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美院在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上形成了多维度、多层次的育人体系,通过课程改革、社会实践、公益行动、国际交流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在乡村振兴、美育普及、文化传承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下是具体成效分析:
一、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清华美院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通过案例教学、主题创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价值。例如:
思政课程创新:王巍教授在“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课程中,结合历史人物和英雄模范的案例教学,强调艺术创作中的精神品质和家国情怀,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设计教育:工业设计系张雷教授提出“做有责任感的设计”,强调设计应服务于社会需求;环境艺术设计系郑曙旸教授倡导“设计是对百姓的责任”,通过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关注民生问题。
二、社会实践与公益行动的广泛参与
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和公益项目,将艺术才能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具体行动:
乡村振兴与非遗传承:学生团队多次赴安徽歙县三阳镇开展实践,参与“叠罗汉”非遗项目的宣传与文旅设计,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学生参与云南南涧、湖南沅江等地的美育支教,通过艺术课堂激发乡村儿童的创造力。
公益捐赠与艺术扶贫:毕业作品公益竞买活动将部分收益捐赠至清华基金会,支持学生创作和乡村美育项目,如2021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公益专场活动直接惠及美丽乡村建设。
教育扶贫项目:学院与清华教育基金会合作开展“乡村美术教师培养计划”,培训欠发达地区教师,提升基层美育水平,学生参与支教和课程设计。
三、美育普及与社会服务的创新模式
美院通过社会美育实践,推动艺术与公众生活的结合:
公共空间改造:学生在宜兴乡村策划“菜市场艺术展”,以公共设计激活社区文化;在福建福州调研漆艺产业链,提出传统工艺现代化方案。
校园与社区联动:组织“窗外”美育实践成果展,展示学生与乡村儿童共创的作品,如自然景观规划、地方风貌改造等,促进美育资源的社会共享。
四、国际视野与文化责任的协同培养
学院通过国际交流项目,引导学生关注全球议题,传播中国文化:
跨文化合作:与米兰理工大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等合作双学位项目,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艺术家,推动中国设计走向世界。
抗疫与公益结合:疫情期间,鲁晓波院长通过义卖作品支援抗疫,学生参与线上展览和论坛,用艺术传递社会责任。
五、教师引领与榜样示范作用
教师以身作则,通过教学和行动示范社会责任:
教师公益实践:马文甲副教授推动社会美育工作站建设,带领学生参与乡村美育实践;李象群教授通过提案保护东北抗联遗址,强化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科研服务社会:赵超教授团队设计的核酸检测产品获“好设计金奖”,体现科技与公益的结合。
清华美院通过系统性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使学生不仅成为艺术创作者,更成为社会责任的践行者。其成效体现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非遗传承创新、基层美育普及、公益捐赠常态化等方面,形成了“以美育人、以艺担责”的特色模式。未来,学院将进一步深化跨学科合作,拓展社会服务场景,如AI与艺术的结合、国际文化传播等。
猜你喜欢:央美校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