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02 21:38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美院)在历史建筑保护领域,尤其在建筑空间的保护方面,形成了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多元策略,具体措施如下:
清华美院积极推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通过三维扫描、虚拟现实(VR)等技术对建筑空间进行高精度记录。例如,在敦煌壁画修复中,团队利用数字技术分析颜料褪色原因,还原历史原貌,并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建筑空间的结构与装饰保护。针对应县木塔等复杂木构建筑,清华团队通过CT扫描和X光技术建立数据模型,实时监测构件变形趋势,为修复提供科学依据。这种技术手段不仅保存了空间形态,还捕捉了材料老化、结构应力等动态信息,实现预防性保护。
以应县木塔为例,清华建筑学院刘畅教授团队提出“系统性救治”理念,将建筑空间问题类比为人体多学科诊疗:结构损伤(骨科)、壁画修复(皮肤科)、佛像保护(内科)需协同处理。团队主张通过“移动式病房”(独立支撑结构)进行非破坏性修复,既避免直接干预本体,又能为修复工作提供操作平台,确保空间稳定性。针对木塔的落架大修方案,强调构件建档与原位复原,最大限度减少文物信息丢失。
在实践层面,清华美院倡导“文绿融合”理念,注重历史空间与现代功能的平衡。例如,景德镇陶溪川工业遗址改造中,团队保留厂房外观,植入创意产业和公共空间,利用原有砖材打造新界面,既延续工业遗产的空间记忆,又赋予其当代使用价值。类似案例还包括清华校内新斋的改造:作为文物建筑,其外墙与屋面按原貌修复,内部则引入智能门锁、空气源热泵等设施,实现绿色节能与居住舒适性。
清华美院注重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例如,在古建筑修缮中,团队研究木构件的劣化规律与修复材料,结合现代结构力学优化传统榫卯工艺。通过校企合作(如与中建八局合作竞赛项目),探索传统建筑形制与现代施工规范的结合,提升空间修复的可行性与耐久性。
清华美院依托清华大学的综合学科优势,整合建筑、艺术、材料、环境等专业资源。例如,联合建筑学院开展“城市更新与遗产保护”研究,将遗产空间保护纳入城市整体规划,提出“少拆多用”的低碳策略,减少建材消耗对历史环境的破坏。通过开设环境艺术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在空间修复、景观协调等方面的实践能力,推动保护理念的代际传承。
综上,清华美院的历史建筑空间保护以数字化留存为基础,结合结构诊疗、功能活化、技艺创新及跨学科协作,形成了一套兼顾历史原真性与现代可持续性的保护体系。
猜你喜欢:央美校考
更多厂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