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分享

一九六三年初中一年级语文(谁知道二中和三中的校史)

时间:

一九六三年初中一年级语文(谁知道二中和三中的校史)

大家好,关于一九六三年初中一年级语文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谁知道二中和三中的校史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郑州三中初一几个班
  2. 语文高手来
  3. 一九六0年的小学是几年制
  4. 谁知道二中和三中的校史

郑州三中初一几个班

郑州三中初一6个班。学校现有教学班18个,初一,初二,初三,各6个班学生1100余人。

河南省公办普通中学郑州市第三中学,始建于一九四二年九月,原名郑县县立中学,位于维新街1号卢医庙内。一九四九年更名为郑州市第三中学。一九六三年定为市重点初级中学,一九七二年设高中部,一九八一年再次定为市重点初级中学,一九八三年取消高中部,现为市属初级中学。学校占地16.76亩,面积虽小,但规划合理。景点、雕塑、花园、长廊点缀其间,翠竹、花草、玉兰、松柏相映生辉,使整个校园环境优雅,是教书育人的良好场所。郑州三中现任校长刘赤峰,高级教师,郑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书记陈福运,高级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师,郑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市政协委员。学校在职教职工102人,其中高级教师17人、中级教师35人,专任教师学历研究生3人,本科65人,专科3人。学校现有教学班18个,学生1100余人。三中素来有着较高的社会信誉和优异的教学质量,近几年来学校加大投入使办学条件大为改观,现有标准化的生物、化学、物理实验室及美术活动室;藏书32000余册;并配备了现代化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及双向闭路教学、监控系统。各类仪器设备配置达到市一类学校标准。为现代化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在2001年第一批通过郑州市标准化学校的验收。

语文高手来

[编辑本段]《世说新语》概述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是由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刘峻(字孝标)注。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该书原名《世说》,后人为与刘向书相别,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小说。<<宋书·刘道规传>>称刘义庆“性简素”、“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咏雪》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①雪骤②,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③。”兄女曰:“未若柳絮因④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①.【俄而】不久,不一会儿。②.【雪骤】雪下得急。③.【差可拟】差不多。④.【未若】比不上。⑤.【因】乘。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比不上柳絮乘风飘起”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分见面,中午不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客人感到很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走回家不去理他。

现已被选入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编辑本段]《世说新语》内容简介

德行第一言语第二

政事第三文学第四

方正第五雅量第六

识鉴第七赏誉第八

品藻第九规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企羡第十六

伤逝第十七栖逸第十八

贤媛第十九术解第二十

巧艺第二十一宠礼第二十二

任诞第二十三简傲第二十四

排调第二十五轻诋第二十六

假谲第二十七黜免第二十八

俭啬第二十九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谗险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纰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仇隙第三十六

《世说新语》主要记士叙了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于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

此外,《世说新语》善用作比较、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德行第一

1.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

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

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2.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3.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

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

难测量也。”

4.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

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5.李元礼尝叹荀淑、锺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锺君至德可师。”

6.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

载着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馀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着膝前。

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7.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

“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

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8.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

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9.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

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

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0.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

二门之里,两不失雍熙之轨焉。

1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

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

“子非吾友也!”

12.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

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13.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

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

其自讬,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4.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

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

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15.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16.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17.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具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

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

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

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18.梁王、赵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裴令公岁请二国租钱数百万,以恤

中表之贫者。或讥之曰:“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损有馀,补不足,天之道

也。”

19.王戎云:“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及与之言,理中清远,将

无以德掩其言。”

20.王安丰遭艰,至性过人。裴令往吊之,曰:“若使一恸果能伤人,浚冲

必不免灭性之讥。”

21.王戎父浑有令名,官至凉州刺史。浑薨,所历九郡义故,怀其德惠,相

率致赙数百万,戎悉不受。

22.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疋布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时以

为美事。

23.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裸体者。乐广笑曰:“名

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

24.郗公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公常携兄

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

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

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25.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

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

左右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26.祖光禄少孤贫,性至孝,常自为母炊爨作食。王平北闻其佳名,以两婢

饷之,因取为中郎。有人戏之者曰:“奴价倍婢。”祖云:“百里奚亦何必轻于

五羖之皮邪?”

