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01 09:20
北京市活动风险处理流程以“预防为主、分级管控”为核心,结合安全许可、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等环节,形成全链条管理体系。以下是基于最新政策文件的流程梳理:
1. 风险分类识别
根据《北京市公共场所人群聚集活动安全风险防范与应对总体方案》,活动分为三类:
承办者需结合场所特性(如地铁站、景区)和时间因素(节假日、高峰时段)进行风险预判。
2. 安全风险评估
1. 提交申请材料
大型活动承办者需提前20个工作日向公安机关提交:
例如:跨区活动或万人以上体育赛事需向市公安机关申请。
2. 审查与现场核查
公安机关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材料审核和场所勘验,重点检查消防设施、疏散通道、应急设备等,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责令整改。
1. 安全措施落实
2. 动态风险管控
场所管理者需保障应急照明、广播系统正常运转,维护停车秩序,防止设施挤占。对临时搭建物(如舞台)进行专业检验。
1. 突发事件分级响应
根据《北京市公共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事件分为四级:
2. 应急处置措施
1. 事件总结与整改
承办者需配合调查,提交事件报告,整改安全隐患。违规者将纳入不良记录,限制后续活动申请。
2. 优化风险防控机制
各区文化和旅游部门需总结年度公益演出等活动经验,优化应急预案和资源配置。
流程特点
如需具体场景(如地铁通勤、演唱会)的细化流程,可进一步提供活动类型以获取针对性解答。
猜你喜欢:主题团建
更多厂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