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美院)通过多元化的支持措施帮助国际学生融入本地学习环境,涵盖学术引导、文化适应、交流活动及制度保障等方面。以下是具体策略与实践:
1. 学术支持与跨学科合作
团队化项目学习:国际学生常以团队形式参与设计项目,例如2024年国际暑期项目中,来自10国的学生共同探索未来设计主题(如未来健康、未来艺术等),通过跨学科协作促进交流与技能互补。
双语教学与语言支持:针对语言障碍,清华美院提供英语授课或双语课程,并鼓励学生参与汉语学习。例如,国际暑期项目的开营导引环节由中英双语主持,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
2. 文化体验与融入活动
文化实践与工作坊:学校组织非遗工艺体验、中国艺术展览参观等活动。例如,暑期项目中安排学生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如侗族亮布工艺的时尚化设计案例。
跨文化交流平台:通过国际论坛、展览(如中法品牌高峰论坛)和艺术展,学生接触多元文化视角,同时展示自身文化特色。例如,清华美院院长马赛强调“国潮”设计中的文化自信,推动学生参与全球文化对话。
3. 制度保障与柔性管理
入学教育与规范管理:国际学生在入学时需接受中国法律法规和校规培训,包括考勤、住宿等制度。清华美院通过案例教育(如违纪处理)强化规则意识,同时注重柔性沟通,避免文化冲突。
奖学金与资源支持:提供中国奖学金、北京市奖学金等,减轻经济压力;开放校内工房(如皇艺交换生使用的激光切割设备),促进学术实践。
4. 心理适应与社会支持
导师与朋辈支持:配备青年导师和本地学生伙伴,协助解决生活与学术问题。例如,暑期项目中香港中文大学博士于博远指导学生设定学习目标,促进团队合作。
心理健康服务:针对“文化休克”现象,学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国际学生应对孤独、焦虑等问题,逐步适应新环境。
5. 产业联动与职业发展
校企合作与实习机会:清华美院与资生堂、施华洛世奇等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项目实践机会,增强职业竞争力。例如,工业设计系教师与企业合作量产灯具设计,学生可参与类似市场化项目。
创业支持:通过“设计+”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国际学生可展示作品并获得投资人指导,推动设计成果市场化。
清华美院通过学术协作、文化实践、制度保障及心理支持的全方位策略,帮助国际学生跨越语言与文化障碍,融入本地环境。其经验表明,开放包容的教育理念(如马赛院长强调的“艺术与科技交融”)与精细化管理(如刚性制度与柔性沟通结合)是促进国际学生融入的关键。
猜你喜欢:集训画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