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央美校考的绘画质感表现中,考生需通过技术训练与思维创新相结合,才能突破程式化表现,形成有深度的画面语言。以下是综合多篇备考资料总结的质感提升方法,涵盖基础训练、观察思维与创作实践三个层面:
一、基础训练:从观察到技法的系统性提升
1. 明暗与调子的精准控制
分层观察法:王华祥提出的“五步明暗观察法”是质感表现的核心。通过抽象明暗(整体色调)、形体明暗(块面转折)、空间明暗(前后虚实)、结构明暗(轮廓与交界线)和细节明暗(局部刻画)的递进训练,逐步深入质感表现。例如,画玻璃罐时,需先通过抽象明暗确定整体反光强度,再通过结构明暗强化边缘的硬度和透明感。
高光与反光处理:光滑材质(如金属、玻璃)需通过强烈的高光和反光表现其通透性,而粗糙材质(如陶器、棉麻)则需弱化对比,用柔和的过渡体现哑光感。
2. 工具与材料的针对性使用
工具选择:炭笔适合表现粗犷的肌理(如木纹),硬铅笔(如2B)用于细腻的线条(如丝绸褶皱),橡皮可擦出高光或制造斑驳效果(如老旧金属)。
纸张影响:光滑纸张(如康颂细纹)利于细腻刻画,粗糙纸张(如手工宣纸)可增强肌理的自然感。
3. 质感分类训练
自然材质:如木纹需通过交叉线条模拟年轮,石材用断续的短线表现颗粒感。
人工材质:金属需强调高光与反光的锐利对比,塑料则需弱化明暗交界线以体现轻量化。
二、观察与思维的创新融合
1. 从被动观察到主动解构
触觉联想法:通过触摸实物感受表面肌理(如树皮的凹凸、丝绸的顺滑),将触觉转化为视觉语言。例如,画橘子时需区分表皮的光泽(新鲜)与褶皱(干瘪)的质感差异。
微观视角训练:观察局部放大后的细节(如锈迹的色层叠加、织物的纤维走向),增强对质感的敏感度。
2. 形式语言的创造性转化
打破传统媒介:尝试拼贴(如用砂纸模拟墙面)、综合材料(如蜡笔叠加水彩)等手法拓展表现维度,符合央美提倡的“创新思维融合”要求。
意象化处理:如将流动的水纹转化为抽象线条,或通过肌理对比(如粗糙背景与光滑主体)强化主题表达。
三、应试策略:针对性强化与实战模拟
1. 真题分析与典型题材训练
高频题材:央美近年考题注重社会议题与人文关怀(如“大脑世界”“环保主题”),质感需服务于主题。例如,科技类题材可通过金属与玻璃的冷硬质感表现未来感,而生态主题可用斑驳肌理暗示环境破坏。
限时训练:模拟3小时考试节奏,先以30分钟完成大关系(抽象明暗与结构),再用分层法逐步细化。
2. 画面完整性与思想性平衡
质感与叙事的结合:如画“显微镜下的海洋生物”,需通过透明水体的层次与微生物的颗粒感,体现科学观察的严谨性。
避免过度刻画:央美注重“整体中的精微”,需在细节(如锈迹)与整体色调(如空间虚化)间找到平衡。
四、资源与工具推荐
1. 教材与课程
《设计素描》(鲁美华)和《素描技法》(王中年)提供系统的质感表现方法论。
线上平台(如“美术宝”)的专项课程可辅助解决金属、布料等难点。
2. 经典作品研习
临摹央美留校作品(如杨飙的金属质感素描),分析其调子层次与工具运用。
研究塞尚的块面分割、梵高的笔触肌理,拓展表现形式的可能性。
质感表现的本质是“以技入道”,既需扎实的观察与技法训练,更需通过创新思维赋予材质情感与叙事性。央美校考中,评委更青睐“有思考的质感”——既能体现造型功底,又能通过材质语言传递个人对社会、自然的独特理解。建议考生在日常训练中建立“材质档案库”,分类记录不同质感的处理技巧,并定期进行主题创作以检验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北京画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