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分享

大三弦歌(推荐一些好听得三弦曲子。)

时间:

大三弦歌(推荐一些好听得三弦曲子。)

今天给各位分享大三弦歌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推荐一些好听得三弦曲子。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推荐一些好听得三弦曲子。
  2. 彝族三弦的演奏方法
  3. 仿写作文彝族大三弦作文
  4. 三弦的发展历史有那些
  5. 大三弦的标准尺寸

推荐一些好听得三弦曲子。

1、《大西厢》

《大西厢》主要描写张君瑞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丫鬟红娘传书递简促其好事,有情人终成眷属,具有深刻的反封建意义。因演唱难度高、唱词经典、曲调优美被称为大西厢。

2、《赵云截江》

《赵云截江》又名《截江夺斗》、《赵云追舟》、《子龙救主》。江洋辙。晚清怯大鼓艺人宋玉昆(宋五)根据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赵云截江夺阿斗”编写。

3、《风雨归舟》

《风雨归舟》是京韵大鼓传统曲目、小段。京韵大鼓唱词一落,10句,由求辙。写渔翁及牧童生活情致,记山林野趣。

4、《丑末寅初》

《丑末寅初》又名《三春景》,是京韵大鼓历经几代艺人传唱不绝,脍炙人口的传统唱段。全曲由九对句子,每个下句均是多层次的长句。

5、《柳青娘》

《柳青娘》,潮州古曲,分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五调三首不同调式曲子。

彝族三弦的演奏方法

彝族的三弦演奏时,将背带挂于颈项,琴杆横于腹前,琴筒置于腰胯右侧,琴头斜向左上方。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拨弹弦发音。拨片木或竹制,尺寸较大三弦的稍小。中三弦常按五度、四度关系或四度、五度关系定弦,里、外弦为八度关系,定弦比大三弦高四度,常定弦为:f、c1、f1或g、c1、g1。发音圆润、音量较大,音色柔和丰满。演奏中常用扫弦技法,可增强节奏感和欢乐气氛。彝族中三弦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是彝族青年男女跳乐时离不开的弹弦乐器,小伙子们常边弹边舞,有时要使用两件中三弦一起弹奏,并有其它彝族民间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节奏鲜明,气氛热烈。

有时也采用立姿或坐姿均可,将背带挎于颈项,琴杆斜于胸前,琴箱放在右腹处或右大腿根处,琴头斜向左上方,左手虎口托持琴杆,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弦取音,并常以食指为主,用指甲部位触弦,民间称其为“跪指”,可使发音脆亮、余音较长。右手用拇指、食指弹拨琴弦发音。彝族三弦以五度、四度关系定弦,即里弦和中弦为五度关系,中弦和外弦为四度关系,里弦和外弦为八度关系。音色柔和、清脆,音量较大。左手技巧有滑音、打音、揉音等,右手技巧有弹、拨、滚、扫等。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民歌、舞蹈、彝剧伴奏,是彝族人民喜爱和常用的弹弦乐器。

仿写作文彝族大三弦作文

1.大三弦500作文

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和自己的好朋友、老师、同学们说:“我们下学期在一起上课吧!”却忽然意识到自己再也没有和大家一起共度的下个学期了。

这一次转身发现,除了断不掉的回忆,还有断不掉的“情”。人的一生中有那么多的职业,而我们唯独不能胜任的便是“毕业”。

像一辆刹车失灵的汽车,承载着各种不舍与离别,一旦前行,便无法再停下。当快要毕业的时候,大家的心理充满喜悦,而当真的要毕业的时候,心里却都是悲伤。

还记得我那个费尽“千辛万苦”“抢”来的好朋友,我们是从小并肩长大的两棵小树,被同样的人与事浇灌。我们总是手牵手、肩并肩行走在成长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433623734的路上,看着身旁的事物千变万化……这些变来变去的事物总环绕在我们的身边,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六年来积攒的情啊!人们总说“只有小时候的友情是纯洁的、美好的、永生不变的。

是啊,看看我们便知道,虽然整天“打打杀杀”,却从来没有闹翻过,昨天还“满城腥血”,今天却平静的奇怪,无论变得怎样,我们都会坚持那些纯洁的情谊。曾经的梦想,扔进了旧纸箱;曾经的努力,成了旧日历……那些在教室里肩并肩闻着食堂的饭味流口水的日子,已经成为了历史,想重新再来,可门却将我们牢牢地挡在外面,教室的锁已经换了,无法再打开……在我的班级里,各路英雄汇集,上有三好,下有三逃,前有先进,后有懒惰,而我们的朋友,就散步其中。

