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以培养综合创新能力为核心,近年来开设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与跨学科特色的创新设计课程,以下为部分代表性课程及相关内容:
一、人居环境与生活方式创新设计课程
课程定位:面向建筑师、城市规划师等职业群体,聚焦城市化进程中人与环境的系统性关系,强调多学科融合与未来设计探索。
理论模块:涵盖人居环境设计概论、公共艺术运行机制、北京坊文化片区保护与城市复兴设计、新田园主义城乡联结等课题,结合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与现代建筑演变分析。
实践模块:通过课题答辩与讲评,引导学生从宏观规划到微观空间设计,探索可持续人居环境解决方案。
二、基于未来概念的展示设计课程
课程特色:以元宇宙、虚拟空间等前沿概念为核心,突破传统展示设计边界,强调跨学科协作(如环境设计、工业设计、信息艺术等专业学生共同参与)。
案例实践:学生需设计如“宇宙黑胶体验馆”“智能健身快闪盒子”等创新项目,结合零重力展陈、虚拟交互等技术手段,探索未来商业与文化空间的可能性。
教学成果:通过实地调研(如SKP-S商业空间)与数字工具(TouchDesigner)应用,培养学生在科技与艺术交叉领域的整合能力。
三、设计价值与体验课程
核心内容:围绕设计的社会价值、用户体验与情感共鸣展开,分析案例如何通过功能需求、情感需求及技术手段提升用户互动。
实践项目:例如“知音”沉浸式脑波艺术装置,利用脑电设备与音乐疗愈技术,探索心理治疗与艺术设计的融合;或“宇宙心跳共振装置”,结合生物传感与宇宙声效,创造多感官疗愈体验。
跨学科协作:课程吸引工程硕士、创意思维项目学生参与,促进技术逻辑与艺术思维的碰撞。
四、艺术与科技整合创新课程
新增方向:2025年开设的非全日制硕士项目,强调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与设计的交叉应用,培养智能场景设计人才。
培养模式:依托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清尚智慧场景研究院等平台,开展智能计算与空间设计的实践项目,如虚拟现实环境下的文化创意设计。
技术融合:课程引入人机交互、数据可视化等内容,探索智能技术在公共空间、文化展馆等领域的应用。
五、数字设计思维与创新技术课程
基础课程:包括《设计表达》中的数字技法(如3D打印、虚拟模型构建),以及《数字设计思维》课程,教授参数化设计与智能建模工具。
高阶应用:结合环境物理、材料科学,研究数字化技术对传统建造工艺的革新,例如动态建筑表皮设计或可持续材料模拟。
六、跨学科设计创新系列课程
课程形式:邀请国际专家参与,通过形态研究方法(如植物生长形态与产品设计结合)激发创新思维。
案例教学:例如分析植物生长规律衍生建筑结构设计,或结合生态效用于景观规划,强调“自然逻辑”在设计中的应用。
清华美院环境设计专业的创新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 前沿性:聚焦元宇宙、智能技术、生物交互等未来趋势。
2. 跨学科性:打破专业壁垒,整合建筑、信息艺术、工程等多领域资源。
3. 实践导向:通过企业合作、国际工作坊等形式,强化项目落地能力。
4. 社会价值:关注城乡可持续发展、心理健康等现实议题,体现设计的人文关怀。
更多课程详情可参考清华美院官网或继续教育项目公告。
猜你喜欢:北京校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