27.周镇罢临川郡还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看之。时夏月,暴

雨卒至,舫至狭小,而又大漏,殆无复坐处。王曰:“胡威之清,何以过此!”

即启用为吴兴郡。

28.邓攸始避难,于道中弃己子,全弟子。既过江,取一妾,甚宠爱。历年

后讯其所由,妾具说是北人遭乱,忆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攸素有德业,言行

无玷,闻之哀恨终身,遂不复畜妾。

29.王长豫为人谨顺,事亲尽色养之孝。丞相见长豫辄喜,见敬豫辄嗔。长

豫与丞相语,恒以慎密为端。丞相还台,及行,未尝不送至车后。恒与曹夫人并

当箱箧。长豫亡后,丞相还台,登车后,哭至台门。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开。

30.桓常侍闻人道深公者,辄曰:“此公既有宿名,加先达知称,又与先人

至交,不宜说之。”

△刘义庆(403年—444年),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本是宋武帝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儿子,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

《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戏剧、小说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也常常从中寻找素材。

当然,因为刘义庆当时人在扬州,听说了不少当地的人物故事、民间传说,所以在《世说新语》中,也记载了一些发生在当时扬州的故事。如我们熟悉的成语“咄咄怪事”,就是源自于曾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的中军将军殷浩被废为平民后,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每天只是用手指在空中写写画画。扬州的吏民顺着他的笔划暗中观察,看出他仅仅是在写“咄咄怪事”四个字而已。大家这才知道,他是借这种方法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可惜的是,《世说》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赠其谥号为“康王”。

[编辑本段]关于《世说新语校笺》

《世说新语校笺》全四册。中华书局2007年5月一版2印。装帧、纸张、印刷俱佳。

本书是杨勇先生一九六一年至六八年花了八年时间,搜集了二百四十余种有关《世说新语》数据,对《世说新语》所作的系统整理,一九六九年九月由香港大众书局出版。1990年9月,杨勇先生自香港中文大学退休,不断访求当世有关《世说新语》新著一百余种,又穷八年之力,重新为之写定,修订旧作数百处,新增三万余字。此次由中华书局重新刊印,杨勇先生又精益求精地订正了近百处讹误。本书后附有关图表、汪藻《世说新语人名谱校笺》、《世说新语人名异称表》、《世说新语人名索引》等,为读者使用提供了极大方便。也是目前世说新语最详实的本子。

