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03 03:15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以下简称“清华美院”)在艺术教育体系中,通过多维度、跨学科的创新方式,将心理健康支持融入教学与管理,形成了兼具专业性与人文关怀的特色体系。以下是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举措:
清华美院党委将学生心理健康作为重点工作,制定了涵盖四个模块的全面支持计划:
1. “以活动促健康”:定期开展艺术疗愈活动,如音乐减压团体辅导(正念音乐治疗、体验黑暗等环节),帮助学生及辅导员释放压力,增强心理韧性。
2. 心理健康普及教育:通过讲座、工作坊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例如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应对压力”主题培训,帮助学生掌握情绪调节技巧。
3. 重点学生关注机制:班主任与辅导员联动,通过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方式,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个性化支持。
4. 提升教师助人能力:针对辅导员、班主任及研工助理开展心理技能培训,增强其识别和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
1. 艺术疗愈实践:利用美术创作、音乐治疗等艺术形式帮助学生表达情感,例如通过绘画、VR艺术创作等媒介缓解焦虑,促进自我探索。
2. 科技赋能心理干预:与卫健学院、医院合作研发“数字化辅助心理健康监测与干预系统”,结合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场景,辅助心理诊疗与压力管理。
3. 课程融入心理健康理念:在专业课程中强调批判性思维与情感表达,例如《当代艺术与社会》课程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反思社会问题,培养心理调适能力。
1. 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推动院系层面的心理健康服务落地,例如设立班级心理委员(“雪绒花”项目)、开展“梨花奶茶”等特色辅导项目,构建学生互助网络。
2. 跨部门协作:与校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其他院系(如玉泉医院)合作,整合资源开发数字化心理健康平台(如“紫荆心晴”小程序),提供心理评估、科普和训练服务。
3. 校友与教师支持:通过校友事务办公室搭建长期心理支持桥梁,并在班主任工作中强调“心理状态跟踪”,形成全员参与的关怀氛围。
1. 科研支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虚拟现实艺术特征与创作方法”等课题,探索艺术与心理健康的交叉领域,推动理论转化为实践。
2. 社会服务延伸:组织学生参与社区艺术实践项目,如乡村艺术创作,通过服务社会增强自我价值感,间接促进心理健康。
清华美院通过上述措施,有效缓解了学生在学业、创作中的压力,提升了心理韧性。未来计划进一步整合艺术与科技资源,例如扩展数字展览设计课程中的心理健康应用场景,并深化校内外心理健康服务的联动机制。
综上,清华美院构建了一个以艺术疗愈为核心、科技为支撑、全员参与为保障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既呼应了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也体现了艺术教育的人文关怀。
猜你喜欢:清美画室
更多厂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