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02 21:38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简称“清华美院”)在历史建筑保护中,注重艺术价值的保护与传承,通过科学修复、文化活化、创新设计及制度保障等多维度措施,形成了独特的保护体系。以下是其核心举措:
1. 多维价值评估体系
清华美院团队强调对历史建筑“文化、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综合评估。例如,在景德镇陶溪川工业片区改造中,团队采用“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的方法,梳理建筑的历史功能与艺术特征,确保修缮方案既保留工业时代的空间肌理,又凸显陶瓷文化的装饰艺术特色。
2. 活态保护与功能延续
通过“DIBO(设计-投资-建造-运营)全流程技术框架”,将保护与当代需求结合。如景德镇老瓷厂改造中,保留原有厂房结构的同时融入艺术工作室、展览空间,既延续了建筑的历史功能,又赋予其新的文化活力。
1. 材料与工艺的精准复原
在修复中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例如,程向军教授在《长城颂》漆壁画创作中创新使用蜂窝铝板替代传统木胎,解决了大尺度漆面变形问题,这一技术也被借鉴于建筑修复中,确保材料稳定性和艺术表现力。
2. 结构加固与风貌协调
对清华大学胜因院历史建筑群,团队注重“清水红砖墙、灰瓦两坡顶”的原始风貌修复,保留俄式壁炉等装饰细节,并通过局部加固技术修复破损墙体,避免破坏建筑整体美学特征。
1. 公共艺术与空间叙事
清华美院将艺术创作融入建筑保护。如林乐成教授为延安宝塔山游客中心设计的大型纤维艺术《宝塔山·黄土魂》,通过材质与色彩的呼应,强化建筑的文化象征意义;董书兵教授的《大地之子》雕塑则成为戈壁建筑景观的艺术延伸,提升区域文化吸引力。
2. 非遗技艺的现代转化
马怡西教授团队在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设计中,创新应用景泰蓝工艺于建筑立柱装饰,将传统非遗技艺转化为现代建筑语言,既保护工艺传承,又丰富建筑艺术层次。
1. 专项保护机制
清华大学设立早期建筑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并制定《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保护管理办法》,明确“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通过定期检测(如屋顶防水、避雷设施)和分级责任制保障建筑安全。
2. 活态利用与社区参与
在北大红楼保护项目中,洪麦恩教授团队采用“展陈与建筑共生”策略,保留原建筑门窗等历史痕迹,通过沉浸式展览设计增强公众互动,使保护与教育功能并存。
清华美院依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及中国营造学社资源,开展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研究。例如,张杰教授提出“文绿融合”理念,强调文化遗产与绿色技术的结合,推动保护实践中的低碳评估与材料循环利用。
清华美院的历史建筑保护措施以“艺术与科学结合”为核心,既注重物质层面的精准修复,又通过艺术创作、功能活化、制度创新实现文化价值的传承。其经验为高校遗产保护提供了“技术修复+文化赋能+动态管理”的范本,推动了建筑艺术价值的可持续保护。
猜你喜欢:美术集训
更多厂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