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针对气候变化教育的拓展训练课程案例分享,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整理出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课程设计模式,供参考:
一、项目式学习(PBL)实践案例
1. 「一起向蔚蓝」韧性城市建设行动(深圳)
模式:引导学生发现社区气候问题,提出韧性城市方案。如深圳高级中学学生通过走访工业厂房分析节能空间,提出无废工厂方案。
特色:联动企业实地调研(如立铠精密、蓝思科技),结合跨学科协作(建筑、环境、管理专业联合)。
成果:部分方案被企业采纳,获清华大学碳中和能力提升项目一等奖。
2. 东平河水质调查项目(佛山禅城文华小学)
活动:通过巡河采水、水质实验、专家访谈等,完成调查报告及宣传视频。
延伸:与城市规划部门合作设计低碳标语,形成“守护东平河”亲子实践课程。
二、跨学科融合课程设计
1. 中医药与气候关联探究(佛山铁军小学)
课程设计:结合中医药文化,开展气候对植物影响的观测。如通过佛山市气象局合作建立物候观测区,记录植物生长与气候变化关系。
创新点:融入二十四节气知识,制作中药香囊等文化载体。
2. 「碳中和」化学实验课程(初中化学)
案例:通过二氧化碳排放与吸收实验、校园低碳生活实践(如计算碳足迹)等,构建“碳中和”主题教学模块。
成果:学生设计出10余项低碳作品,如家庭堆肥系统。
三、校家社联动特色课程
1. 「果皮之旅」生态循环课程(佛山绿景小学)
流程:家庭堆肥→校园种植→社区推广。二年级学生通过制作果皮酵素,将成果用于校园菜园,形成“厨房到气候”闭环。
2. 艾草种植与气象观测(佛山罗南小学)
模式:校园种植艾草并记录气象数据,家庭参与制作艾草制品(如驱蚊香包),社区举办种植体验日。
效果:传承中医药文化同时提升气候认知。
四、游戏化教学与工具创新
1. 气候拼图ClimateFresk桌游(国际案例)
设计:基于IPCC报告的42张卡片,通过3小时团队协作构建气候系统认知。
应用:成都等地每月举办互动式工作坊,参与者制定个人减碳行动方案。
2. 低碳校园角色扮演游戏(深圳福田区)
内容:学生通过“解说员”“低碳设计师”等角色,在湿地公园开展气候变化主题闯关任务,结合五感体验型课程设计。
五、高校与产业结合的进阶课程
1. 碳足迹核算与产品设计(成都企业案例)
实践:学生参与全国首款碳中和火锅底料研发,覆盖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从原材料到运输)。
延伸:企业推出碳管理平台,支持消费者溯源产品碳信息。
2. 建筑光伏一体化项目(成都中建材)
课程:工程师带领学生设计发电玻璃幕墙,优化光伏效率与建筑美观度平衡。
成果:参与项目数年均增长40%。
课程设计共性特征:
1. 在地化:结合本地资源(如深圳红树林湿地、佛山陶瓷产业)开发特色内容。
2. 行动导向:强调“测量-减排-验证”闭环(参考企业碳中和六步法)。
3. 评价体系:引入碳效分级(如湖州公共建筑“碳效码”A-E评级)或碳积分制度。
以上案例可通过“线上知识库+专家库+项目库”模式整合(参考深圳“四库一网”计划),为不同教育阶段提供模块化选择。
猜你喜欢:企业团建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