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01 18:50
在北京市艺术类校考改革中,多位教授通过教学实践、学术研究或政策参与,对艺术教育的优化与革新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以下几位教授在相关领域表现尤为突出:
马桂芬作为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积极参与艺考新政下的教学研讨。她在2023年北广之星举办的研讨会上提出,应通过“梯度式教学”和“真听、真看、真感受”的实践方法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强调基本功与文化素养并重。其教学理念被纳入“超A星主播计划”,旨在培养适应统考与校考双重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张野教授作为建艺学院教授,2024年荣获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奖。他长期致力于将数字技术融入设计教学,推动艺术与科技的交叉学科发展。其课程改革案例被纳入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通过实践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文化理解力,为校考选拔标准中“综合素质评价”的落实提供了教学范式。
周星教授作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多项中小学影视教育研究项目。他强调艺术教育应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主张通过师资培训与课程优化解决“文化素养短板”问题。其研究成果间接影响了高校校考中对文化课成绩要求的提升,例如2024年播音与主持类专业统考中文化课占比增至50%。
中央美术学院在2024年校考改革中保留了绘画、雕塑等专业的校考资格,王辉宇教授作为该校招生办负责人,提出“精细化选拔”理念。他主张通过省级统考筛选基础素质,再以校考聚焦艺术天赋,平衡公平性与专业性。其观点被纳入教育部关于校考范围的指导意见中,推动校考向“少而精”方向转型。
这些教授通过教学创新、政策建议或跨领域合作,深刻影响了北京市校考改革的路径。其共同特点包括:强化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平衡、推动省级统考与校考的功能分化、倡导技术赋能与跨学科融合。未来,随着“省级统考全覆盖”和“文化课门槛提升”的深化,教授们的研究与实践将继续为艺术人才选拔提供重要参考。
猜你喜欢:清美画室
更多厂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