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资讯

清华美院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有何策略?

发布时间2025-04-03 01:5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美院)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策略,将艺术教育与价值塑造、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多维度的育人体系。以下是其核心策略及实践路径的

一、课程思政与价值引领深度融合

1. 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

在专业课程中嵌入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水墨人物画课程通过分析历史人物和英雄模范的精神品质,传递正能量(如王巍的“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课程);陶瓷设计课程则强调“哲匠精神”,在工艺实践中融入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如杨帆的《陶瓷设计(1)》课程)。

2. 案例教学与主题式学习

通过经典作品解析和主题创作,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例如,陶瓷课程中组织学生临摹故宫博物院经典作品,理解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而壁画专业则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结合地方文化设计公共艺术装置。

二、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结合

1. 乡村美育与艺术乡建

通过建立乡村实践基地(如贵州绥阳黄鱼坝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公共艺术创作,助力乡村振兴。学生不仅设计艺术作品,还开设美育课程,提升当地儿童的文化感知力。马文甲团队在太湖沿岸开展的“大地艺术”项目,则通过艺术创作回应生态环境问题,强化学生的社会使命感。

2. 社区艺术与志愿服务

清华美院通过社区工作坊、公共艺术装置和志愿服务(如为社区儿童开设艺术启蒙课程),推动艺术资源下沉,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疫情期间的线上课程(如“交互设计1”)也结合现实需求,设计解决社会隔离问题的智能家居方案。

三、校企合作与非遗保护

1. 非遗创新与校企联动

与BMW合作成立非遗保护创新基地,学生参与传统工艺活化项目(如竹编、蓝印花布等),探索非遗的现代转化,培养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此类项目不仅提供实践平台,还通过资源整合帮助学生理解艺术的社会经济价值。

2. 跨学科实践项目

结合科技与艺术,引入3D打印、数字建模等技术,推动传统工艺创新。例如陶瓷设计课程中融入数字成型技术,壁画专业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地景艺术。

四、美育与学科交叉融合

1. 跨学科课程设计

强调艺术与科学、人文的交叉,例如雕塑系马文甲推动的“艺术与科学结合”项目,鼓励学生通过多学科视角解决复杂社会问题。信息艺术设计系的交互课程则整合物联网技术,探索智能家居的未来形态。

2. 通识美育体系建设

李睦教授提出“美育应超越专业教育”,通过融合德育、智育与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公共艺术课程中,学生需兼顾美学表达与社会功能,形成“服务民生”的设计思维。

五、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传承

1. “传帮带”与师生互动

陶瓷设计等课程邀请退休教师、校友参与教学,通过“高带低”模式传承经验;雕塑系马文甲则通过“平等交流”和田野实践,建立师生共同成长的机制。

2. 数字技术赋能教学

疫情期间,线上课程通过虚拟仿真平台(如根云视界物联网系统)实现远程协作,既保障教学效果,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总结与启示

清华美院通过课程思政、社会实践、校企合作、学科交叉四大支柱,构建了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立体网络。其核心在于将艺术创作与社会需求结合,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深化价值认知。未来,随着数字技术和社会需求的演变,如何进一步优化资源整合、扩大社区服务覆盖面,将是持续探索的方向。

猜你喜欢:北京画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