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资讯

清华美院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发布时间2025-04-02 22:13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简称“清华美院”)在历史建筑保护领域通过多学科交叉、技术创新及校企合作,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意义的创新举措,具体可概括为以下方面:

1. 数字化与智能技术应用

清华美院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联想集团合作开发了“智慧应县木塔”项目,通过三维数据采集、人工智能和拓展现实(XR)技术,构建木塔的数字化孪生体,逐层还原其完整构造与历史细节。该项目不仅实现虚拟登塔体验,还为木塔保护建立可视化数字档案,助力未来修缮工作。例如,利用无人机和360度相机采集数千张图像数据,结合深度学习生成高精度三维模型,为古建筑保护提供全生命周期技术支持。

2. 传统工艺与现代材料创新

在故宫乾隆花园等历史建筑修复中,清华美院教授团队突破传统工艺限制。例如:

  • 《长城颂》漆壁画:程向军教授采用蜂窝铝板替代传统木胎,结合玻璃幕墙干挂技术,解决了大型漆板易变形的问题,并实现无缝安装,成为全球最大的室内漆壁画。
  • 景泰蓝工艺创新:马怡西教授团队在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项目中,首次将景泰蓝工艺用于建筑立柱装饰,设计2米见方的景泰蓝斗拱,拓展了传统工艺的应用场景。
  • 3. 跨学科修复与教学实践

    清华美院开设文物修复方向研究生课程,结合科研与实践推动修复技术革新。例如:

  • 漆纱工艺复原:研究生团队通过显微分析、植物染色和裱纸工艺,复原故宫符望阁漆纱隔心的传统技法,梳理出涉及织造、漆艺等7类工艺的完整流程。
  • 黑漆描金落地罩复制:基于故宫古华轩原件的参数研究,结合传统漆工艺与数字建模,完成高精度复制,探索古建筑装饰的活态传承。
  • 4. 校企合作与非遗融合

    清华美院联合企业推动非遗工艺融入建筑保护。例如:

  • 非遗创新基地:与BMW合作成立非盈利机构,探索传统工艺(如蓝印花布、银铜器鎏金)在建筑装饰中的创新应用,并通过“非遗进清华”等项目培养传承人。
  • “新文遗”项目:与联想集团合作,以应县木塔为起点,构建“文遗+科技”保护模式,整合学术研究与产业技术资源。
  • 5. 国际视野与学术引领

    清华美院参与全球文化遗产保护议题,如与西班牙皇家艺术家协会等机构合作论坛,探讨数字艺术、虚拟现实在建筑保护中的潜力。其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际奖项,如林乐成教授的纤维艺术作品《宝塔山·黄土魂》获巴库国际建筑大奖。

    清华美院在历史建筑保护中,以“科技赋能传统”为核心,通过数字化技术、材料革新、跨学科协作及国际化合作,不仅提升了保护效率,还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这些举措为全球历史建筑保护提供了“中国范式”,展现了艺术与科技融合的独特价值。

    猜你喜欢:清华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