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资讯

活动医疗保障如何提升医疗救援能力?

发布时间2025-04-01 09:20

提升活动医疗保障中的医疗救援能力需要从体系建设、技术应用、预案完善、人员培训等多维度综合施策。以下为具体措施及实践案例:

一、强化信息化与智慧调度能力

1. 建设智能急救平台

通过云调度系统实现120呼救自动定位、智能派车、车辆动态跟踪及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如甘孜州紧急医疗救援指挥平台通过实时视频传输和全流程数据共享,缩短响应时间,提升决策效率。

2. 远程医疗与会诊系统

利用远程会诊技术,在突发事件中快速集结专家资源,例如国家卫健委在西藏地震救援中通过线上会诊指导救治600余名伤员,减少现场压力。

二、完善应急队伍与装备配置

1. 专业化队伍建设

  • 组建多层级医疗应急队伍,如上海市计划完成市、区两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组建,强化装备配置(如AED覆盖率达50台/10万人),形成“拳头力量”。
  • 通过职业技能竞赛选拔人才,以上海医疗应急青年大赛为例,通过管理、医疗、护理三赛道竞赛,以赛促练提升实战能力。
  • 2. 装备与基地建设

    推动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例如上海规划建设5个市级基地,提升批量伤员转运、物资仓储和培训能力。

    三、优化应急预案与演练机制

    1. 分级响应与平急结合

    制定分级响应流程,如《突发事件医疗应急工作管理办法》要求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结合桌面推演和现场竞答提升应变能力。

    2. 实战化演练与培训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如重庆市通过国家医疗应急综合演训中心提升队伍协作能力,并结合智慧急救系统模拟真实场景。

    四、加强多部门协同与院前院内衔接

    1. 跨部门协作机制

    大型活动需联动卫生、公安、交通等部门,例如进博会保障中统筹定点医院、保障团队及快速转运通道,形成一体化工作架构。

    2. 院前院内无缝对接

    通过信息化系统提前通知接收医院,确保患者到院即获救治,如甘孜州智慧急救系统实现“零等待”入院。

    五、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1. 社会宣传与培训

    结合媒体宣传医疗应急知识,如上海通过技能大赛挖掘典型人物,普及急救技能。

    2. 配置公共急救设备

    在活动场馆、居民区增配AED,并开发线上急救指导程序,如上海市计划2025年底前完成7500台AED配置。

    六、数据驱动与持续改进

    1. 质量监控与反馈

    利用急救数据生成可视化报告(如甘孜州急救质量分析),优化资源配置和流程。

    2. 灾后总结与制度固化

    通过总结重大活动保障经验,形成标准化制度和预案,如河北省提出将演练成果转化为常态化流程。

    典型案例参考

  • 进博会保障:上海通过定点医院、高水平团队和快速转运机制,实现“现场医疗—远程会诊—院内救治”全链条保障。
  • 甘孜州智慧急救:通过云调度平台提升偏远地区救援效率,降低死亡率。
  • 通过上述措施,活动医疗保障可显著提升医疗救援的响应速度、协同效率和救治水平,为大型活动及突发事件提供可靠支撑。

    猜你喜欢:上海团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