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创作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涵盖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传统艺术创新、设计未来学等多个领域,结合学院学科优势及国家战略需求,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体系。以下为部分重点研究方向及代表性项目整理:
一、艺术与科技融合创新
1. 人工智能与艺术设计结合
研究方向:探索人工智能驱动的人机协同设计机制、AIGC框架下的设计创意生成及计算美感评估,涉及场景大模型生成设计、跨文化美学研究等。
代表性项目:刘强导师团队的“人工智能设计创意机制及方法体系研究”,强调AI技术在多场景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
学科支撑:依托信息艺术设计系及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整合计算机、人机交互等技术资源。
2. 航天装备人因设计
研究方向:特殊环境下的人机界面设计(如太空舱适应性布局)、心理行为因素分析及虚拟现实(VR)模拟培训。
合作团队:鲁晓波导师团队聚焦航天装备的可靠性与人性化需求平衡,构建人机协作系统。
二、传统艺术与当代创新
1. 中国近现代美术思想研究
研究方向:以邓以蛰、王逊等学者为切入点,分析中国现代美术审美观念与叙述体系的构建,结合20世纪早期清华艺术思想的历史梳理。
导师团队:杭间团队致力于中国设计艺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研究,参与清华大学“双高计划”。
2. 传统服饰与纹样创新
研究方向:中国染织纹样史、古代服饰史的理论研究,以及传统文化的当代商业设计转化。
实践案例:贾玺增团队推动传统纹样在时尚产业中的应用,要求跨学科(文、理、工科)研究能力。
三、公共艺术与社会发展
1. 城乡融合与公共艺术
研究方向:通过公共艺术激活城乡空间,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例如,马天羽团队聚焦公共艺术与城乡融合发展,完成两篇高质量论文及横向课题。
2. 乡村振兴与体验设计
研究方向:以铁路旅游列车设计、乡村研学为场景,构建体验设计新方法,涉及环境艺术设计、智能化设计等。
项目案例:刘强团队依托“未来出行体验设计研究所”,研究乡村文旅体验的创新策略。
四、艺术史论与创作实践
1. 吴冠中艺术研究
研究方向:系统性分析吴冠中的艺术风格与思想,结合其作品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团队成果:刘巨德团队发表多篇核心期刊论文,参与国家级美术创作工程。
2. 中国近现代花鸟画转型
研究方向:新中国花鸟画的现代应用研究,探索传统技法与当代设计的结合。
导师方向:金纳团队关注花鸟形态在装饰艺术与产品设计中的转化。
五、跨学科设计未来学
1. 设计未来学方法研究
研究方向:设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探索未来社会形态下的设计路径。
核心课题:付志勇团队开展“设计未来+人工智能的实践路径研究”,强调信息可视化与技术创新。
2. 艺术科技产业化
平台支撑:清华清尚智慧场景创新设计研究院,推动智能体验设计与数字艺术成果转化。
研究资源与平台
国际化合作:与米兰理工大学等院校合作,设立米兰艺术设计学院,提供跨文化研究机会。
实践基地:包括康颂材料工作室、未来实验室等,支持师生艺术创作与科研。
如需了解具体招生要求或项目细节,可参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官网发布的博士后招聘及硕士招生简章。
猜你喜欢:集训画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