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资讯

北京活动风险如何进行风险评估与管理?

发布时间2025-04-01 09:20

北京市大型活动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是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的过程,主要依据《北京市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及相关规范,结合活动类型、规模和社会影响进行分级管理。以下是核心要点:

一、风险评估的法律依据与适用范围

1. 法规依据

  • 主要法规包括《北京市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参考标准涵盖《风险管理术语》(GB/T 23694)、《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GB/T 24353)等国家标准,以及国际标准ISO 31000。
  • 适用范围包括临时占用场地、面向公众举办的文艺演出、体育赛事、展览展销等活动,但不包括国家重大活动或敏感时期的庆典。
  • 2. 基本概念

  • 风险:特定条件下事件发生的概率与危害后果的组合。
  • 风险控制点:包括风险源、薄弱环节等具体管理对象。
  • 风险评估:通过量化测评活动可能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程度,识别风险并提出控制措施。
  • 二、风险评估的流程与等级划分

    1. 风险评估流程

  • 申请与材料提交:承办方需提前15个工作日向公安机关或保卫部门提交申请,包括安全方案、应急预案、场地布局图、风险评估报告等。
  • 现场核查与评估:评估小组通过实地勘查,分析人员、场地、管理等因素,确定风险等级。
  • 反馈与整改:评估结果需明确风险等级和控制建议,承办方需落实整改并备案。
  • 2. 风险等级划分

    分为五级(极高、高、中、一般、低)或四级(极高、高、中、较低),依据以下因素判定:

  • 极高:涉恐涉爆、敌对势力破坏信息。
  • :群体性围堵、滋事风险。
  • :社会关注度高、规模大但无敏感信息。
  • 一般/低:规模较小、无敏感性的专业展览或会议。
  • 三、风险管理的关键要素

    1. 核心风险因素

  • 人员因素(30分):参与者群体特征(年龄、国籍等)、主办方经验、安保能力。
  • 场地因素(10分):容量、疏散通道、周边环境(如加油站、危险品仓库)等。
  • 其他因素:交通、设备安全、公共卫生风险等。
  • 2. 管理原则

  • 系统性:统筹活动全流程风险点。
  • 专业性:依托科技手段和专家团队。
  • 综合性:考虑次生灾害及社会环境影响。
  • 特殊性:针对活动特点定制方案。
  • 四、风险控制措施

    1. 预防性措施

  • 制定应急预案,明确疏散路线和应急资源。
  • 加强安保力量配置,设置防爆安检设备。
  • 2. 动态调整

  • 活动变更时需重新评估,公安机关可建议中止活动。
  • 对交通、公共卫生等实时监控,如清明祭扫期、大型演出期间的交通疏导。
  • 3. 责任落实

  • 承办方负主体责任,需签订安全协议并承担风险;监管从“大包大揽”转向监督指导。
  • 五、特殊场景管理

    1. 公共卫生风险

  • 需进行日常和专题评估,重点关注传染病、食品安全等,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执行。
  • 2. 大型活动交通

  • 采取临时交通管制,加强停车场管理,鼓励公共交通出行。
  • 北京市通过法规约束、分级评估、多方协作构建了全面的活动风险管理体系,强调“预防为主、动态管控、责任共担”。承办方需提前规划、落实整改,公安机关和疾控部门则提供专业支持与监督,确保活动安全与社会稳定。

    猜你喜欢:拓展训练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