既然已经认定,怎需刻意相记?紧紧攥着手中的花儿,试想小学六年来一起聊过的八卦。不禁两眼泪水模糊……这些时光既短暂,又漫长,它已成为了我们人生中的历史。

现在走回母校,看看曾经奔跑的操场、曾经打闹的班级,却已不再属于我们自己,每每回到学校,总会被门卫赶出来,只因为自己不属于这里。朋友们,珍惜这短暂的六年吧!虽漫长,却也短暂~、挥挥手,别了母校;别了六年的朋友,老师。

我们将会带着新的理想,踏上新的征程,开始新的旅行……。

2.大三弦的彝族舞蹈

彝族舞蹈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每个支系都有不同的舞蹈,甚至同一支系,因居住地不同,舞蹈也就不一样。彝族不仅能歌善舞,而且热情好客。彝族大三弦富有强烈的感染力。每逢火把节,人们燃起篝火、点上火把,围着篝火弹起大三弦载歌载舞,纵情高歌。火把犹如繁星降地,又似火龙飞舞,令人眼花缭乱。整个节日人山人海,气氛异常热烈欢快。

3.写一篇彝族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作文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

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

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

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

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妇女地位较低。

遗产由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近亲所有。彝族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此俗在凉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继续到建国前。

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较高的聘金,交错从表婚比较流行,夫死实行转房。建国前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度,凉山彝族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内婚。

历史上彝族多实行火葬,建国前,凉山及云南沿金沙江一带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区自明、清以来逐渐改为上葬。

补充: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

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火把节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当夜幕降临后,人们挥动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翻山过田,互相往对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满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昼。

照彝族的习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腾起一团绚丽的火花,并扬起一股香气,是表示一种美好心愿:后辈对老辈撒,是尊敬,祝福长寿;长辈对晚辈撒,是爱抚,祝愿吉利;同辈互撒,是亲密友爱;青年男女互撒,则是恋爱的开始。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节日期间,人们弹着大三弦,跳起“阿细跳月”,同时举行摔跤、斗牛等活动;楚雄、弥勒等地的彝族,也举行传统的“祭火”仪式。

节日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处,到处是“火树银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壮观。赛装节赛装节——彝族少女的时装表演:楚雄彝州有两个地方有赛装节。

一个是永仁县直苴村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一个是大姚县三台乡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

赛装节为居住分散,平时很难有机会相聚相识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个表白爱情的机会。而姑娘们最能显示自己的,就是看谁的衣服最漂亮。

彝族女子的服装,全靠手工桃花和刺绣,做一套衣服往往要花一两年的时间。因此,谁的衣服多、花样好,谁就会被看作是勤劳能干、心灵手巧的人。

与过去的赛装方式不同、现在,人们已不再把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而是不停地更换新衣,有的姑娘一天要换五六套衣服。于是,赛装节上也就多了一个景致:在山管边、青树下,老人们搭起无数帐棚,烹煮着食物,忠实地为自己的姑娘守护着服装。

赛装节从一开始就有比赛的性质,这可谓是最早的时装表演。所不同的是,彝族少女既是服装的设计者,也是制作者,更是表演中的“时装模特”。

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以四周沉寂肃穆的青山和深邃神秘的天幕为背景,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兴尽方休。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这种民间自娱性的歌舞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打歌”遍及云南,不仅彝族,就连白族、纳西族等民族中都盛行这种歌舞形式,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如有“打歌”、“左脚舞”、“踏歌”、“跳芦笙”等名称。据考证,“打歌”系“踏歌”转音而来。

早在汉唐之际,“踏歌”就曾是我国中原及南方民间十分活跃的民俗性歌舞。而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形贮贝器上所铸的“滇族羽舞”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18个垂尾人连臂环舞的铜扣饰以及凝固在云南沧源等地崖画上的舞蹈图纹,其舞蹈图案都与彝族的“打歌”形象相同,这也许可作为彝族“打歌”起源古老悠久的佐证。

至今,在云南巍山县巍宝山龙谭殿的壁画上还保留着一幅清代人绘制的"踏歌图",其情形与今天巍山彝族的打歌非常相似。庆年节庆年节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十月,彝族人民都要过庆年节,并相互拜祝,载歌欢舞,祝贺节日。跳虎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

4.六年级的,彝族打歌的作文500

彝族舞蹈多姿多彩,式样繁多,很具代表性的是浑厚古朴的具有群众自娱性的集体舞蹈“打歌”(也称踏歌)。在《小河淌水》的故乡云南弥渡,彝族同胞每逢婚丧事、建房、庙会、节庆都要举行打歌活动.

