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跨区域“飞地孵化”模式
协作机制:该中心以“北京研发、德州转化”为核心,打造“精准对接—评审入驻—飞地孵化—德州落地”闭环体系,通过主导、专业运营,整合首都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与德州产业需求。例如,吸引清华、北大、中科院背景项目占比超60%,推动12个产业化项目落地德州。
成果展示:通过“京德沙龙”等活动,组织高层次人才交流与项目路演,促成77名专家通过“假日专家”等方式合作,并建立成果接续转化基地(如绿色化工、生命健康等领域)。
2. 昌平区创新工作室联盟:产学研用全链条协作
协作机制:昌平区成立“洁净技术创新工作室联盟”和“新媒体创新工作室联盟”,整合区域内100余家创新工作室资源,推动跨企业、跨行业的横向合作与纵向技术对接。例如,通过线上线下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加速技术转化。
成果展示:在2024年成果交流活动中,60家工作室展示了医药健康、先进能源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如燃料电池系统、心率检测设备等,并推动13项区级、2项市级创新成果认定。
3. 北京经开区离岸创新中心:全球化研发网络构建
协作机制:采用“境内离岸基地+境外创新中心”模式,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开展国际技术攻关。例如,全图通与比利时企业共建实验室,华海基业与德国企业联合攻克大流量柱塞泵技术。
成果展示:11家离岸中心在智能交通、医疗器械等领域取得突破,如心诺普美国中心研发的心血管冷冻消融系统打破美国垄断,赛莱克斯瑞典中心推动MEMS晶圆产业化。
4. 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应用案例:垂直领域协同研发
协作机制:北京市科委联合企业、高校、医院等,发布首批10个行业大模型应用案例,如中科院自动化所与中铁建设合作开发建筑领域多模态大模型,提升工程智能化水平;云知声与北京友谊医院开发门诊病历生成系统,效率提升400%。
成果展示:通过技术需求方与供给方联合研发,覆盖智慧医疗、金融、自动驾驶等领域,例如百川智能与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合作推出AI儿科医生,诊断准确率达82%。
5. 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展示平台
协作机制:通过年度论坛集中发布跨领域创新成果,如2025年首次展示的“北京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成果”和“北京重大开源成果”,涵盖AI+工业制造、医疗、金融等场景,如小米与国家级实验室合作开发的“泰坦合金”材料。
成果展示:开源生态方面,理想汽车开源整车操作系统,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开源“天工”机器人平台,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
6. openBIM技术协同平台: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
协作机制:依托“智联杯”openBIM应用优秀案例评选,北京建院、中交建筑等企业联合推动建筑全生命周期协作。例如,北京建院的汕头白天鹅酒店项目实现设计到施工阶段的数据互通。
成果展示:通过技术标准共享与案例白皮书发布,促进跨企业技术融合,降低行业信息壁垒,提升建筑项目效率。
总结与趋势
北京的创新案例普遍呈现以下特点:跨区域资源整合(如飞地模式)、多主体协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技术垂直应用(如AI大模型)、开源生态构建。这些平台不仅加速成果转化,还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协作范式。如需更详细案例信息,可进一步查阅相关网页来源。
猜你喜欢:坝上草原团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