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资讯

团建活动如何融入劳动教育?

发布时间2025-04-01 09:20

在数字化转型与产教融合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劳动教育正从传统的课堂走向多维实践场景。企业团建作为凝聚团队、激发活力的重要载体,与劳动教育的结合不仅能够突破传统说教模式,更能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协作精神、锤炼劳动品格。这种融合既是对《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实践回应,也是破解当前企业团建“娱乐化”“形式化”困境的创新路径。通过将劳动价值观培育嵌入团队协作实践,可使参与者在出力流汗中感悟劳动创造价值的真谛,实现身体力行与精神成长的双重蜕变。

课程体系的多元重构

劳动教育导向的团建活动需建立系统化课程体系,将劳动技能、职业素养与团队协作目标有机统一。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构建的“1+8+N”劳动教育体系提供了范式参考,其通过8大课程模块和N种实践形态,将专业实训、工匠精神培育与团队建设深度融合。例如在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学生团队需完成从设备安装到系统调试的全流程协作,这种将劳动任务转化为团队攻关项目的设计,使劳动教育目标具象化为可观测的行为指标。

课程开发应注重传统劳动形态与数字劳动形态的共生。如印象圪崂劳动教育基地既保留蒸制花馍、石绘创作等传统技艺体验,又引入无人机喷洒、智慧农业管理等数字化劳动场景。这种课程设计呼应了程轻霞等学者提出的“数字劳动教育”理念,使参与者在掌握智能工具使用的理解技术革新对劳动形态的重塑。课程体系还需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如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五方聚力”机制,每年根据行业技术升级更新30%的实训项目。

实践场景的虚实共生

XR技术的应用为劳动教育开辟了虚实融合的新维度。在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的光电技术实训中,学生先在虚拟场景完成电路设计的团队协作,再进入实体工坊进行设备安装,这种“数字孪生”训练使失误成本降低47%,团队配合效率提升32%。但需警惕虚拟场景对具身体验的消解,正如刘俊振教授指出的,劳动教育必须保持“脚下沾泥、手上起茧”的真实触感,虚拟实践占比不应超过总课时的40%。

现实场景设计要创造深度沉浸的劳动情境。白马滩镇研学基地通过“岗位认领制”,让团队成员分别担任农耕指导员、质量监督员等角色,在72小时连续劳作中体验完整的生产链条。这种设计暗合杜威“做中学”理论,使参与者在解决灌溉系统故障、应对突发天气等真实问题中,形成对劳动复杂性的认知。场景转换机制也至关重要,陕西某校设计的“城市生存挑战”,要求团队通过街头劳动赚取活动经费,将劳动价值认知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生存体验。

评价体系的双向建构

量化评估需建立多维指标体系。参考重电学院的实践经验,可从任务完成度(40%)、技能提升度(25%)、协作贡献度(20%)、创新表现(15%)四个维度进行考核。区块链技术的引入使过程性数据得以完整记录,如某企业开发的“劳动积分链”系统,可自动追踪成员的工具使用频次、操作规范度等137项微观指标。但需避免数据崇拜,西安知行合一文旅公司的案例显示,过度依赖量化数据会使评价失去温度,反而削弱团队凝聚力。

质性评价应关注劳动价值观的内化效果。可采用“三维反思法”:活动结束后24小时内撰写个体劳动日志,72小时内开展团队焦点访谈,1周后组织成果转化汇报。这种递进式评估能捕捉认知转变的关键节点,如某互联网公司在实施该模式后,员工对“996工作制”的理性认知比例从38%提升至67%。成长档案袋的建立也尤为重要,将劳动作品、过程影像、同伴互评等材料系统归档,可为个体发展提供可视化参照。

企业协同的生态营造

校企共建需突破浅层合作困境。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与睿达企业的“2356”模式值得借鉴,通过共建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不仅解决了企业28%的技术痛点,更使学生的故障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1%。这种深度协同需要制度保障,如建立“技术攻关积分兑换”机制,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团队挑战任务,成果可直接抵扣学分或兑换培训资源。北京某高职院校的实践表明,该机制使科研成果转化周期缩短至4.8个月。

企业文化与劳动精神的融合创新是破题关键。京东物流将“配送骑士精神”植入团建设计,要求团队在模拟极端天气下完成物资配送,这种场景化训练使客户投诉率下降23%。更具前瞻性的探索是构建“劳动教育生态圈”,如西安某开发区整合12家企业、6所院校资源,创建涵盖智能制造、生态农业等领域的劳动教育矩阵,参与者可跨组织组建攻关团队,这种打破边界的设计使创新协作效率提升41%。

劳动教育与团建活动的深度融合,本质上是对“人”的再生产过程的革新。这种创新模式不仅能够破解企业团建同质化困境,更在AI技术加速替代简单劳动的当下,重塑着人们对劳动价值的认知维度。未来研究可沿着三个方向深入:政策层面需建立劳动教育团建标准认证体系;技术层面应研发更符合具身认知的智能教具;实践层面要探索跨行业劳动教育联盟的组建模式。唯有将劳动教育转化为可感知的生命体验,才能真正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的育人目标,为组织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猜你喜欢:北京团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