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资讯

清华美院如何通过艺术修养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发布时间2025-04-02 23:21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美院)通过艺术修养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结合课程设计、教学理念及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培养体系:

一、课程体系的多维度构建

1. 核心素养导向的综合课程

清华美院以“核心素养”为框架,将艺术教育从传统的技能训练拓展至文化、社会与生态等多元领域。例如,课程设计强调“视觉艺术”与“文化理解”的结合,如《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等课程,通过艺术史与美学理论的融合,加深学生对文化传承与艺术精神的理解。

  • 案例:“君子—竹”课程通过跨学科视角(从单一学科到超学科),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创作中“眼、心、手”的不可分割性,强调创作过程的文化意涵而非结果。
  • 2. 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

    学院设置涵盖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领域的通识课程,例如《西方文学思潮与作品》《中国文化名著导读》,通过经典文本的研读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文化认同。课程分为八大课组(如“艺术与审美”“历史与文化”),要求学生在本科阶段完成13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强化人文底蕴。

    二、教学方法与理念的创新

    1. 启发式与体验式教学

    在《动画前期创意》等课程中,教师采用案例分析、实践创作与反思讲评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通过剧本编写、分镜头设计等环节,将艺术表达与人文思考结合,培养“创作体验优先于成败”的价值观。

  • 例如,李睦教授在教学中强调“艺术应超越规则体系”,通过问题导向(如“我拥有什么”“我呈现什么”)引导学生反思艺术与自我、社会的关系。
  • 2. 跨学科融合与通识教育

    清华美院推动艺术与科学、人文的交叉渗透。例如,《向美而行的通识教育研究》项目联合多院系资源,研究“美与真”的关系,通过艺术与科学的对话,激发学生的创新智慧。绘画创作课程融入“科技与艺术融合”的特色,例如结合数字技术探索传统绘画的现代表达。

    三、实践与创作中的文化浸润

    1. 创作实践与人文表达

    学院通过写生、创作工坊等形式,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深化人文思考。例如,《绘画创作与特色教学研修班》要求学生在写生中完成“构图的完整性训练”和“主题的表现性训练”,强调艺术创作不仅是技法,更是文化情感与思想的载体。

  • 李睦教授在讲座中提到,艺术应表现“眼睛看不到的事物”,如氛围与情感,而非单纯模仿现实,引导学生通过绘画传递文化精神。
  • 2. 展览与学术交流平台

    课程成果常以展览形式呈现,如“绘画创作成果汇报展”,鼓励学生通过作品与社会对话,培养公共审美意识。学院组织学生参与国际艺术展览和学术论坛,拓宽文化视野。

    四、文化素养评价体系的强化

    清华美院在招生与培养中逐步强化文化综合素养的考核。例如,自2023年起,设计学类初选增设“文化综合素养测试”,考核内容涵盖文史哲基础,要求学生在艺术专业能力之外具备广博的人文知识。这种导向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重人文积累,形成“艺术+文化”的双重能力结构。

    五、师资与资源的支撑

    学院依托顶尖师资团队(如李睦、刘巨德等教授),将学术研究与教学结合,通过“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等平台推动美育研究。邀请国际学者参与课程设计,例如《文化素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引入全球视野,提升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清华美院通过“课程重构—方法创新—实践深化—评价支撑—资源保障”的闭环体系,将艺术修养课程转化为人文素养培育的载体。其核心在于打破技能训练的单一维度,将艺术教育嵌入文化传承、社会批判与创新思维中,培养兼具专业能力与人文深度的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清华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