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活动设计核心:嵌入分享机制
1. 破冰环节:建立信任基础
游戏“交换名字”:通过角色互换(如网页33的规则),强制成员关注他人信息,打破隔阂,为后续分享铺垫基础。例如,成员需以队友名字回答问题,促使他们主动了解彼此。
“找同伴”拼图任务(参考网页33):每人随机获得拼图碎片,通过沟通协作寻找队友,完成后分享拼图背后的团队文化设计思路。
2. 协作任务:创造分享场景
主题任务:团队食府搭建(参考网页1):
分工协作:小组需分工获取食材、搭灶生火、设计菜单,成员需分享技能(如烹饪技巧、设计灵感)。
知识互补:设置“跨角色任务”,例如让技术岗成员负责创意设计,行政岗参与烹饪,促使技能分享。
“绘画接力猜猜猜”(网页35):成员接力绘制主题画作,每阶段需向队友解释创作意图,最终通过团队讨论猜测主题,强化沟通与信息传递。
3. 复盘与反思:固化分享习惯
“事后回顾(AAR)”机制(网页20案例):活动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成功与不足,每人需分享1条经验(如“如何高效搭灶台”),由培训师归纳成团队知识库。
“最佳分享奖”评选(网页27):根据成员在任务中的主动分享频次和质量,颁发小奖品,激励分享行为。
二、促进分享的具体策略
1. 任务设计中的隐性引导
信息不对称任务:例如在“密室逃脱”游戏中(网页58),每组仅掌握部分线索,必须通过共享信息才能通关。
角色轮换制:如“瞎子与瘸子”游戏(网页47),成员需交替扮演指导者与执行者,体验分享指令与接收反馈的双向过程。
2. 非正式分享场景营造
午餐共创环节:参考网页1的“团队食府”设计,在烹饪过程中设置“厨艺小课堂”,鼓励擅长烹饪的成员示范技巧,其他成员记录并复现。
茶歇交流区:利用休息时间设置“茶水间话题板”(网页24灵感),张贴开放式问题(如“你最擅长的职场技能”),引导自发讨论。
3. 工具与激励机制结合
实时记录与共享:通过视频记录任务过程(网页1),活动后剪辑成短片,标注成员贡献点(如“张××的搭灶技巧”),作为团队知识资产。
积分制奖励:任务中设置“分享积分”,例如主动提供有效建议积1分,积分最高者可优先选择后续活动角色。
三、推荐活动流程(一日安排)
1. 上午:破冰与协作任务
09:00-09:30 破冰游戏(如“交换名字”)
09:30-12:00 团队食府搭建(分工协作、知识分享)
2. 中午:非正式分享场景
12:00-13:30 午餐共创与“厨艺小课堂”
3. 下午:挑战与复盘
13:30-15:00 密室逃脱或“齐眉棍”协作游戏(网页33)
15:00-16:00 复盘会议(AAR回顾与知识总结)
16:00-16:30 颁奖仪式与合影
四、注意事项
内容相关性:分享主题需与任务强关联(如烹饪技巧、协作策略),避免泛泛而谈(网页24)。
降低心理门槛:通过游戏化设计(如积分、角色扮演)减少分享压力(网页27)。
外部引导:培训师需在任务中观察并提示分享机会,例如在搭灶环节询问“谁有生火经验可分享?”(网页1)。
通过以上设计,成员在自然协作中体验分享的价值,同时通过机制固化行为,最终实现“从活动中学习分享,在分享中提升团队”的目标。
猜你喜欢:北京拓展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