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任务完成度与协作效率
1. 项目完成时间与质量
如在“求生墙”或“动力绳圈”等团队挑战中,团队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且无成员被遗漏(剩余人数会影响评分)。
“无敌风火轮”等项目中,报纸是否破损、行进是否流畅等细节也被纳入考核。
2. 资源利用与策略性
在“扎筏泅渡”“挑战哥德堡”等项目中,团队能否合理分配资源(如材料、人力),并通过创新方法解决问题。
二、沟通与协调能力
1. 指令传递准确性
例如“画画拷贝”环节,需评估团队成员能否通过有效沟通减少信息偏差,确保最终成果与原始目标一致。
“驿站传书”要求队员通过动作传递信息,准确性是核心评分点。
2. 角色分工与领导力
在“蒙眼渡江”“模拟实战演练”等活动中,指挥者的决策能力和队员的执行配合度是关键评价指标。
三、团队凝聚力与个体贡献
1. 成员参与度与责任感
如“荆棘之路”“八方拉力”等项目中,个体是否主动承担任务,并推动团队进度。
根据《素质拓展评分细则》,团队活动中的个人贡献(如创新建议、关键决策)可通过成员互评或教练观察记录。
2. 冲突解决与包容性
在“团队七巧板”“沙盘模拟”等复杂任务中,团队能否化解分歧、达成共识,是隐性评价标准。
四、安全规范与技能掌握
1. 技术操作规范性
如高空项目中的“绳结技术”(布林结、8字结)和“法式五步保护法”需严格遵循操作流程,错误扣分。
急救知识培训中的实践操作(如人工呼吸)也会被纳入考核。
2. 应急反应能力
在“大坝速降”“高山漂流”等高风险活动中,团队对突发状况的快速响应能力是重要评分点。
五、心理素质与成长性
1. 压力管理与突破性表现
例如“高空断桥”“垂直天梯”等挑战,评价个人是否突破心理障碍,并带动团队士气。
2. 反思与总结能力
课程结束后,通过“总结分享会”评估成员能否提炼经验,并应用于实际工作场景。
六、量化评分体系示例
根据北京大学拓展训练课程,评分可细化为:
技术部分(50%):绳结操作(10%)、安全确保(20%)、团队挑战(20%)。
学习态度(20%):出勤率(15%)、课堂参与度(5%)。
体质测试(10%):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分。
北京拓展训练的互动环节评价标准强调实践性、协作性、安全性与心理成长的结合,通过量化指标(如时间、操作规范)和质性评估(如沟通效果、领导力)综合衡量团队表现。企业或机构可根据具体课程目标调整权重,例如狼性训练营更侧重目标达成与执行力,而趣味运动会则关注参与度与创新性。更多案例可参考各拓展公司官网的方案详情。
猜你喜欢:团建策划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