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资讯

北京冬季团建活动如何预防滑冰溺水?

发布时间2025-04-01 09:20

随着冬季的到来,北京丰富的冰雪资源成为企业团建的热门选择。滑冰作为经典冰雪项目,在带来欢乐的同时也暗藏溺水风险。如何在保障活动趣味性的前提下规避安全隐患,已成为组织者必须重视的课题。本文将从场地选择、安全管理、应急响应等维度,系统探讨冬季团建活动中预防滑冰溺水的科学策略。

科学规划活动场地

正规冰场是安全基础

北京市水务系统明确开放的八一湖、门城湖、晓月湖等5处冰场(累计26.83万平方米)均经过冰层厚度检测与安全验收,冰层厚度需达15厘米以上,且持续低温符合国家标准。这些场地不仅配备救生圈、安全绳等设备,还设置隔离围栏与语音警示系统,例如晓月湖冰场通过分时段预约制控制人流密度,降低超载风险。相较之下,野冰场因冰层厚度不均、垂钓凿洞形成的“冰陷阱”等隐患,事故率高达正规场地的5倍。

环境评估与动态监测

活动前需核查冰场资质,重点确认三点:一是查看冰面是否平滑,避开凹凸或裂缝区域;二是了解当日气温,避免午间日照导致的冰层融化;三是检查冰场是否配备救生员与AED急救设备。以颐和园冰场为例,其将冰面划分为滑冰区、冰车区等不同功能区,通过物理隔离减少碰撞风险,此类科学分区模式值得团建组织者借鉴。

强化安全防护措施

装备与人员配置

参与者需强制穿戴护具,包括护膝、护腕及符合美国海岸警卫队认证的救生衣,其中充气救生衣仅限游泳技能达标者使用。现场应配置1:10的救生员比例,并设置双岗巡查制度,如世纪星冰场通过“教练组单独训练时间”与“散客限流”策略,实现活动区域的全覆盖监护。建议采用亮色服装增强可视性,佩戴GPS定位设备便于紧急追踪。

行为规范与流程管理

制定《滑冰安全手册》,明确禁止多人拉手滑行、逆向滑行等危险行为。北京体育广播建议采用“15分钟间歇制”,每滑行15分钟强制休息并补充水分,避免疲劳导致的动作变形。对于初学者,需安排至少1小时的陆地平衡训练,通过模拟旋转、跌倒姿势等降低冰上受伤概率。数据显示,系统性预培训可使滑冰事故率降低42%。

构建全链条教育体系

分层培训机制

针对不同角色设计培训内容:组织者需掌握《GB/T 42379-2023移动真冰场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了解冰场电气安全与围挡要求;参与者则需学习“冰面破裂自救四步法”——保持俯卧姿势、平行移动、利用树枝借力、避免剧烈挣扎。太舞滑雪小镇的案例表明,通过VR技术模拟冰窟脱险场景,可显著提升培训效果。

安全意识文化培育

将安全知识融入团建游戏,例如设计“冰面隐患识别竞赛”,通过小组协作查找模拟场景中的风险点。海淀区某企业采用“安全积分制”,正确完成防护装备穿戴、协助他人避险等行为可获得奖励,使安全合规率提升至98%。同时需建立“伙伴监督机制”,要求每2-3人组成互助小组,实现实时行为矫正。

完善应急响应机制

分级应急预案

根据风险等级制定三类预案:一级预案针对冰面开裂等即时危险,要求30秒内启动广播疏散;二级预案处理跌倒碰撞等常见伤害,医疗点需储备冻伤膏、夹板等物资;三级预案应对溺水事故,按“呼救-抛绳-报警-心肺复苏”流程施救。门头沟冰雪嘉年华通过每月演练,将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90秒内。

多部门联动体系

建立与冰场管理方、120急救中心、附近医院的三方通讯专线。北京市119指挥中心数据显示,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冰场,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提升67%。建议与专业救援机构合作,如蓝盔国际救援提供的“冰上急救包”包含体温维持毯、冰爪鞋套等特种装备,可有效延长黄金救援时间。

冰雪团建的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场地规范、防护升级、教育深化、应急强化四重保障。未来可进一步探索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例如植入式冰层厚度监测传感器、智能预警手环等创新手段。建议行业协会牵头建立“冰雪活动安全认证体系”,通过标准化建设推动行业整体安全水平提升,让冰雪之乐真正成为团队凝聚力的催化剂而非风险源。

猜你喜欢:北京户外团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