打歌是男女在或结婚时跳的一种自娱性舞蹈,有芦丝、笛子、三弦伴奏,边跳边唱。跳法有“直歌”、“穿花”、“啊妹跳”、“倒置歌”、“三摆手”、“脚跳”、“喂猪歌”、“四摆手”等,各自有固定的伴奏舞曲,随意性大,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孤儿舞和青年舞。

漾濞彝族打歌,彝语为“阿忾”、“额克”,意为“歌舞”,这是彝族最具特色的文娱活动。彝族打歌是一种载歌载舞的集体舞,风格刚劲、明快,有168种舞步之多。群舞者在笙、笛伴奏下边歌边舞,舞步整齐、舞姿矫健。在举行礼仪的场合,开场时须由长者率若干青壮男子跳序舞,序舞后即不论男女长幼、生人熟客均可随意参加。一般场合下则不一定跳序舞,无论何人均可一开始就加入歌舞,少至三五人在田边地头兴起即舞,多至数十、上百人在打歌场上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当数十、上百人一齐歌舞时,优美动听的打歌调声飘四方,山鸣谷应,使人在数里地外也能真切地感受到打歌场上热烈而欢乐的气氛。

彝族的舞蹈,多姿又多彩。

5.彝族的火把节日记,二年级

“火把节”是哈尼等族的传统节日。去年暑假,我到亲戚家去玩儿,正赶上过火把节,真使我喜出望外。晚饭后,我便缠着哥哥姐姐带着我去观看。我们到时,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哈尼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到石林前的一块打草坪上,不少人都举着未然的火把。来观看的人非常多,不仅有年轻人,还有老爷爷、老奶奶和蹦蹦跳跳的娃娃们,许多旅游观光的外国朋友也来了。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天渐渐黑了下来,几千只火把霎时点燃。一瞬间,这“光明之神”发出的火焰照亮了天空,照亮了石林,光亮如同白天一样。顿时锣鼓喧天,欢呼声响成一片,在美丽的石林上空回荡。哈尼人高举火把转来转去,一只只火把犹如一朵朵灿烂的星华。高举火把的人们,有时把火把排成一条游动的火龙,有时围城一个大圆圈。哈尼族小伙子弹起了大三弦,姑娘跳起她们喜爱的哈尼族舞。她们越跳越欢快,周围的人们和外国的朋友也加入了跳舞的行列,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进去,跳啊,唱啊,每个人都沉浸在节日的幸福之中。

6.写一篇石林人民的民族风情的作文应该用什么标题好

节日期间,带领八方游客体验阿诗玛风情文化、风调雨顺、山歌对唱等彝族特色赛事活动外、家人健康的美好愿望。

火把节寄托了彝族人民祈祷来年五谷丰登,历时三天。火把节是彝族最为隆重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大三弦、学习彝族挑花刺绣,一般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六畜兴旺015年中国石林国际火把狂欢节将于7月14日至20日举行,弘扬阿诗玛民族文化,游客还可在多个活动地点耍火把、观看露天电影、放孔明灯。

据介绍,今年石林火把节以“‘阿诗玛’走向世界50年”为主题,今年恰逢经典电影《阿诗玛》拍摄50周年,至今已传承了2000多年、石展,为纪念这一艺术精品,石林县把今年火把节的主题确定为“‘阿诗玛’走向世界50年”,除传统的摔跤,还可参观游览书画艺术展、斗牛、文博展和古玩艺术展等。

7.彝族的作文

彝族的火把节

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56个民族都有各个民族的特色、习惯。比如:蒙古族的“白节”、藏族的“女儿节”、苗族的“开年节”等等。那我就个大家介绍一下彝族的火把节吧!

关于火把节的来历,路南一带彝族传说,古时有个魔玉残酷迫害百姓,群众忍无可忍,便群起而攻之。但魔王堡垒久攻不克,于是改为用羊群火攻,就是在每只羊的双角和后腿绑上火把,驱羊进攻,结果获胜,人们为了纪念这次斗争胜利,乃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四日耍火把相庆,由此形成了火把节。

在一次火把节之前的采访上,一个42岁的彝族人潘木乃像孩子般陶醉其中。

“每家每户都要喝杆杆酒,穷的村杀两三只鸡,富的村杀头牛。”他说,“最开心的还是跳达体舞,看赛马和摔跤,多有味道的哟!”

