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03 01:45
在全球化浪潮与“一带一路”倡议交汇的时代背景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以下简称“清华美院”)始终以构建世界级艺术教育高地为目标,将沙特阿拉伯视为中东地区文化对话的重要支点。近年来,随着沙特“2030愿景”与中国发展战略的深度对接,清华美院与沙特院校的合作不仅成为中沙人文交流的典范,更开创了传统艺术创新性转化的新范式。
沙特阿拉伯皇家传统艺术学院(RITA)的建立,是沙特“2030愿景”中国家文化战略的核心举措。该学院由沙特文化部于2019年创立,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教育体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传统艺术传承人才。这与清华美院“艺术与科技交融,创新与传统并重”的教育理念形成战略共振。清华美院院长马赛在2023年签约仪式上强调,两校合作“既是对丝绸之路文明基因的当代解码,也是‘2030愿景’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创造性融合”。
从学科结构看,RITA聚焦传统手工艺、纹饰艺术与文化遗产研究,而清华美院在艺术理论、设计创新等领域具有全球领先优势。这种互补性为双方搭建了“传统活化实验室”,如清华美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将数字技术引入沙特纹样研究,RITA则提供阿拉伯书法与几何美学的原生智慧。正如沙特苏尔坦亲王大学特聘教授柯万所言:“当东方韵律遇见数字算法,传统艺术正在经历‘创造性破坏’的蜕变”。
两校合作始于2021年5月的视频会议,清华美院时任院长鲁晓波与RITA代表首次就传统艺术教育模式展开探讨,形成“以文化遗产为纽带,构建可持续合作生态”的共识。经过两年筹备,2023年5月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确立六大合作领域:传统艺术教育体系共建、联合研究项目开发、师生互访机制、文化展览策划、非遗数字化保护以及青年创意工作坊。
合作机制创新体现在“双轨制”运作模式。在教学层面,清华美院开发了“模块化课程包”,将阿拉伯纹样解析、珐琅工艺等沙特传统技艺纳入选修课程体系;研究层面则设立“丝绸之路艺术创新基金”,支持双方学者开展如《智能织机与阿拉伯挂毯纹样生成》等跨学科项目。这种“教育+科研”的双轮驱动模式,被《艺术教育研究》评为“21世纪非遗传承的范式创新”。
合作启动以来,双方已在多个维度取得实质性进展。2024年清华美院国际暑期项目中,沙特学者首次参与“未来文化与文创”课题,将纳吉兰陶艺的矿物颜料配方与3D打印技术结合,创作出兼具传统肌理与现代功能的器皿系列。学生交流方面,RITA选派12名学员参与清华美院“数字敦煌”工作坊,其运用光影技术复原麦加古建筑纹样的作品,入选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
在学术研究领域,两校联合发布的《智能时代的手工艺嬗变》白皮书,提出“算法辅助设计”理论框架,该成果被大英博物馆纳入2025年“丝路新语”特展学术支持体系。更值得关注的是,双方共建的“中沙艺术创新云平台”已收录3200件数字化非遗档案,实现纹样数据库的机器学习功能。正如RITA院长苏珊·阿莱亚赫所说:“这个平台让沙特青年在触摸祖辈智慧的获得了与世界对话的新语言”。
当前合作仍存在文化语境差异带来的挑战。清华美院副院长方晓风指出:“阿拉伯几何美学的哲学基础与中国‘道器合一’理念需要更深刻的学术对话”。建议未来设立“中沙艺术哲学比较研究中心”,从形而上学层面构建共通的理论体系。同时可借鉴清华与米兰理工的“双学位”模式,探索“传统艺术创新”硕士联合培养项目。
在技术融合方面,应加强元宇宙技术的应用。清华美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副主任付志勇提出构想:“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建‘海上丝绸之路’商贸场景,让两国青年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文化认知的重构”。可参照清华大学益童全球创新中心的成功经验,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中沙弱势群体艺术教育项目,使文化合作更具社会温度。
清华美院与沙特院校的合作,超越了简单的资源互换,开创了文明互鉴的新维度。这种以传统艺术为媒介、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青年培养为根基的合作模式,不仅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更启示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文化遗产的传承必须建立开放、融合、共创的生态系统。未来,期待看到更多跨越文明藩篱的艺术实验,让丝绸之路的古老智慧在数字文明时代绽放新光彩。
猜你喜欢:北京校考
更多厂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