《世说新语校笺》再版序

学者常兼通,求大义,玩经0人们就用“八拜之交”来表示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弟`子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八拜: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谒见长辈的礼节文,自蓄德而已.宣帝以后,今文博士遂有章句之学.自有章句,乃有分经专治之家法,家有数说,章句多者一经或至百馀万言,五经大师众至千馀人.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故通人厌烦,羞学章句,於是「才学」生焉.「才学」一词为章句之对立词,亦由章句之弊而起,始见於光武初即位之建武二年(公元二六).《后汉书.宋弘传》曰:「(光武)帝尝问弘通博之士,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几及杨雄,刘向父子.」光武本为一太学生,深知章句利弊,即位之初,戎马未暇,辄问弘通博之士,殆以章句之士不能应大难,必待通博之士有以安邦定国乎独问於此,不无深意.又《后汉书.王充传》曰:「友人同郡谢夷吾荐充才学,肃宗特召公车徵,病不行.」王充生光武建武三年(公元二七),卒和帝永元三年(九一),年六十五.公车徵,当在王晚年,肃宗元和前后(八四——八六),充年六十左右.王充著《论衡》,当更在此之前.於知才学之意识,在西汉末年早已有之.其时道家思想已擡头,名教与自然之争,亦由是开始.《后汉书.王充传》注引《谢承书》曰:「夷吾荐充曰:『充之才,非学所加,虽前世孟轲,孙卿,近汉杨雄,刘向,司马迁不能能过也.』」夷吾所谓「天才」,即天资,本能,谓才也;宋弘所谓「才学洽闻」,乃天才加后学加洽闻(经验)也.故自和安以下,史称「才学」者,为天才,后学,洽闻之复义偏名词也,亦即通博之意.桓谭,王充天才拔俗既如孟轲,孙卿等,其成学过程又何如《后汉书.桓谭传》曰:「博学多通,习五经,皆训诂大义,不为章句.能文章,尤好古学,数从刘歆,杨雄辨析疑异,而熹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则桓谭乃古学之士,不为章句,博学而通者,与今文博士章句之学抱一经以为禄利之途者然不同.又《后汉书.王充传》曰:「充少孤,乡裏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为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馀万言.释物类异同,正时俗嫌疑.」则王充成学经过与桓谭近是,而其学问造诣,似又过於桓谭者.《论衡》一书直斥章句之士为守文,为俗儒,既为有识者所叹倒,以为谈助之资;而〈问孔〉,〈刺孟〉之作,更为儒者闻之而丧胆.惊世骇俗,前所未有.若王充者,可谓思想界之陈胜,吴广也.自此以下,天下学风为之骤变,章句之学既为世人所疏远,儒者之风亦渐见衰落.至质帝本初,太学本为培养章句之圣地,如今已成为才学发展之乐土矣.《后汉书.儒林传》曰:「本初元年(一四六),梁太后诏曰:『大将军下至六百石,悉遣子就学,每岁辄於乡射月一餐会之,以此为常.』自是游学增盛,至三万馀生.然章句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衰矣.」浮华,当指才学.当此之时,外戚,宦官与朝士之斗争日趋炽烈,社会动荡极度不安,才士目击百姓生灵涂炭在即,於是纷纷投入实际之政o人们就用“八拜之交”来表示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弟`子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八拜: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谒见长辈的礼节治斗争中,与朝士相结合,互为褒重,竟成部党.〈党锢传〉曰:「逮於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於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指天下名士为之称号,有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之分.」此即士子部党之实.於是「天子震怒,班下郡国,逮捕党人;党人既诛,其高名善士,多坐流放.」(〈党这简傲正是阮籍的可爱之处。总之,编撰者大量采集编入那些饶有兴趣的、可资谈助的逸闻轶事,态度倒是比较客观宽容的。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时期历史的极好的辅助材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涉及各类人物共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俭啬》:“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的贪婪吝啬的本性。又如《雅量》记述顾雍在群僚围观下棋时,得到丧子噩耗,竟强压悲痛,“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一个细节就生动地表现出顾雍的个性。《世说新语》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有的通过同一环境中几个人的不同表现形成对比,如《雅量》中记述谢安和孙绰等人泛海遇到风浪,谢安“貌闲意说”,镇静从容,孙绰等人却“色并遽”“喧动不坐”,显示出谢安临危若安的“雅量”。有的则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作漫画式的夸张,如《忿狷》中绘声绘色地描写王述吃鸡蛋的种种蠢相来表现他的性急: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有的运用富于个性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如《赏誉》中王导“以尾指坐”,叫何充共坐说:“来,来,此是君从!”生动地刻画出王导对何充的器重。

《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约传神,含蓄隽永。正如(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十三所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例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等。

《世说新语》对后世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不仅模仿它的小说不断出现,而且不少戏剧、小说也都取材于它。

“内容提要”这部分内容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精彩语段

我们的教材曾经选用了数则《世说新语》的故事,如《小时了了》《陈太丘与友期》等,上面也列举并分析了一些,下面再摘录一些有名的故事以飨读者。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德行)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言语)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言语)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雅量)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雅量)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容止)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伤逝)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衣,诸君何为入我中?”(任诞)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假谲)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假谲)

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俭啬)

王戎女适裴,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说。女遽还钱,乃释然。(俭啬)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汰侈)

《世说新语》一书篇幅短小,多是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但文章多用当时口语,而一些用法未能继续流传,我们在典籍中也很少见到,所以读起来会有些障碍。最好参读一些注本,比较著名的有古代刘孝标的注解,现代人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但这两种注解重在旁征博引,考证史实,不注重文字疏通,对学生意义不大。另有《世说新语译注》(张万起等,中华书局1998年版)、《世说新语选注》(张之等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等,注释较为详细,可以参看。

