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李美京(Mi-Kyoung Lee)
身份:美籍韩裔纤维艺术家,多次参与清美相关展览。
作品与参展经历:
在“从洛桑到北京”第十一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中,其大型装置作品《共生》获得金奖,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共生”主题。
与吴帆联合举办“记忆物语——纤维艺术展”,通过《Yellow Forest 3》《Symbiosis》等作品展现自然与记忆的联结,使用金属丝、领带等材料创作。
2. 林乐成
身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国际纤维艺术教育先行者,“从洛桑到北京”双年展总策展人。
作品与贡献:
其作品《光之亭》以竹子为材料,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装置艺术,多次在清美展览中展出。
推动纤维艺术与乡村振兴结合,如贵州从江的稻草装置《稻香鱼》和浙江龙游的竹编《光之亭》。
3. 吴帆
身份:中国纤维艺术家,与清美合作密切。
作品与参展经历:
在“记忆物语——纤维艺术展”中,以《繁花》《弃物系列No.1》等作品展现植物形态与生命力的象征,融合金属纤维与自然元素。
作品注重工艺与观念的融合,如《方寸论》通过丝线与不锈钢探讨“废弃与重生”的主题。
4. 张宝华、岳嵩
身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活跃于纤维艺术领域。
作品与参展经历:
在“第四届中日纤维艺术交流展”中,张宝华的《流》和岳嵩的《观复系列之八》参展,展现纤维材料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5. 曾锃沛
身份:中国青年艺术家,关注纤维与自然的结合。
作品:
在“从洛桑到北京”双年展中,其作品《界线》以海边植物厚藤为材料,探讨纤维艺术与自然环境的互动。
其他国际艺术家
米洛斯拉夫·布洛什(斯洛伐克):作品《捐赠地球》通过纺织帆布与泥土表达生态主题。
卡门·英巴赫(阿根廷/乌拉圭):作品《不确定性》以纺织品和羊毛探讨社会议题。
渡部裕子(日本):多次担任清美展览顾问,推动中日纤维艺术交流。
清美集训学员的参展作品常与国内外知名纤维艺术家联展,形成学术与创作的互动。这些艺术家通过材料实验、文化对话和主题创新,推动了纤维艺术的国际化发展。更多展览细节可参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官网及相关艺术平台。
猜你喜欢:集训画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