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02 21:51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美院)在古建筑保护领域的项目实施进展主要体现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技术融合创新及多领域合作等方面,以下为具体内容梳理:
1. 应天门遗址博物馆项目
清华美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团队主导了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项目,通过数字技术与艺术结合,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
2. 应县木塔保护研究
清华美院虽未直接主导,但建筑学院(与美院协同单位)刘畅教授团队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通过人工智能与空间计算技术构建“木塔数字孪生体”,建立可视化档案,为后续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 清华美院自身历史建筑保护
清华美院前身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其历史建筑群见证了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发展。学院近年加强建筑群的保护与功能更新,例如改造旧厂房为教学空间,平衡历史价值与现代需求。
2. 乡村古建保护与再利用
1. 智能技术应用
清华美院与建筑学院、科技企业合作探索古建保护新技术。例如,联想与清华团队开发的“智慧应县木塔”项目,通过无人机扫描、AI建模和增强现实技术,实现木塔结构的精准还原与虚拟参观。
2. 非遗与传统工艺融合
在云南、福建等地,清华美院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将传统工艺(如白族扎染、建水紫陶)融入古建修复与文创设计,推动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
1. 学术平台建设
清华美院牵头成立“乡村艺术建设专项委员会”,举办全国高校成果展,推动古建保护与艺术乡建的理论研究。
2. 人才培养
通过“同舟计划”等实践项目,培养学生参与古建保护调研与设计,例如在常山项目中整合环境艺术、信息设计等专业力量,形成跨学科保护方案。
清华美院计划进一步深化“艺术+科技”模式,推动古建保护的智能化与国际化,例如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探索全域性保护项目(如“最美二十四节气”计划),并加强与国际机构的合作。
以上项目体现了清华美院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多维实践,既注重技术赋能与学术研究,也强调社会参与和文化传播。更多细节可参考相关项目报道及合作机构官网。
猜你喜欢:清美集训
更多厂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