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美院)的创意教学课程体系以跨学科融合、实践导向和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结合艺术与科技的前沿趋势,形成了多元化的课程结构。以下是其具有代表性的创意教学课程:
一、“创意设计”小学期课程
课程特色:该课程以“可生长的时间”为主题,强调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学生需围绕植物形态进行灵感发散,完成从创意思维到设计表达的完整流程。例如,作品“山荷流光”利用山荷叶遇水变透明的特性设计交互空间,而“抱抱熊”则基于跳舞草运动原理开发疗愈产品。
教学方式:跨院系合作(美术学院与为先书院),通过小组讨论、原型迭代和结课答辩,培养学生协同与创新能力。课程中常涉及材料科学、工程力学等跨学科知识。
二、“文创产品数字化设计”课程
课程内容:聚焦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数字化技术开发文创产品。例如学生设计的清华校庆酸梅汤系列、建筑导览图互动装置,以及融入清华元素的滑板等。课程通过实地调研(如敦煌、故宫)收集素材,结合案例教学和实践操作。
技术整合:引入AI辅助设计工具,探索文化符号的现代转化,如清华建筑导览图的动态交互设计。
三、“游戏程序设计”课程(与腾讯合作)
课程亮点:与腾讯游戏学院共建,涵盖游戏开发全流程,包括服务器架构、三维几何学基础和玩法设计。结课作品如《疯狂陨星》(2D平台跳跃游戏)和《Kitten & Potion》(元素反应为核心的射击游戏)展示了学生的编程与创意能力。
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结合,由业界导师指导,强调团队协作与项目管理,模拟真实游戏开发环境。
四、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设计课程
前沿探索: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文博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设计艺术人才培养》,聚焦AI在文博设计中的应用。课程模块包括智能工具实践(如Adobe AI工具)、文化数据挖掘,以及故宫、敦煌等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创新设计。
跨学科实践:联合英特尔、清尚集团等企业,开展智能场景设计,如博物馆互动展览的AI生成内容。
五、基础课程中的创意教学改革
素描艺术课程:作为基础课改革试点,突破传统写实框架,鼓励学生从表现主义到抽象风格的实验性创作。例如2024年课程展中,学生通过动态线条和材料拼贴探索时间与空间的视觉表达。
目标:通过“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夯实创意基础。
六、国际化学术活动与工作坊
案例:参与“聚智·育新”创新设计教育论坛,探讨AI时代的设计教育分层培养策略,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通过书院制模式推动通识教育与专业创新融合。
清华美院的创意课程体系以“跨界融合”和“技术驱动”为特色,覆盖传统工艺、数字媒体、智能设计等多个领域,并注重从文化根脉中汲取灵感(如传统陶瓷工艺与现代材料结合)。这些课程不仅培养实践能力,更通过国际交流与产业合作拓宽学生的全球视野。
猜你喜欢:集训画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