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资讯

蓝玛拓展团队如何培养成员?

发布时间2025-04-01 09:20

在体验式培训行业深耕十余年的北京蓝玛拓展团队,始终以"专业、安全、创新"为核心,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成员培养体系。这支拥有1300+企业服务经验、100余名专业教练的团队,通过系统化的导师制度、多元化的活动设计及科学的成长路径规划,成功培养出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成为行业内团队建设的标杆。其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获得中国石油、南方航空等大型企业的长期合作认可,更以年均1500+单日接待量的服务能力,验证了其培养体系的有效性。

专业化导师体系

蓝玛拓展建立了"双轨制"导师培养机制,每位新成员入职即配备业务导师与心理导师。业务导师由赵邹帅、王浩等8年以上经验的资深教练担任,通过"三带一练"(带方案设计、带现场执行、带客户沟通、练应急处置)模式,系统传授户外培训的108项核心技能。心理导师则由李轶鹏、叶菊等擅长团队动力学的研究型教练组成,定期开展《压力情境下的团队激励》《高冲突场景沟通艺术》等专题培训,确保成员具备应对复杂团队动态的心理素质。

该体系特别注重个性化能力矩阵构建,基于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与盖洛普优势识别,为每位成员绘制专属的能力发展图谱。例如滑雪教练王硕的培养路径,既包含其专业领域的CSIA三级认证进阶,又延伸至亲子课程设计与安全教育体系开发,形成"专业深度+领域广度"的T型能力结构。这种培养模式使团队既能保持传统拓展项目的专业优势,又可快速响应市场对冰雪团建、家庭日等新兴需求。

多元化活动设计

团队独创的"三维能力孵化模型",将培养过程与真实项目深度融合。在基础能力层,通过定向越野、罗马炮架搭建等经典项目,夯实成员的流程把控与风险预判能力。如2020年新东方妙峰山徒步项目中,成员需在海拔1291米复杂地形中,同步完成路线规划、物资管理、应急救护等12项能力考核,这种"实战即训练"的模式使技能转化率提升40%。

在创新应用层,每年举办"金鹰挑战赛",要求成员在72小时内完成从客户需求分析到方案落地的全流程演练。2024年赛事中,葛旭团队设计的"元宇宙团建"方案,通过VR技术融合野外生存与沙盘模拟,斩获创新大奖并转化为实际产品线。这种以赛促学机制,既激发成员的创新潜能,又确保培养内容始终与市场前沿接轨。

系统性成长路径

团队构建了清晰的四阶成长通道:初级教练(1-2年)主攻标准化项目执行,中级教练(3-5年)专注定制化方案设计,高级教练(6-8年)负责课程体系研发,专家级教练(8年以上)承担行业标准制定。每个阶段配套相应的认证体系,如杜文轩在晋升中级教练时,需通过包括《敏捷项目管理》《组织行为学应用》在内的6门必修课,并完成3个千万级项目的独立交付。

为打破能力天花板,团队与北京大学拓展教育研究中心建立联合实验室,定期输送骨干成员参与《体验式学习中的领导力演化》《团体动力学前沿》等课题研究。王双中通过参与"高海拔团队协作效能"课题,将研究成果转化为高海拔CS基地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使该类项目事故率下降72%。

持续反馈机制

创新引入的"双环学习系统",将日常培训与绩效改进深度绑定。在每周的案例复盘会上,成员需运用AAR(行动后反思)工具,从目标达成度、流程优化点、能力缺口三个维度进行结构化分析。例如在2023年某央企千人团建项目中,叶路团队通过复盘发现"多线程指挥体系"的效能瓶颈,进而开发出"蜂群式任务分配算法",使大型项目执行效率提升35%。

团队还建立行业领先的"能力雷达图"动态评估系统,每月从专业技能、客户满意度、创新贡献等8个维度生成个人发展报告。范文越教练通过系统提示发现其"数字化工具应用"指标低于团队均值后,主动参与《智能穿戴设备在拓展训练中的应用》专项培训,最终带领团队完成首个AI体能监测系统的落地应用。

在组织发展与个体成长的共振中,蓝玛拓展构建起独特的人才培养生态。其经验表明:专业化导师体系奠定能力基底,多元化活动设计激活创新势能,系统性成长路径确保持续进化,而数据驱动的反馈机制则实现精准赋能。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在个性化培养方案生成中的应用,以及跨行业能力迁移模型的构建,这将为体验式培训行业的人才培养开辟新维度。正如管理学家彼得·圣吉所言:"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或许是唯一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蓝玛拓展的实践,正是这句箴言的最佳注脚。

猜你喜欢:北京一日团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