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资讯

拓展训练课程如何融入气候变化教育?

发布时间2025-04-01 09:20

拓展训练课程与气候变化教育的融合可以通过多元化、实践性和跨学科的设计实现,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和教学方法,以下为具体策略及实施路径:

一、以项目式学习(PBL)为核心,构建实践场景

1. 真实问题导向

设计以社区或校园为场景的气候问题调研项目,例如城市热岛效应、水资源管理、垃圾分类等。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数据收集与分析,提出可落地的解决方案,如深圳“一起向蔚蓝”项目中青少年通过PBL提出韧性城市行动方案。

案例:深圳青少年在石岩湿地公园实地调研,结合气候适应案例设计行动方案。

2. 跨学科任务整合

将气候变化议题与地理、科学、艺术等学科结合。例如,结合地理知识分析区域气候变迁,用艺术创作表达环保理念(如绘制气候主题壁画或设计低碳宣传海报),参考美国加州学校的气候课程中融入地球历史与生态艺术创作。

二、融入科技与创新工具,增强互动体验

1. 数字化工具应用

利用虚拟现实(VR)模拟极端气候场景,或通过AI平台(如知识图谱)动态展示气候变化数据。例如,广州大学《环境监测》课程通过AI助教和实时数据库更新教学内容,学生可模拟监测碳排放。

技术工具:互动式气候地图(如Probable Futures工具包)、在线学习平台结合课程考试与证书认证。

2. 设计思维与原型开发

组织工作坊,引导学生通过“移情-定义-创意-原型”流程设计气候解决方案。例如,广州/深圳的“设计思维体验工作坊”中,学生团队合作开发低碳产品原型。

三、结合户外拓展与自然实践,强化感知能力

1. 生态考察与志愿服务

开展湿地公园、环保设施(如污水处理厂)的实地研学,如潍坊市“走进自然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垃圾分类宣传,并联动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生态服务。

实践案例:阳谷县中小学生通过参观污水处理厂,理解水循环与气候适应的关系。

2. 自然体验与劳动教育

设计校园花园建设、堆肥项目或低碳农场管理课程。例如,美国学校通过“蠕虫酒店”堆肥项目让学生理解碳循环与甲烷减排。

四、课程设计与评价机制优化

1. 模块化课程体系

将气候变化教育拆解为“知识库-项目库-人才库”模块,如“四库一网”模式(线上知识库、专家库、项目库、人才库),结合拓展训练中的团队协作与领导力培养。

2. 动态评估与激励机制

采用阶段性成果展示(如方案评审、路演)与证书奖励。例如,深圳项目通过“蔚蓝先锋少年”称号和奖学金激励学生参与,潍坊市通过环保主题竞赛增强学生积极性。

五、社会资源联动与国际化拓展

1. 校企合作与专家介入

邀请气候科学家、环保组织参与课程设计,如深圳项目邀请国家气候中心专家授课,科克大学开发的开源SDG工具包可作为跨机构合作模板。

2. 国际交流与竞赛平台

推荐优秀项目参与国际会议(如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或区域竞赛,增强全球视野。例如,“蔚蓝先锋少年”可参与国内外气候行动交流。

拓展训练课程融入气候变化教育需以实践性、科技赋能和跨学科为核心,结合PBL、设计思维、自然实践与数字化工具,形成“知识-行动-传播”闭环。通过模块化课程设计、动态评估及社会资源整合,可有效提升青少年的气候素养与行动力。

猜你喜欢:北京户外团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