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活动公司合作流程中安排活动现场医务时,需结合活动规模、参与人数、场地特点及潜在风险,参考以下流程及要点进行规划和实施:
一、前期备案与风险评估
1. 备案与审批
根据《长沙市重大活动卫生保障规范(试行)》的参考原则,需在活动举办前至少20日向属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提交活动信息,包括时间、地点、人数、医疗需求预估等。
若活动涉及高风险项目(如体育赛事、大型集会),需制定专项医疗应急预案,并明确合作医疗机构及绿色通道。
2. 医疗资源对接
与北京市具备急救资质的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合作协议,确保活动现场配备救护车、急救药品及设备(如AED、担架、氧气瓶等)。
参考《北京市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工作方案》,优先选择与医联体核心医院合作,保障紧急情况下快速转诊。
二、现场医疗点设置与人员配置
1. 医疗点规划
数量与位置:根据活动规模,每500-1000人设置1个医疗点,优先选择通风良好、标识明显的区域(如入口、舞台附近)。
设备清单:包括急救箱(含止血包扎用品、常用药物)、血压仪、血糖仪、体温计、轮椅等,并配备应急通讯设备(如对讲机)。
2. 医务人员资质与分工
至少配置1名执业医师、2名护士及若干急救员(需持有红十字会急救证),大型活动需增加急救团队。
明确分工:医师负责诊断与处置,护士协助治疗及记录,急救员负责现场初步救援和转运协调。
三、应急预案与流程管理
1. 突发情况处理
制定《医疗应急响应流程》,涵盖中暑、外伤、心脏骤停等常见紧急情况的处置步骤。
设置“急救绿色通道”,与就近医院(如三级医院急诊科)提前沟通,确保救护车15分钟内抵达。
2. 信息记录与上报
使用标准化登记表记录患者信息、处置措施及转诊情况,活动结束后汇总存档。
若发生(如食物中毒),需立即向卫健委报告并保留现场证据。
四、后勤保障与特殊人群服务
1. 后勤支持
确保医疗点电力、水源供应,配备遮阳棚、折叠桌椅等基础设施。
安排专人负责医疗设备日常维护,如定期检查药品有效期、仪器功能状态。
2. 特殊人群关怀
参考北京市“无健康码通道”要求,为老年人、残障人士提供优先服务。
设置心理咨询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的群体心理问题。
五、合规与宣传
1. 资质与保险
确保医务人员执业资质合法,活动公司需购买涵盖医疗责任的公共责任险。
避免开展超范围诊疗(如互联网医院仅限复诊,不得处理首诊患者)。
2. 宣传与告知
在活动入口、宣传物料中明确标注医疗点位置及急救电话。
通过线上平台(如公众号)提前发布健康提示(如防暑、防过敏建议)。
六、总结与优化
活动结束后,结合现场医疗记录和参与者反馈,评估医疗资源配置合理性,优化未来活动的医务方案。例如,若发现急救响应时间较长,可增加救护车待命点或与更多医院建立合作。
通过以上流程,可有效保障活动现场医疗安全,提升参与者体验,同时符合北京市卫生健康管理规范。
猜你喜欢:北京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