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活动前的安全准备
1. 安全教育与规则普及
明确禁止行为:强调“六不准”原则(如不私自下水、不擅自结伴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水域等),并通过培训让参与者了解水域风险及自救知识[[10][59]]。
技能培训:若涉及游泳或水上项目,提前组织基础游泳技能训练,并教授溺水自救姿势(如仰卧位保持呼吸、避免挣扎)[[10][66]]。
2. 场地评估与选择
正规水域优先:选择配备救生员、明确划分游泳区与非游泳区的水域,避免自然湖泊、河流等无监管区域[[11][16][32]]。
环境检查:确认水深、水流速度、水质安全,避开有暗流、水草或污染的水域[[59][25]]。
3. 应急预案制定
设立救援小组:安排持有救生员资格的人员全程监护,配备救生圈、绳索、急救包等设备[[10][32][50]]。
模拟演练:活动前开展溺水应急演练,包括呼救、施救流程及心肺复苏操作[[48][66]]。
二、活动中的安全管理
1. 装备强制要求
救生设备穿戴:所有涉水活动必须强制穿戴合身救生衣,检查救生衣的浮力和固定性[[43][64]]。
辅助工具配备:皮划艇、桨板等水上项目需配备备用桨、哨子及防水通讯设备[[25][76]]。
2. 人员分组与监控
分组管理:将参与者按技能水平分组,确保每组有救生员或经验丰富者带队[[34][76]]。
动态巡查:救生员需持续观察水面情况,重点防范酒后游泳、过度疲劳等高风险行为[[11][32]]。
3. 天气与活动时间控制
避开恶劣天气:四级以上大风、暴雨等天气立即暂停活动,撤离水域[[32][34]]。
时段规划:避免正午高温时段(10:00-16:00)进行高强度水上活动,降低中暑和体力透支风险[[1][59]]。
三、突发情况应对措施
1. 溺水自救与互救
自救技巧:保持冷静,仰面漂浮节省体力,避免过度挣扎[[10][11][66]]。
科学施救:严禁盲目下水救援,优先使用救生杆、漂浮物等工具,同时呼叫专业人员[[10][11][50]]。
2. 紧急联络与医疗响应
快速报警:立即拨打119、120,清晰报告事发地点和人员状态[[10][11]]。
现场急救:对溺水者进行心肺复苏(CPR),注意清除口鼻异物并保暖[[50][66]]。
四、其他注意事项
饮食与体力管理:避免空腹或饱餐后立即下水,定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1][59]]。
儿童与新手特别监护:对不熟悉水性者设置浅水区活动,并一对一盯防[[16][66]]。
法律与保险保障:确认活动场所符合《水上运动安全管理规范》等法规,购买团体意外险[[25][34]]。
通过以上措施,可显著降低溺水风险。若涉及复杂水域或高风险项目,建议与专业机构合作(如国家青岛海上防险救生培训基地),进一步提升安全保障水平。
猜你喜欢:新员工素质拓展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