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要重点领会魏晋士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旨趣,这就需要了解一点背景知识,除了上面提供的,还可以阅读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而已集》)一文,鲁迅对于魏晋士人及其心态有独到的见解,而且该文本是一篇演讲,比较通俗易懂

其实《世说新语》虽是文言文,却很浅,里面的实词连一般的汉语词典都能查到,如有专门的适合中学生用的古汉语词典查起来就更快,如果查《辞海》或《辞源》更好。

一九六0年的小学是几年制

一、学制

清朝末期,县初等小学堂学制为四年,高级小学为二年。

民国时期,学制为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二年。

东北沦陷时期,公立国民初等小学学制四年,公立国民优级学校学制二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县小学学制仍沿用“四·二”制即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二年。

1952年,根据中央政务院1951年8月发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缩短小学学制,取消初、高级两级分段制,实行五年一贯制。

1953年8月,遵照教育部的规定,仍恢复执行小学“四·二”分段制。

1960年秋,在临江镇建国小学和浑江市一中联合试行中小学十年一贯制(即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因条件限制不到一年即停止。

1969年,贯彻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新”的主张、开始实行中小学九年一贯制(五、二、二学制),小学学制改为五年一贯制。

1978年,根据教育部《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规定,试行中小学十年一贯制(五、三、二学制)小学学制仍为五年。

70年代以后,由于学额的大量增加和校舍、师资的不足,城镇、乡村中的相当一部分学校实行二部制。在偏远的山区,采取复式班上课。

1984年秋,根据教育部《关于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的安排意见》,全市小学一、二年级开始实行六年制,三、四年级逐步由五年制向六年制过渡。

1989年以后,全市所有小学均实行全日制授课。

二、始业时间

清朝末期,本地学校实行春季始业。

民国初年,实行秋季始业,后又改为春季始业。1923年(民国十二年),改为秋季始业,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改为春季始业,1953年改为秋季始业,1969年改为春季始业,1978年至今又恢复秋季始业。

三、入学年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临江县规定初级小学的入学年龄为7—9周岁,高级小学的入学年龄为10—13周岁。但由于解放前群众生活贫困等原因,许多儿童错过了入学年龄,新生入学大都年龄偏高,入初小者多为9—15周岁,个别还有16—17周岁才入初小读书。

1954年4月,临江县规定初级小学入学儿童年龄不得超过12周岁,高小入学年龄不得超过16周岁。1960年秋,将小学入学年龄规定为7周岁。1986年《吉林省义务教育条例》第十条规定,义务教育入学年龄为6周岁。条件尚不具备的地区,仍可实行7周岁入学。盲、聋、哑和弱智儿童的入学年龄一般不得超过9周岁。

四、课程设置、教学计划

清朝末期,初等小学开设修身、读经(四书五经)、格致、国文、算术、中国历史、地理、体操、唱歌、图画、习字等科;高等小学开设的课程与初等小学相同。

1912年(民国一年)11月,执行教育部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废除读经讲经课。小学开设的课程为:修身、国语、算术、手工、音乐、图画、体操、常识等科,常识课讲授内容为中国历史、地理、自然。1921年修身改为三民主义。

东北沦陷初期,开设修身、国语、日语、历史、地理、算术、手工、音乐、图画、习字、劳作、团体训练等科。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以后,修身课改为国民道德,国语改为满语,同时增加日语课的授课时间。并向学生灌输“学会日本话、走遍天下都不怕”。

1949年10月起执行东北人民政府文化教育部制定的五年一贯制《小学教学计划》,临江县小学开设的课程为:语文、算术、自然、地理、历史、体育、图画、音乐共8科,每节课45分钟。语文包括阅读、说话、作文、语法、写字;算术包括珠算,珠算在四、五年级教学;第一、二、三年不设常识课(自然、历史、地理),要求教师将自然、社会常识,结合语文及其它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进行;第四、五学年自然科中包括卫生常识,图画包括绘画、剪贴等。

