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在拓展活动安全措施的落实上,通过法规约束、行业规范、现场管理及监督机制等多维度保障,具体措施如下:
一、法规与标准遵循
1. 安全许可制度
根据《北京市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单场次参加人数超过1000人的活动需向公安机关申请安全许可,提交包括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安全工作方案、应急预案等材料。例如,活动方案需明确场地容量、安全检查设备配备、人员疏散路线等。
2025年实施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检查规范》(DB11/T 780-2024)进一步细化安全检查流程,要求使用标准化设备对入场人员进行安检,确保物品安全。
2. 责任主体明确
承办者需承担主要安全责任,包括制定安全风险预案、配备专业保安人员、实施现场安全检查等;主办者需监督承办方落实安全措施,不得提出危及安全的要求。
二、活动前的安全准备
1. 风险评估与预案制定
承办者需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安全风险评估,识别潜在风险点(如场地隐患、设备可靠性),并制定应急预案。例如,对野外露营活动需评估自然环境风险,准备防暑、防虫药品[[51][53]]。
安全方案需包含现场平面图、安保人员配置、票证管理、突发事件处置等内容,确保各环节有据可依。
2. 场地与设备安全
活动场所需符合建筑、消防、卫生标准,设置安全通道和应急照明设施。例如,拓展训练场需配备防滑设备、安全保护装置,并定期维护。
使用国际认证的拓展器械,遵循“双重保护原则”,如高空项目需设置主保护绳和备用保护绳。
三、现场安全管理措施
1. 人员管控与检查
实行“扫码检查”机制,执法人员需扫码记录检查过程,减少重复检查,企业有权拒绝未扫码的检查,确保执法透明[[1][16]]。
入场时进行安全检查,禁止携带危险物品,对高风险活动(如漂流、攀岩)参与者进行健康筛查,避免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人员参与[[51][53]]。
2. 动态风险监控
通过非现场监管(如视频监控)覆盖50%以上检查量,减少对企业的干扰;将信用良好的企业纳入“无事不扰”清单,降低检查频次。
设置安全观察员,实时监控活动进程,及时干预危险行为(如擅自离队、冒险攀爬)[[51][55]]。
四、人员培训与意识提升
1. 专业培训与资质要求
保安服务公司需持证上岗,定期接受安全技能培训;拓展教练需具备急救资质,熟悉应急预案操作[[26][55]]。
组织参与者进行安全宣导,明确活动规则,强调团队协作,避免单独行动。
2. 公众安全教育
通过宣传提升公众安全意识,例如推广“轻微违法免罚清单”,减少因“小过重罚”引发的对抗风险。
开展“北京榜样·服务管家”评选,推广优秀安全管理经验,营造“人人关注安全”的氛围。
五、监督与应急响应机制
1. 多部门协同监管
公安机关、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执法,重点检查高风险项目(如野外露营、水上活动),发现问题责令整改[[26][51]]。
街道(乡镇)推行“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基层可对市区部门的监管效果进行评价,提升响应效率。
2. 快速应急处理
现场配备医疗团队和急救设备,与附近医院建立绿色通道,确保伤者及时转运。
制定“一馆一策”安全预案,如大型赛事活动需提前演练疏散路线,确保突发情况下有序撤离。
北京市通过法规约束、标准化流程、动态监管和多方协作,构建了从活动筹备到执行的全链条安全体系。参与者需遵循团队纪律、关注自身健康,承办方需严格履行安全职责,则通过执法与宣导双管齐下,共同保障拓展活动的安全性与规范性。
猜你喜欢:北京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