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雁栖湖团建活动的讨论环节中,有效引导团队思考需要结合互动性、目标导向和环境优势,通过结构化设计激发成员的参与度和创造力。以下是具体策略与方法:
一、讨论前的准备与目标设定
1. 明确讨论主题与目标
围绕团队核心问题设计议题,如“如何提升跨部门协作效率”或“项目推进中的难点与解决方案”,并提前告知成员,预留思考时间。
结合雁栖湖特色活动(如骑行、皮划艇挑战)后的体验,设置延伸性议题,例如“从团队接力赛反思日常沟通模式”。
2. 营造沉浸式讨论环境
选择与自然景观结合的场地(如湖边露台、西山步道观景台),利用雁栖湖的宁静氛围降低成员心理压力。
采用圆形或U型座位布局,减少层级感,增强平等交流。
二、讨论中的引导技巧
1. 运用开放式提问与递进式引导
通过开放性问题激发思考,例如:“今天的骑行任务中,哪些环节体现了团队的默契?哪些需要改进?”。
递进式提问深化讨论,如:“项目卡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从流程优化层面解决?”。
2. 结合活动设计互动形式
头脑风暴法:围绕“如何将雁栖湖的团队协作经验迁移到工作中”展开自由讨论,记录所有观点后分类筛选。
角色扮演:模拟项目推进场景,成员分别扮演不同部门角色,体验冲突与协作。
案例分析法:分享字节跳动等企业的雁栖湖团建案例(如骑行后的复盘会),分析其成功经验。
3. 利用工具提升讨论效率
通过便签纸、白板可视化观点,或使用在线协作工具(如Trello)实时记录讨论成果。
设置“30秒观点陈述”规则,确保每位成员简短表达核心想法。
三、促进全员参与与深度思考
1. 分组讨论与交叉分享
将大团队拆分为4-5人小组,每组讨论后派代表分享,其他组补充或质疑,形成多维度视角。
例如:在“雁栖湖骑行中的团队决策优化”议题中,各组可提炼策略并投票选出最佳方案。
2. 平衡发言与倾听
采用“发言令牌”机制(如传递象征物),控制发言时间,避免个别成员主导。
鼓励内向成员优先发言,如:“小李在骑行中负责路线规划,能否分享你的经验?”。
3. 引入竞争与激励机制
设置“最佳创意奖”“最具落地性方案奖”,通过团队投票评选,激发积极性。
四、结合雁栖湖特色活动的讨论场景
1. 自然体验后的反思式讨论
在环湖骑行或徒步后,组织成员围坐湖边,围绕“团队节奏与目标达成”进行复盘,结合沿途风景启发联想。
例如:“上午骑行时,领队如何平衡速度与队员体力?类似场景如何应用于项目管理?”。
2. 文化主题讨论
结合APEC会址参观,探讨“国际会议中的团队协作模式”,或通过传统手工艺体验(如扎染)引申至“创新与标准化流程的平衡”。
五、讨论后的总结与行动转化
1. 即时总结与任务分配
讨论结束时,主持人用“3点总结法”提炼核心结论(如:共识、分歧、待跟进事项)。
将可行方案转化为具体任务,明确责任人与时间节点(如:“优化沟通流程”由A组两周内提交方案)。
2. 持续反馈与改进
通过线上问卷收集成员对讨论环节的评价,重点优化参与感不足或效率低下的部分。
将讨论成果纳入后续团建活动(如第二天的定向越野任务融入前日优化方案)。
六、案例参考:字节跳动雁栖湖两日游的讨论设计
Day1晚间的露营分享会:结合白天的骑行与皮划艇活动,讨论“团队协作中的领导力与执行力”,通过篝火旁的自由发言增强情感联结。
Day2的愿景制定环节:在神堂峪徒步后,以小组为单位绘制“团队未来半年目标地图”,并公开路演。
通过以上方法,雁栖湖的团建讨论环节不仅能激发成员的主动思考,还能将自然体验与工作场景深度结合,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关键是通过结构化设计平衡趣味性与实用性,让讨论成果真正赋能团队效能提升。
猜你喜欢:北京拓展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