1953年秋,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在1952年所开设课程外,增加了手工劳动课,并将历史、地理、自然三科改设在五至六年级,珠算仍集中在四、五两学年教学、要求第四学年学会加、减法,使读完四年级后不再就学的学生,能应用于日常生活,手工劳动为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主要学科,教学内容为工艺和农艺技术,培养学生的生产技能。

1955年秋季开始起,小学各年级增设手工劳动科,取消中年级的社会科和高年级的政治常识科。增加自然、体育课教学时数,减少每周上课总时数。有条件的小学成立各种课外学习小组或兴趣小组,中、高年级学生自愿报名,由教师批准(成绩较差的学生不参加)方可加入。

1955年9月《四.二》制小学计划说明:

1、每学年实际上课时间为34周,每节课45分钟。

2、语文课包括阅读、作文、写字,每周上课时间,阅读:一、二年级9课时,三、四年级8课时,五、六年级2课时;写字:一、二年级3课时,三、四年级2课时,五、六年级1课时。一、二年级阅读包括识字、作文,识字为重点。三至六年级每两周用一节课时间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3、算术中包括珠算(四、五年级开始),每周1课时。

4、课外集体活动时间,每周120分钟至240分钟。

1957年9月,执行教育部公布的《1957—1958学年度小学教学计划》。各年级设周会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农村小学五、六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农业常识课。把原来规定各年级开设的手工的劳动课改为只在市、县重点小学和18个班以上的小学开设。课外活动每周3次,农村小学和城市二部制小学每周2—3次,每次45分钟。农村小学年龄大需要回家参加劳动的学生可不参加。

1957—1958学年度小学教学计划说明:

每学年实际授课34周;每节课45分钟。

1958年,教育革命中,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重点小学试行五年一贯制。有的重点小学试办6岁班。同年9月,省教育厅通知小学各年级一律增设社会主义课,每周1课时。1960年3月,开始在浑江市建国小学和浑江市一中进行中小学九年一贯制的学制改革试验。组成“一条龙”式的教学连结线(小学5年,中学4年),根据省教育厅制订的(1960—1961学年第一学期九年一贯制教学计划),组织六年制小学向五年制全面套级过渡。试验面过宽,各年级同时过渡,3套教学计划并用,造成教学秩序混乱。学制缩短,课时减少,教材偏深,学生负担过重,质量降低。1961年1月,省教育厅根据“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的原则和“争取主动,留有余地”的精神,决定在普通中小学只试行十年制(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并缩小试验面,其余小学恢复六年制小学分为三类,有五年、六年两种学制,使用3种过渡性教学计划。学制改革试验面仍然偏宽,试验学校分散,不便领导。1963年秋季开学,在六年制小学中从一年级起试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使用全国统一的《全日制小学新教学计划》(草案),不试用新教学计划的小学和班级执行省教育厅制订的《1963—1964学年度全日制小学教学计划》。二部制小学语文、算术及五、六年级自然、历史、地理等科执行《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的规定。课外自习每天2—3课时。

1963年9月全日制小学新教学计划说明:

一、二、三年级全年教学时间九个半月,共41周,其中上课38周,复习考试2周,机动时间1周;四、五年级全年教学时间九个月,共39周。其中上课36周,复习考试2周,机动时间1周;六年级全年教学时间为38周,其中上课35周,复习考试2周,机动时间1周,寒暑假每年两个半月,四年级以上学生每年劳动时间半个月。

1964年2月3日,省教育厅颁发《农村简易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在各市县农村简易小学试行。

1964年农村简易小学教学计划

1964年,教育部通知“小学五年制可行,试验面可适当扩大”。临江镇根据省教育厅决定,小学五年制学制改革试验学校由1所增加到8所。继续试用《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1961—1962年间,语文、算术、军体、革命文艺(包括图画、唱歌)劳动6门课程,四、五年级开设语文、政治、算术、农业基础知识,军体、革命文艺、劳动7门课程,用自编教材。1972年秋,根据吉林省的规定,小学开设语文、算术、军体、音乐、图画,从第四学年增设政治常识。1973年,又改为十年制(小学5年),根据省教育局制订的教学计划,将语文、数学两科改称“社会主文化课”并减少教学时数;增加各年级政治课教学时数;取消历史、地理课;改自然课为常识课。每周教学总时数各年级一律为24课时。五、六年级进行军事训练,每年1周时间。学工、学农时间1—3年级每年2—4周,4—5年级每年6周。教学时间(包括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现场教学、教学实践、复习考试)每年38—40周,寒暑假6周。

