弦曾为清代宫廷宴乐乐器,在“番部合奏乐”中只使用一支,而在表演《庆隆舞》时,乐队中则要使用八支大三弦参加伴奏。清代末期,北方有位瞎子阿炳那样多才多艺的盲艺人王玉峰,《梁溪类稿》中说他是一名“筝、琵、箫、管无不精,而三弦尤绝”的高手,创造了“三弦弹戏”,可用弦音模拟当时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龚云甫等人的唱腔,甚至还能奏出人声、军马声和禽兽飞鸣的效果,堪称一绝。�

大三弦多使用纹理细密、质地较硬的木材制作,全长122厘米左右,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图)。共鸣箱又称琴鼓、鼓子或鼓头,多呈扁椭圆形,状似龟盘,也有扁圆形或扁长方形的,但为数较少。琴鼓长22厘米~25厘米、宽20厘米~22厘米、厚9厘米,由鼓框和蟒皮构成。鼓框用四块(长短各二)硬重的花梨、红木、紫檀或乌木拼接胶粘制成,以老红木为佳,上下开有装入琴杆的方孔,两面锉出坡口,倒去硬棱,蒙以蟒皮或合成膜料,以大蟒中段皮面青花白地者为最好,皮膜经剪裁、润湿、缝竹棍,蒙皮时用浓稠的鱼胶粘合,经垫双板、绑麻绳、砸楔子等过程,要多次进行砸、揉、烙,胶牢以后四周坡口锯一小槽,嵌入竹片或骨片为饰。琴头和琴杆用一整块较硬木料制作,多用樟木、楠木、银杏、楸木、沙榆、桦木或色木。琴头是三弦的装饰部分,上部多为扁铲形,顶端较宽并向后呈弧形弯曲,其上雕刻花纹或镶嵌骨饰,也有上部为如意形、雕饰大顶花,下部中间开有长方形通底弦槽,两侧设有三个弦轴(左一右二)。弦轴呈圆锥体,用红木、花梨等比琴杆稍硬木料制成,长13.5厘米,外表刻有麻花形纹饰,轴顶镶嵌骨花为饰。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由指板和背板胶合而成,前平后弧,长80厘米,上端设有山口,指板多用鼓框木料制成,仅厚1.2厘米,表面平滑不设品位,琴杆下端呈方形、插入琴鼓方孔之中。琴鼓皮面中央,置一竹制长桥形琴马。琴尾置有道冠(又称护弦帽)。张三条丝弦、钢丝弦或尼龙钢丝弦。在琴鼓下端,有一菱形木壳(又称爪扣)系弦。�

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我国著名三弦演奏家、教育家萧剑声先生设计、天津市民族乐器厂制造的短杆大三弦问世。这种新型大三弦制订有轻工业部标准,全长112厘米。琴杆长75厘米,琴鼓长23厘米、宽20厘米、厚9厘米,琴杆短、把位近,可发挥快速演奏技巧;置有活动山口,能任意转调;将指板与鼓面接平,音域向上扩展一个八度。适于独奏或民族乐队使用。�

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里,收藏有一件紫檀木制的大三弦,全长97.8厘米。琴鼓椭圆形,用匏制成,正面蒙以蟒皮为面,状如龟盘,琴鼓长17.5厘米、边厚7.2厘米。琴头扁铲形,长16.3厘米,上部较宽并向后弯曲,下部中间开有通底弦槽,两侧设有三个紫檀木弦轴(左一右二),轴长7.8厘米。琴杆为半圆柱状体,杆长63.2厘米、上宽2.4厘米、下宽3厘米。琴鼓尾端有象牙制爪扣系弦,并垂有一束彩色丝穗为饰。这件三弦选料考究、装饰精美,不仅琴鼓侧面刻有串枝莲纹饰,还在匏制的琴鼓背面雕刻出美丽的奏乐画面,其图像为四仕女分别手持笙、笛、箫、板等乐器,在山竹间演奏,纹饰清晰,构图生动。此琴为清宫旧藏,制作年代不详,曾在清代宫廷宴乐的“番部合奏乐”中使用。�

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陈列着多件大三弦。其中一件为乌木制,全长123.2厘米,琴鼓为椭圆形,两面蒙以蟒皮,鼓面长20.5厘米、宽18.5厘米、厚9厘米,琴头扁铲形,顶端镶有骨饰,置三轴(左一右二),骨制山口,竹制长桥形琴马,张三条丝弦。此琴用料讲究,工艺细致。原为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所藏,1958年,梅先生将其捐献国家。其中另一件三弦为红木制,全长123.5厘米,琴鼓椭圆形,两面蒙蟒皮,鼓面长21.6厘米、宽19.7厘米、厚8厘米,琴头扁铲形,上端镶有骨片为饰,下部中间开有通底弦槽,两侧置有三个红木制弦轴(左一右二),轴体外表刻有麻花形凸条花纹,轴顶镶嵌骨花,下端设有骨制山口,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正面为按弦指板,竹制长桥形琴马,张三条丝弦。此琴原为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藏品。已被载入大型画册《中国乐器图鉴》中。在展品中还有一件现代大三弦制品,通体用色木制成,全长121厘米,琴鼓椭圆形,鼓框四周坡口镶有骨饰,两面蒙以青花白地大蟒皮,鼓面长23厘米、宽20厘米、厚8.5厘米,琴头扁铲形,上端镶有骨饰,下开弦槽,两侧置三轴,轴体外表刻麻花形条纹,轴顶镶有骨花,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以色木为底板,表面粘有按弦指板。指板和弦轴均使用质地细密、坚硬的紫檀木制作,骨制山口,竹制马,张丝弦。此琴的琴杆用色木作后背,用紫檀木作指板,既节省了贵重材料,而且重量轻、耐磨和不易变形,比用纯乌木、红木制杆的三弦易于演奏。�

演奏大三弦时采用坐姿,两腿自然分开,左腿稍向前伸,或将右腿搭在左腿上,琴鼓置于右腿上,琴头斜向左上方。左手轻扶琴杆,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弦,手势呈龙爪式,右手用拇指、食指持拨片或戴骨制指甲弹拨琴弦发音,其余三指握于手心,也可用五指弹奏。三弦有多种定弦法,民间一般定成“硬中弦”或“软中弦”两种,而以“硬中弦”最常用。“硬中弦”是中弦与里弦为五度关系,外弦与里弦为八度关系;“软中弦”是中弦与里弦为四度关系,外弦与里弦为八度关系。民族乐队或独奏,三弦也定成“硬中弦”,如定成C、G、c;D、A、d或G、d、g等。音域一般为三个八度。三弦的音色,高音坚实清脆,中音明亮圆润,低音丰满浑厚。音量较大。左手技法有板、粘、揉、扣、滑等,右手有弹、挑、双弹、双挑、滚、分、扫、砸、搓儿等技法。可自如地演奏大、小三度,纯四、五度和八度等双音,还可演奏三音组成的和弦,并可转调演奏。�

大三弦在北方又称“大鼓三弦”或“书弦”,属中音乐器,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曲艺、戏曲和歌舞伴奏。尤其在说唱音乐伴奏方面,曲种广泛,演技较高,北方的各种鼓书,如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大鼓、东北大鼓、乐亭大鼓、京东大鼓、北京单弦、天津时调、陕北说书,以及为曲剧、吕剧等戏曲伴奏中,大三弦都是主要的伴奏乐器,在曲艺伴奏中还居于主弦地位。古代流传的著名三弦独奏曲有:《合欢令》、《海青拿鹅》和《柳摇金》等。前两首源于18世纪以前北方流传的弦乐合奏《弦索十三套》,后者为戏曲中的一个曲牌。蒙古族传统三弦曲有:《阿都沁阿斯尔》、《古日奔阿其图》、《黄旗阿斯尔》等。《阿都沁阿斯尔》是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一首传统的三弦独奏曲,“阿都沁”即现在的太仆寺旗,“阿斯尔”为乐曲之意,这是一首世代流传、情绪欢乐的乐曲。

