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让内训师在培训中更好地掌握时间,需要从课程设计、授课技巧、工具应用及制度支持等多维度入手。以下是基于企业内训师管理制度及时间管理实践的综合建议:
一、课前规划:科学设计课程结构与时间分配
1. 模块化拆分课程内容
将课程拆分为清晰的章节和模块,根据内容复杂度分配时间。例如,重点章节(如案例分析、技能演练)分配更多时间,基础理论部分适当精简。
参考时间管理矩阵(四象限法则),优先安排重要且紧急的培训内容,避免在次要环节耗费过多时间。
2. 预留弹性时间应对突发情况
建议预留总时长的10%-15%作为弹性时间,用于应对学员提问、设备故障或讨论超时等突发状况。例如,3小时的课程可预留18-27分钟。
3. 结合学员特点调整节奏
针对年轻学员增加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游戏),时间占比30-40%;针对管理层学员则侧重理论深度,压缩互动时间。
二、课中执行:灵活运用授课技巧调整节奏
1. 互动与案例教学的时间控制
简单案例讲解控制在5-10分钟,复杂案例不超过30分钟,讨论环节根据剩余时间选择全员参与或代表发言。
通过提问式互动快速检验知识点掌握情况,避免开放式讨论占用过多时间。
2. 利用可视化工具跟踪进度
在PPT中标注页码并设置目录页,明确每章节页码范围。例如,“项目执行”部分标注为PPT第36-60页,便于内训师实时监控进度。
使用计时器或手机应用(如“番茄ToDo”)分阶段提醒,确保每个环节按时完成。
3. 避免拖延与跑题的技巧
提前明确课程重点,通过“课程目标板”张贴在教室显眼处,时刻提醒学员和内训师聚焦核心内容。
若发现讨论偏离主题,可通过总结关键点并引导至后续环节,例如:“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课后单独交流”。
三、课后复盘:优化时间管理能力
1. 定期进行时间管理专项培训
企业可组织内训师参加时间管理课程,学习番茄工作法、任务清单法、黄金时间法则等工具,提升个人效率。
推荐书籍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和在线课程(如Trello、Todoist操作培训)。
2. 建立时间管理考核机制
将时间控制纳入内训师考核指标,例如:课程按时完成率、学员满意度(如“课程节奏是否合理”)。
对连续两次因时间管理不善导致课程效果差的讲师,需重新参加培训或降级处理。
四、制度支持:企业层面的保障措施
1. 优化内训师选拔与培养机制
选拔时注重候选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要求试讲环节展示时间分配能力。
提供外部培训资源(如专业讲师辅导),帮助内训师掌握控场技巧。
2. 配备辅助工具与资源
为内训师提供标准化课程模板(含时间规划表)、计时工具及课程设计软件(如MindManager用于思维导图拆分任务)。
报销与时间管理相关的书籍、课程费用,鼓励自我提升。
3. 建立弹性授课制度
允许内训师根据学员反馈调整课程时长,例如将部分内容转为线上自学模块,线下集中解决难点。
五、案例参考:企业实践中的成功经验
华为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内训师在课程设计中明确区分“重要紧急”与“重要不紧急”内容,优先讲解核心知识点。
阿里“三板斧”控场法:通过“定目标—分阶段—限时讨论”模式,确保每个环节严格按时完成。
通过以上方法,企业可帮助内训师从课程设计到执行全面优化时间管理,提升培训效率与学员满意度。结合考核与激励制度(如课时费与课程效果挂钩),能进一步激发内训师主动改进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北京公司团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