1964年,教育部通知“小学五年制可行,试验面可适当扩大”。临江镇根据省教育厅决定,小学五年制学制改革试验学校由1所增加到8所。继续试用《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小学停课“闹革命”。1967年3月相继复课。1969年8月,浑江市革命委员会教育革命办公室规定:小学一、二、三年级开设政治、语文、算术、军体、革命文艺(包括图画、唱歌)劳动6门课程,四、五年级开设语文、政治、算术、农业基础知识,军体、革命文艺、劳动7门课程,用自编教材。1972年秋,根据吉林省的规定,小学开设语文、算术、军体、音乐、图画,从第四学年增设政治常识。1973年,又改为十年制(小学5年),根据省教育局制订的教学计划,将语文、数学两科改称“社会主文化课”并减少教学时数;增加各年级政治课教学时数;取消历史、地理课;改自然课为常识课。每周教学总时数各年级一律为24课时。五、六年级进行军事训练,每年1周时间。学工、学农时间1—3年级每年2—4周,4—5年级每年6周。教学时间(包括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现场教学、教学实践、复习考试)每年38—40周,寒暑假6周。

1977年1月小学教学计划

1977年1月小学教学计划说明:

各科教学时数,可根据开门办学需要集中安排。

1978年秋季开学起,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在小学试行五年制教学计划,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自然、常识、体育、音乐、美术8门课程。从一年级开始一律使用全国十年制新编教材。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小学教学计划(小学部分)

说明:全年教学时间52周(包括复习考试),1—3年级42周,4—5年级38周,学工、学农时间四、五年级每年4周。寒暑假9周。每周自习4课时,文体、科技活动4课时。形势教育和班队活动2课时。每周在校活动时间为36课时。

1981年秋季开学起,开始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计划》规定:将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自然常识课改为自然课,并提前从三年级开始;四、五年级恢复历史、地理课;将劳动课纳入课表。寒暑假10周。有条件的小学试行每天各年级增加文体活动20—30分钟,安排在放学前进行。

1981年4月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

说明:从1984年秋起,全镇根据教育部的安排意见,向六年制小学过渡,全日制六年制小学开设课程为:

城镇小学:思想品德、语文(讲读、说话、作文、写字)、数学、外语、自然常识、地理常识、历史常识、唱歌、音乐、美术、劳动12科。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小学停课“闹革命”。1967年3月相继复课。1969年8月,浑江市革命委员会教育革命办公室规定:小学一、二、三年级开设政治、

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语文(讲读、说话、作文、写字)、数学、自然常识、农业常识、地理常识、历史常识、体育、音乐、美术、劳动11科。

1985年,大多数小学改为六年制,只有建国小学继续实行五年制。城乡小学分别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全日制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1984年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1984年全日制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学计划

1985年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1985年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附记:1、各项活动根据农村实际情况酌情安排。

2、集体教育活动机动时间全年两周。

新教学计划规定:全日制六年制小学全年上课34周,复习考试3周,寒暑假12周,国家规定的节假日1周。农村小学用一部分假期和劳动时间放农忙假。每节课一般为40分钟,低年级为35分钟,有条件的小学试行每节40分钟和30分钟并行的课时制度。自然课一般从三年级开设,条件较好的学校从一、二年级开设,每周各1课时。有条件的小学可在中、高年级安排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农村全日制六年制小学四、五年级单独开设珠算课。农村简易小学设定在执行新的教学计划时,作如下变通:说话训练课,先由县(区)实验小学试点,总结经验,于1986年秋季开学再在城市小学全面开设;珠算课,自1985年秋季开学起,农村小学从四年级起开设,每周1课时;农业常识课,1985年暂不开设。从1985年开始,寒假从1月17日起至2月28日止,暑假从7月20日起至8月31日止,共12周。农村小学寒暑假和平时农忙时间由县(市、区)自定;城市二部制小学执行省教育厅制订的《小学六年制二部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1985年城市小学六年制二部制教学计划(草案)

