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中国《专利法》及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专利授权后能否进行翻译需结合具体情况分析。以下是关键点的
一、授权后翻译错误的更正
1. 权利要求书译文错误
若因译文错误导致保护范围与原国际申请(如PCT申请)不一致,可依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第117条处理:
若译文错误使保护范围超出原文范围,需以原文限制后的范围为准;
若译文错误使保护范围小于原文范围,则以授权时的保护范围为准。
例如,原文中的“连接件”被误译为“铰链”,可通过法律程序引用原始文件调整保护范围。
2. 说明书译文错误
目前法律未明确规定说明书翻译错误的处理方式,但实践中可参考以下原则:
若错误导致技术方案无法实施(如“热甲苯”误译为“热甲醇”),法院可能允许依据原始国际申请文件澄清,但需结合技术合理性判断。
说明书的翻译错误若不影响权利要求的解释,通常不会直接调整保护范围。
二、授权后翻译的其他用途
1. 国际专利申请
已授权的中国专利若需在其他国家申请保护,需按目标国要求重新翻译并提交,但属于新的申请流程,与原授权专利的翻译无关。
例如,通过PCT途径进入其他国家时,需提交符合当地语言的翻译文件。
2. 诉讼或维权中的翻译需求
在跨国专利侵权诉讼中,可能需要提供专利文件的翻译版本作为证据,但需确保翻译的准确性,避免因表述差异影响判决。
三、注意事项
翻译的时效性:授权后的翻译更正需在法定程序内进行,且通常需证明译文错误对权利范围或技术实现产生实质性影响。
禁止超范围修改:任何翻译修正不得超出原始申请文件公开的范围,否则可能被视为无效修改。
专业翻译的重要性:为避免授权后的争议,建议在申请阶段选择专业机构进行翻译,确保术语准确性和法律合规性。
专利授权后,不可随意修改已提交的翻译文件,但若存在影响保护范围或技术实现的翻译错误,可通过法律程序依据原始文件进行修正。对于跨国保护需求,需按目标国要求重新翻译并申请,不涉及原授权专利的修改。建议在申请阶段严格把控翻译质量,以减少后续风险。
猜你喜欢:清美集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