火把的亮度可不比烟花差多少,可以将整个地方照亮的如同白昼。这就是火把节的特色,几千甚至几万人在一起点燃火把这才是壮观的一幕。

早在火把节的第一天,彝族村寨里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竖立若干火把,准备活动使用。同时在村寨附近选择一块开阔地,在地中央竖立一根长10~20米的青松,青松顶端横放一根挂满红色纸花的木棒,缘青松四周用易燃柴草堆砌成一个类似于宝塔形大火炬,作为活动场所。

第一天是祭火,家家户户举着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并且杀牛宰羊。

第二天是传火,这一天男男女女聚集在一起选择配偶,展示才艺。所以有人称为“中国第二个七夕节”。

最后一天是彝族传统火把节的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彝语称之为“都沙”,意为“送火神”。傍晚,节日活动的主持人率领锣鼓队敲锣打鼓,寨中各家闻听锣鼓声即出门点燃火把,男女老少举着火把向活动场所汇集。人们到齐之后,主持人一声号令,大家举火把向宝塔形火炬奔去,将其点燃。一时火光冲天,欢声四起,大家各举小火把围着大火炬,跳起“丰收舞”,唱起丰收歌,载歌载舞,热情奔放。

火把节是中国彝族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举行。传统火把节里,彝族人民点燃火把,绕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巡游,以消灾避难,祈求幸福。

8.小学二年级作文,描写石林的诗

希望您看完作文后点击“满意采纳”,这是对别人劳动的尊重和支持!答题不易,且看且采纳!

石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石林有美丽而神奇的传说。勤劳美丽的撒尼少女阿诗玛,为了心上人阿黑哥的到来,苦苦的等待。最后,变成高大的石柱。那就是有名的“阿诗玛”。

才两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带我游览过石林风景区。石林里的石笋、石柱、石屏风一个挨着一个,就像森林里的树木一样。所以,人们称赞她为石林。其实石林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就开始过火把节了。火把节一共要过三天才会结束。火把节是撒尼族、彝族、哈尼族……少数民族祭火神,庆丰收的日子。每天傍晚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了石林。大家围着火堆,举着火树,在大三弦的伴奏下载歌载舞。

一堆堆熊熊的烈火、一个个燃烧的火把、还有五颜六色的彩灯、五光十色的礼花,把整个石林照亮,石林成了不夜城。

夜深了,狂欢的人群还在围着火堆跳着那简单而好看的,节奏感非常强的左脚舞,还久久不肯离去。

9.仿写安塞腰鼓写一段大河之舞的作文

我不是一位诗人,不能用优美的诗句来描绘.我不是一位画家,不能用各种色彩来点染.我不是一位作曲家,不能用宛转的音符来传达.我不是一位雕刻家,我能用小刀在玉石上磨砺.然而,我只能用我自己贫乏的文字,来描写这惊人的拉丁舞表演.它像一位天使,降临人间,给我们美好的瞬间.它犹如一朵向日葵,给我们精彩的片段.它仿佛一个婴儿,让我们看到了珍奇,给我们最快乐的回忆.但是,朋友,我只顾使出我浑身解数,来讲说着优美的拉丁舞表演.我不敢大胆地评论,她们是怎么的"本色当行".我只是一位欣赏者,但是我愿意说出我心中所感受的飞【动的"美".在一个难忘的下午--清脆,优美的乐曲拉开了序幕,两旁屹立着挺拔的白杨.舞台上的气氛是庄严的,而台下,却是一片欢呼,他们都希望早一点看到火热的拉丁舞.不久,一位阿娜多姿的少女走上舞台,真是耀眼的闪烁.她向观众深深地鞠躬,抬起头来,清秀的面庞和柳叶似的双眉,还有一层不染的笑容.她用她灵活的身躯,修长的手指,用她那绚丽的服饰,迷人的短裙,用她非凡的舞技,美妙的乐曲,轻云般移动,旋风般疾转,舞蹈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我们看她时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时而笑容灿烂,表现出天边的喜悦,时而快,时而慢,时而缓,时而急,犹如一阵阵浪花,敲打着海面.她像现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音乐在最后一个音符干净的收音后停止.一段激动人心的拉丁舞结束多么的令人振奋,一段难忘的拉丁舞.】嘿嘿借花献佛啊偷来的希望能帮到你。

三弦的发展历史有那些

三弦:又称“弦子”,我国传统弹拨乐器。柄很长,音箱方形,两面蒙皮,弦三根,侧抱于怀演奏。音色粗犷、豪放。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于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

历史发展

三弦源于古时的弦鼗,元朝时是元曲的主要伴奏乐器。

明清以来三弦极为盛行,主要用于说唱曲艺伴奏。

明代以后,文献记载渐多。明朝王圻《三才图》中的三弦图的形制与今相同。明初,三弦已流传南方各省,江、浙、闽尤为盛行,主要用于北方小曲、杂剧的伴奏。万历年间,江南三弦名家张野塘曾设计一种音箱圆形的小三弦,音乐柔和清宛。