贯彻邓小平关于“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做起”的指示,浑江市建国小学高年级试开电子计算机课,每周1课时。

1989年又执行《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

1989年六年制城市小学教学计划

1989年六年制农村小学计划

1994年,执行调整后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

同时执行吉林省教育厅的要求:在小学3—5年级开展《绿色吉林》课程,每周用机动时间一课时;在小学四年级开设《民族常识》,在活动课时间每学期8课时。

1998年执行义务教材课时计划。

1998年义务教材课时计划

2001年执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谁知道二中和三中的校史

南宁三中前身最早是1897年由维新人士余镜清创办的南宁乌龙寺讲堂,校址位于南宁城内仓西门大街乌龙寺。该讲堂于1906年改称南宁府中学堂,1911年更名为南宁府中学校,1913年更名为南宁中学校。1917年,南宁中学校更名为为广西省立第一中学(简称广西省一中),1928年迁校至高庙坡(今南宁二中处),1929年省一中高中部迁址北帝庙省三师旧址,省立三师六个班拨入一中高中部,故高中部普通科班和师范科班之分。926年省一中增设女子部,校址在南宁北门内原王文成公讲学处。1927年,女子部与省一中分离,改名为广西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30年改名为广西省立女子第三中学校。

1931年,省一中高初中正式分校,1934年高中部更名为广西省立南宁高级中学校,初中部更名为广西省立南宁初级中学校,邕宁县中并入省立南初。同年,广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改名为广西省立南宁女子中学校。

1939年11月,日本第一次侵占南宁前夕,南宁高中师生疏散至广西隆安县古潭乡马村,1940年疏散到广西镇结县(今天等县)结安乡,最后疏散到田阳县那坡上课。1940年10月南宁告高中迁回南宁,校址在广西省政府原址(今广西军区大院处)。1944年,南宁初中增设高中部,改名为广西省立南宁中学校,简称南宁中学。

1944年11月,日本第二次侵略南宁前夕,南宁高中,南宁中学,南宁女中三校疏散到广西隆安县,三校于1945年在镇结(今天等县)合并为广西省立第一联合中学。1945年省一联中迁回南宁,1946年上学期省一联中解体,重分为三校。高中部为广西省立南宁高级中学,校址高庙坡。初中部为省立南宁初级中学,开设高中班,后更名为邕宁中学,之后又改名邕宁县第一中学。初中女生组成省立南宁女子师范学校。

1950年2月,南宁高中,邕宁一中,南宁女师奉命合并为广西省南宁中学,校址在高庙坡。方管李耿分别担任正副校长。1953年上学期,广西省南宁中学奉命改名为广西省南宁高级中学,南高中停招初中生一年。1954年,南宁高中奉命迁校到琅边村,1955年2月7日南宁高中奉命更名为广西省南宁第三中学。

南宁三中继承了南高爱国爱校、敦品力学的优良传统,在1961年南宁市“六好”活动中成为各个学校竞相学习的楷模。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学校安排师生们种地改善生活。1960年三中迎来两个班100多人的印尼华侨学生,后来又迎来了9位华侨教师,为三中的办学历史写下了珍贵的一页。

1981年我校被区教育局确定为自治区首先办好的重点中学。

1984年以来,我校抓住机遇,在全区率先搞集资办学,走出了重点中学办学经费短缺的局面;率先运用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和模式,开创了新局面;在校园内开展生动活泼的德育工作,形成了学校的传统优势;率先进行课程与教材改革,率先设置了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率先在校内开展美育实践,大力发展学校体育运动,坚持劳动技术教育的创新。

1992年我校被《中国名校》一书列为中国名校的重点中学之一。

1996年我校率先创办公有民办、名校办民办的三美学校;进行办学体制改革试点,

推动了全区教育体制的改革。1993年开始,我校确定了创办全区一流的示范性学校的战略目标,为示

范性学校的申报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于本次一九六三年初中一年级语文和谁知道二中和三中的校史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投诉建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