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团队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涵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跨学科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创新以及教学方法革新等多个领域。以下是主要成果的梳理:
1. 国际化联合培养项目:全球创新设计研究生项目(GID)
项目背景与成果:由赵超教授(项目负责人)联合臧迎春、吴琼、刘新、蔡军等教授共同推进的GID项目,是清华大学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帝国理工学院合作的国际化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该项目通过整合亚洲与欧洲的设计、工程、技术资源,构建了跨学科、跨文化的课程体系,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创新设计领导者。
创新特色:
跨学科融合:课程整合艺术、设计、工程、商业等多学科知识,学生需在三所合作院校轮换学习,形成全球化视野。
实践导向:通过与企业(如中车、华为、小米等)合作开展项目制教学,学生参与产业设计、非遗传承等实践,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国际影响力: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2年)和北京市教学成果特等奖,毕业生进入国际知名企业或继续深造,成为行业引领者。
2. 工艺美术与传统技艺教学的创新
成果案例:刘润福、王晓昕等教师团队完成的《工艺美术交叉教学在国际艺术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以<薪技艺>项目为例》获2019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项目通过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推动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并应用于国际教学合作。
陶瓷设计课程改革:尹航、李正安等教师团队与全球知名陶瓷品牌合作开发的课程,将企业需求融入教学,获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3. 融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背景与实施:在2020年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闫辉副教授作为校融合式教学指导专家,提出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线上线下融合方案。通过“Hy-in”(混合互动)模式,结合雨课堂、腾讯会议等技术,解决造型艺术类课程示范与互动的难题。
教学创新:设计多场景教学方案(如讲授、讨论、实践示范),利用高清摄像头直播细节,确保远程学生参与感,并建立助教团队保障教学流畅性。
4. 美育与社会服务结合
案例成果:马文甲、刘潇等教师团队的美育实践案例《育美弘德 共建共美:清华大学美育工作站案例介绍》获2023年北京市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项目通过整合校内外美育资源,构建城乡公共美育联动网络,推动艺术赋能社会。
5. 跨学科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革新
工业设计改革:严扬教授等推动的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将工业设计基础课程分为造型、表达、工程、理论四大模块,并通过“课程环”模式分阶段提升学生能力。
创新思维培养:吴琼教授团队在数据与智能设计领域,结合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如973计划),将人工智能、文化遗产数字化融入教学,形成人文与科技交叉的创新案例。
清华美院教师团队以国际化视野、跨学科融合、实践创新为核心,构建了多元化的教学改革体系,不仅获得国家级奖项认可,还通过校企合作、国际交流、技术融合等方式持续推动设计教育的范式创新。这些成果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设计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撑。
猜你喜欢:北京校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