我想学三弦,但是不知道应该选择大三弦还是小三弦

民族乐器分为四类:体鸣乐器;膜鸣乐器;气鸣乐器;还有弦鸣乐器。一、体鸣乐器:(1)敲击体鸣乐器:叮咚、木棍琴、韵板、基诺竹筒、竹筒琴、锣、铛铛、单打、铓、铜鼓,等等。(2)互击体鸣乐器:棒棒、铜镜、竹梆、竹杠、钹、布哉、乳钹、头钹、二钹、小钹、铙、大铙、司涅、镲、小镲、碰盅、碰铃、腰铃、阔朔克、板凳、它石、它石、骨板子,等等。(3)落击体鸣乐器:乐杵、竹捣筒、竹筒、瑶族竹筒、阿嘎、,等等。(4)摇击体鸣乐器:连厢棍、萨巴依、热巴铃、盘铃、金刚铃、瑶铃、萨满铃、晃铃、串铃、铜铃、八宝铜铃、师刀,等等。(5)综合奏体鸣乐器:竹簧、蹈到、铁簧、锡伯族铁簧,等等。二、膜鸣乐器:(1)棰击膜鸣乐器:大鼓、壮族的种劳、瑶族大鼓、水族大鼓、水族大鼓、塞吐、略斗、光拢、赠疆、瑶族猴鼓、苗族猴鼓、腰鼓、板鼓、猪嘴鼓、姜鼓、战鼓、扁鼓、八音鼓、书鼓、火者、如咚、小鼓、太平鼓、日木、环鼓、抬鼓、达玛、纳格拉、达玛如、建鼓、神鼓、那额、达布尔、竹鼓,等等。(2)拍击膜鸣乐器:夏尔巴鼓、八角鼓、铃鼓、达卜、黄泥鼓、长鼓、光亚、光吞,等等。(3)混合击膜鸣乐器:手鼓、圆鼓、边鼓、双面鼓、杖鼓、蜂鼓、汪都,等等。三、气鸣乐器:(1)唇振气鸣乐器:牛角、铜角、刚洞、海螺、鹿笛、长号、筒钦、铓筒、布巴,等等。(2)嗓振气鸣乐器:合欢箫,等等。(3)边棱气鸣乐器:胡笳、壮笛、乃依、横笛、横笛、短箫、筒箫、鼻箫、斯布斯额、鹰笛、骨笛、吐任、直通箫、布利亚、巴葛丢冬、列都、笛朽篥、库洛、双管鼻笛、扎令、阿乌、笛老挪、泥哇呜、狍哨,等等。(4)吹口气鸣乐器:夜箫、侗笛、塞箫、奖、瓦格洛、雄林、苏奈依、嘟噜、低音嘟噜、太平箫、嘎嗦、五月箫、筚箫、筚笋、勒绒、姊妹箫、双管侗笛、波晓呼、决篥杰,等等。(5)单簧气鸣乐器:巴乌、筚、筚相、苗笛、芒筒、竹叶笛、马布、筚鲁、寸笛、咚咚亏、笔管、大嘀珑、筚多喝、波芦、筚建、利列、利罗、笛列、筚尔、筚朗布浪、芒笛、美都、其篥、双管巴乌、双管筚朗叨、筚总、决列、双管竹叶笛、双管马布、菲察克、筚达、葫芦笙、芦笙、排笙、木叶,等等。(6)双簧气鸣乐器:巴拉曼、波伯、细筚篥、小闷笛、苏尔奈、长唢呐、嘉令、波列、苗族唢呐、白族唢呐、彝族唢呐、拜、勒尤·勒浪、洞巴、阔诗乃依、双筚篥、长积、双管闷笛、咪咪、双勒浪,等等。四、弦鸣乐器:(1)打击弦鸣乐器:竹筒琴、竹琴、锵,等等。(2)弹拨弦鸣乐器:玄琴、伽倻琴、雅托噶、五弦琴、独弦琴、五弦琵琶、纳西琵琶、火不思、忽雷、考姆兹、苏古笃、扎木年、弹布尔、赛依吐尔、碧约牛腿琴、独它尔、喀什热瓦普、多朗热瓦普、热瓦普、巴朗孜库木、库木日依、阿肯东布拉、乐队东布拉、月琴、贵州咸宁彝族布依族月琴、彝族四弦、苗族四弦、侗族大琵琶、侗族中琵琶、侗族小琵琶、其布厄、大三弦、龙头三弦、彝族小三弦、拉祜族小三弦、傈僳三弦、赛玎、壮族三弦、垤施三弦、彝族大三弦、彝族中三弦、苗族三弦、天琴、竖箜篌、凤首箜篌、双排弦箜篌、雁柱箜篌、转调箜篌、卡龙、弓琴、达比亚、傣玎、托甫秀尔、东布尔、菲特克呐、三线琴,等等。(3)弓拉弦鸣乐器:琤尼、牙筝、塔吉克艾捷克、胡琴、萨它尔、胡西它尔、椰胡、葫芦胡、土胡、根卡、多朗艾捷克、艾捷克、高音艾捷克、低音艾捷克、独弦胡琴、适争、玎黑、奚琴、改革奚琴·四弦奚琴、必汪、铁琴、藏京胡、马骨胡、竹筒胡、纳西胡琴、二黄、朗多依、西玎、多洛、扎尼、彝族三胡、四胡、蒙古族四胡、四弦胡、彝族四胡、布依四胡、马头琴、克亚克、呃吱、牛腿琴、库布孜、朝尔,等等。

关于大三弦伴奏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投诉建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