明初福建有36姓人迁徙琉球,多携三弦而行,自此冲绳就有了三弦,琉球称它为“沙弥弦”。1562年(明嘉靖年间),三弦从琉球传入日本。并发展为大、中、小三种形制,共鸣箱蒙以猫、狗皮,并用大拨片弹奏,在日本叫做“三味线”,至今仍为日本声乐曲组歌伴奏,称为“三味线组呗”。

明清两代广泛流行于城乡的《弹词》,其名称就因用弹弦乐器伴唱词话而得名,《清稗类钞》说。“《弹词》家普通所用乐器,为琵琶与三弦二事。

约在19世纪中叶,河北高阳县唱“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把小三弦相应扩大成大三弦,受到北方说唱艺人的欢迎,从此大三弦就流传开来,与小三弦并存。从而使三弦在伴奏说唱音乐方面,形成南北不同的风格。大三弦多用作北方各种“大鼓”曲种的伴奏乐器。而南方的弹词类说唱和昆曲等戏曲乐队、民间合奏等艺种则多般选用小三弦。

清末创造了“三弦弹戏”,能用弦音模拟当时著名京剧演员的唱腔,甚至还能奏出人声、军马声和禽兽飞鸣的效果。民国初年又将“三弦弹戏”发展成“三弦拉戏”,改弹拨为弓奏,与今日的坠琴、擂琴演奏卡戏相似。

现在全国各地,三弦广泛被采用,是说唱曲艺、地方器乐、少数民族歌舞乐之重要乐器。根据统计,全国最少有五十二种以上曲艺、六十种以上戏曲、四种以上少数民族乐种,采用三弦为主要乐器。

大三弦的标准尺寸

大三弦多使用纹理细密、质地较硬的木材制作,全长122厘米左右,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图)。共鸣箱又称琴鼓、鼓子或鼓头,多呈扁椭圆形,状似龟盘,也有扁圆形或扁长方形的,但为数较少。琴鼓长22厘米~25厘米、宽20厘米~22厘米、厚9厘米,由鼓框和蟒皮构成。鼓框用四块(长短各二)硬重的花梨、红木、紫檀或乌木拼接胶粘制成,以老红木为佳,上下开有装入琴杆的方孔,两面锉出坡口,倒去硬棱,蒙以蟒皮或合成膜料,以大蟒中段皮面青花白地者为最好,皮膜经剪裁、润湿、缝竹棍,蒙皮时用浓稠的鱼胶粘合,经垫双板、绑麻绳、砸楔子等过程,要多次进行砸、揉、烙,胶牢以后四周坡口锯一小槽,嵌入竹片或骨片为饰。琴头和琴杆用一整块较硬木料制作,多用樟木、楠木、银杏、楸木、沙榆、桦木或色木。琴头是三弦的装饰部分,上部多为扁铲形,顶端较宽并向后呈弧形弯曲,其上雕刻花纹或镶嵌骨饰,也有上部为如意形、雕饰大顶花,下部中间开有长方形通底弦槽,两侧设有三个弦轴(左一右二)。弦轴呈圆锥体,用红木、花梨等比琴杆稍硬木料制成,长13.5厘米,外表刻有麻花形纹饰,轴顶镶嵌骨花为饰。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由指板和背板胶合而成,前平后弧,长80厘米,上端设有山口,指板多用鼓框木料制成,仅厚1.2厘米,表面平滑不设品位,琴杆下端呈方形、插入琴鼓方孔之中。琴鼓皮面中央,置一竹制长桥形琴马。琴尾置有道冠(又称护弦帽)。张三条丝弦、钢丝弦或尼龙钢丝弦。在琴鼓下端,有一菱形木壳(又称爪扣)系弦。�

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我国著名三弦演奏家、教育家萧剑声先生设计、天津市民族乐器厂制造的短杆大三弦问世。这种新型大三弦制订有轻工业部标准,全长112厘米。琴杆长75厘米,琴鼓长23厘米、宽20厘米、厚9厘米,琴杆短、把位近,可发挥快速演奏技巧;置有活动山口,能任意转调;将指板与鼓面接平,音域向上扩展一个八度。适于独奏或民族乐队使用。�

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里,收藏有一件紫檀木制的大三弦,全长97.8厘米。琴鼓椭圆形,用匏制成,正面蒙以蟒皮为面,状如龟盘,琴鼓长17.5厘米、边厚7.2厘米。琴头扁铲形,长16.3厘米,上部较宽并向后弯曲,下部中间开有通底弦槽,两侧设有三个紫檀木弦轴(左一右二),轴长7.8厘米。琴杆为半圆柱状体,杆长63.2厘米、上宽2.4厘米、下宽3厘米。琴鼓尾端有象牙制爪扣系弦,并垂有一束彩色丝穗为饰。这件三弦选料考究、装饰精美,不仅琴鼓侧面刻有串枝莲纹饰,还在匏制的琴鼓背面雕刻出美丽的奏乐画面,其图像为四仕女分别手持笙、笛、箫、板等乐器,在山竹间演奏,纹饰清晰,构图生动。此琴为清宫旧藏,制作年代不详,曾在清代宫廷宴乐的“番部合奏乐”中使用。�

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陈列着多件大三弦。其中一件为乌木制,全长123.2厘米,琴鼓为椭圆形,两面蒙以蟒皮,鼓面长20.5厘米、宽18.5厘米、厚9厘米,琴头扁铲形,顶端镶有骨饰,置三轴(左一右二),骨制山口,竹制长桥形琴马,张三条丝弦。此琴用料讲究,工艺细致。原为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所藏,1958年,梅先生将其捐献国家。其中另一件三弦为红木制,全长123.5厘米,琴鼓椭圆形,两面蒙蟒皮,鼓面长21.6厘米、宽19.7厘米、厚8厘米,琴头扁铲形,上端镶有骨片为饰,下部中间开有通底弦槽,两侧置有三个红木制弦轴(左一右二),轴体外表刻有麻花形凸条花纹,轴顶镶嵌骨花,下端设有骨制山口,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正面为按弦指板,竹制长桥形琴马,张三条丝弦。此琴原为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藏品。已被载入大型画册《中国乐器图鉴》中。在展品中还有一件现代大三弦制品,通体用色木制成,全长121厘米,琴鼓椭圆形,鼓框四周坡口镶有骨饰,两面蒙以青花白地大蟒皮,鼓面长23厘米、宽20厘米、厚8.5厘米,琴头扁铲形,上端镶有骨饰,下开弦槽,两侧置三轴,轴体外表刻麻花形条纹,轴顶镶有骨花,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以色木为底板,表面粘有按弦指板。指板和弦轴均使用质地细密、坚硬的紫檀木制作,骨制山口,竹制马,张丝弦。此琴的琴杆用色木作后背,用紫檀木作指板,既节省了贵重材料,而且重量轻、耐磨和不易变形,比用纯乌木、红木制杆的三弦易于演奏。

大三弦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共五百多万人。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其中有三百多万在云南。除滇西楚雄自治州、滇南哈尼族自治州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外,云南全省都有彝族分布,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状况。在漫长历史岁月中,形成了二十多个不同的支系,四十多个自称四十多个他称。

彝族舞蹈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每个支系都有不同的舞蹈,甚至同一支系,因居住地不同,舞蹈也就不一样。

彝族不仅能歌善舞,而且热情好客。彝族"大三弦"富有强烈的感染力。每逢"火把节",人们燃起篝火、点上火把,围着篝火弹起"大三弦"载歌载舞,纵情高歌。火把犹如繁星降地,又似火龙飞舞,令人眼花缭乱。整个节日人山人海,气氛异常热烈欢快。

补充

大三弦,是蒙古、满、汉等族弹拨弦鸣乐器。因张三条琴弦而得名。蒙古语曾称胡兀不儿,今称修打拉古,意为弦子。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区。�

历史悠久,是我国北方先民发明创造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相传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就征发黎民百姓去边疆修筑有名的万里长城,为了调剂繁重的劳役,我国北方各民族人民,曾把一种有柄的小摇鼓——鼗加以改造,在上面拴了丝弦,制成了扁圆形、皮面、长柄、可以弹拨的乐器,当时称为弦鼗,又名琵琶。西晋傅玄《琵琶赋》序有:“杜挚(三国时人)以为嬴秦之末,盖苦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一般多认为三弦就是由这种弦鼗演变而来的,它最早在北方边疆的军队中使用。唐代崔令钦《教坊记》中始载三弦之名:“平人女以容色选入内者,教习琵琶、三弦、箜篌、筝等者,谓之弹家。”但其形制不详。在辽宋金元时期都有着三弦演奏图像,如北京房山云居寺辽代砖石塔上有三弦伎乐石雕像,河南焦作市西冯村金墓出土有演奏三弦的乐俑。到了由蒙古民族统治中国的元代,三弦成为元曲的主要伴奏乐器,在辽宁凌源富家屯元墓壁画中有演奏三弦的图像。明代以来,文献记载渐多。明蒋克谦《琴书大全》(卷五)“历代琴式”中载有“锨琴”:“锨琴者,状如锨蒲,正方,铁为腔,两面用皮,三弦。十妓抱琴如抱阮,列坐毯上,善渤海之乐云。”锨琴与今日之三弦形制已很相似。明代徐会嬴辑《文林聚宝万卷星罗》中载有三弦谱式。明代北京的蒋鸣岐是著名的三弦演奏家,其高超的技艺被誉为京师的“八绝”之一,明沈榜的《宛署杂记》说他“能于弦中作琴、笛等声”。到了由满族统治中国的清代,约在19世纪中叶,直隶(今河北省)高阳县“木板大鼓”说唱艺人马三峰,将三弦放长加大、创制成大三弦,从而使它在伴奏说唱音乐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据清代《律吕正义后编》和《大清会典事例》所载,大三弦曾为清代宫廷宴乐乐器,在“番部合奏乐”中只使用一支,而在表演《庆隆舞》时,乐队中则要使用八支大三弦参加伴奏。清代末期,北方有位瞎子阿炳那样多才多艺的盲艺人王玉峰,《梁溪类稿》中说他是一名“筝、琵、箫、管无不精,而三弦尤绝”的高手,创造了“三弦弹戏”,可用弦音模拟当时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龚云甫等人的唱腔,甚至还能奏出人声、军马声和禽兽飞鸣的效果,堪称一绝。�

大三弦多使用纹理细密、质地较硬的木材制作,全长122厘米左右,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图)。共鸣箱又称琴鼓、鼓子或鼓头,多呈扁椭圆形,状似龟盘,也有扁圆形或扁长方形的,但为数较少。琴鼓长22厘米~25厘米、宽20厘米~22厘米、厚9厘米,由鼓框和蟒皮构成。鼓框用四块(长短各二)硬重的花梨、红木、紫檀或乌木拼接胶粘制成,以老红木为佳,上下开有装入琴杆的方孔,两面锉出坡口,倒去硬棱,蒙以蟒皮或合成膜料,以大蟒中段皮面青花白地者为最好,皮膜经剪裁、润湿、缝竹棍,蒙皮时用浓稠的鱼胶粘合,经垫双板、绑麻绳、砸楔子等过程,要多次进行砸、揉、烙,胶牢以后四周坡口锯一小槽,嵌入竹片或骨片为饰。琴头和琴杆用一整块较硬木料制作,多用樟木、楠木、银杏、楸木、沙榆、桦木或色木。琴头是三弦的装饰部分,上部多为扁铲形,顶端较宽并向后呈弧形弯曲,其上雕刻花纹或镶嵌骨饰,也有上部为如意形、雕饰大顶花,下部中间开有长方形通底弦槽,两侧设有三个弦轴(左一右二)。弦轴呈圆锥体,用红木、花梨等比琴杆稍硬木料制成,长13.5厘米,外表刻有麻花形纹饰,轴顶镶嵌骨花为饰。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由指板和背板胶合而成,前平后弧,长80厘米,上端设有山口,指板多用鼓框木料制成,仅厚1.2厘米,表面平滑不设品位,琴杆下端呈方形、插入琴鼓方孔之中。琴鼓皮面中央,置一竹制长桥形琴马。琴尾置有道冠(又称护弦帽)。张三条丝弦、钢丝弦或尼龙钢丝弦。在琴鼓下端,有一菱形木壳(又称爪扣)系弦。�

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我国著名三弦演奏家、教育家萧剑声先生设计、天津市民族乐器厂制造的短杆大三弦问世。这种新型大三弦制订有轻工业部标准,全长112厘米。琴杆长75厘米,琴鼓长23厘米、宽20厘米、厚9厘米,琴杆短、把位近,可发挥快速演奏技巧;置有活动山口,能任意转调;将指板与鼓面接平,音域向上扩展一个八度。适于独奏或民族乐队使用。�

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里,收藏有一件紫檀木制的大三弦,全长97.8厘米。琴鼓椭圆形,用匏制成,正面蒙以蟒皮为面,状如龟盘,琴鼓长17.5厘米、边厚7.2厘米。琴头扁铲形,长16.3厘米,上部较宽并向后弯曲,下部中间开有通底弦槽,两侧设有三个紫檀木弦轴(左一右二),轴长7.8厘米。琴杆为半圆柱状体,杆长63.2厘米、上宽2.4厘米、下宽3厘米。琴鼓尾端有象牙制爪扣系弦,并垂有一束彩色丝穗为饰。这件三弦选料考究、装饰精美,不仅琴鼓侧面刻有串枝莲纹饰,还在匏制的琴鼓背面雕刻出美丽的奏乐画面,其图像为四仕女分别手持笙、笛、箫、板等乐器,在山竹间演奏,纹饰清晰,构图生动。此琴为清宫旧藏,制作年代不详,曾在清代宫廷宴乐的“番部合奏乐”中使用。�

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陈列着多件大三弦。其中一件为乌木制,全长123.2厘米,琴鼓为椭圆形,两面蒙以蟒皮,鼓面长20.5厘米、宽18.5厘米、厚9厘米,琴头扁铲形,顶端镶有骨饰,置三轴(左一右二),骨制山口,竹制长桥形琴马,张三条丝弦。此琴用料讲究,工艺细致。原为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所藏,1958年,梅先生将其捐献国家。其中另一件三弦为红木制,全长123.5厘米,琴鼓椭圆形,两面蒙蟒皮,鼓面长21.6厘米、宽19.7厘米、厚8厘米,琴头扁铲形,上端镶有骨片为饰,下部中间开有通底弦槽,两侧置有三个红木制弦轴(左一右二),轴体外表刻有麻花形凸条花纹,轴顶镶嵌骨花,下端设有骨制山口,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正面为按弦指板,竹制长桥形琴马,张三条丝弦。此琴原为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藏品。已被载入大型画册《中国乐器图鉴》中。在展品中还有一件现代大三弦制品,通体用色木制成,全长121厘米,琴鼓椭圆形,鼓框四周坡口镶有骨饰,两面蒙以青花白地大蟒皮,鼓面长23厘米、宽20厘米、厚8.5厘米,琴头扁铲形,上端镶有骨饰,下开弦槽,两侧置三轴,轴体外表刻麻花形条纹,轴顶镶有骨花,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以色木为底板,表面粘有按弦指板。指板和弦轴均使用质地细密、坚硬的紫檀木制作,骨制山口,竹制马,张丝弦。此琴的琴杆用色木作后背,用紫檀木作指板,既节省了贵重材料,而且重量轻、耐磨和不易变形,比用纯乌木、红木制杆的三弦易于演奏。�

演奏大三弦时采用坐姿,两腿自然分开,左腿稍向前伸,或将右腿搭在左腿上,琴鼓置于右腿上,琴头斜向左上方。左手轻扶琴杆,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弦,手势呈龙爪式,右手用拇指、食指持拨片或戴骨制指甲弹拨琴弦发音,其余三指握于手心,也可用五指弹奏。三弦有多种定弦法,民间一般定成“硬中弦”或“软中弦”两种,而以“硬中弦”最常用。“硬中弦”是中弦与里弦为五度关系,外弦与里弦为八度关系;“软中弦”是中弦与里弦为四度关系,外弦与里弦为八度关系。民族乐队或独奏,三弦也定成“硬中弦”,如定成C、G、c;D、A、d或G、d、g等。音域一般为三个八度。三弦的音色,高音坚实清脆,中音明亮圆润,低音丰满浑厚。音量较大。左手技法有板、粘、揉、扣、滑等,右手有弹、挑、双弹、双挑、滚、分、扫、砸、搓儿等技法。可自如地演奏大、小三度,纯四、五度和八度等双音,还可演奏三音组成的和弦,并可转调演奏。�

大三弦在北方又称“大鼓三弦”或“书弦”,属中音乐器,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曲艺、戏曲和歌舞伴奏。尤其在说唱音乐伴奏方面,曲种广泛,演技较高,北方的各种鼓书,如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大鼓、东北大鼓、乐亭大鼓、京东大鼓、北京单弦、天津时调、陕北说书,以及为曲剧、吕剧等戏曲伴奏中,大三弦都是主要的伴奏乐器,在曲艺伴奏中还居于主弦地位。古代流传的著名三弦独奏曲有:《合欢令》、《海青拿鹅》和《柳摇金》等。前两首源于18世纪以前北方流传的弦乐合奏《弦索十三套》,后者为戏曲中的一个曲牌。蒙古族传统三弦曲有:《阿都沁阿斯尔》、《古日奔阿其图》、《黄旗阿斯尔》等。《阿都沁阿斯尔》是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一首传统的三弦独奏曲,“阿都沁”即现在的太仆寺旗,“阿斯尔”为乐曲之意,这是一首世代流传、情绪欢乐的乐曲。

OK,关于大三弦歌和推荐一些好听得三弦曲子。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投诉建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