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通过构建多层次的创新实验室体系,结合跨学科资源与前沿技术,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学科交叉的实验室平台支撑
清华美院拥有覆盖艺术、科技与人文的立体化实验室集群,包括29个专业实验室,如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陶瓷艺术工作室、纤维艺术实验室等,形成了从传统工艺到智能技术的全链条实践平台。例如:
数字媒体实验室配备3D打印、动态捕捉与VR设备,支持学生完成从概念到沉浸式装置的创作,如曾参展威尼斯双年展的交互作品《虚实共生》。
陶瓷艺术工作室结合传统釉料工艺与材料科学,研发环保再生陶瓷材料,作品登上米兰设计周,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2. 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验室推行“项目制学习(PBL)”与“校企协同”模式,将真实产业需求融入教学:
智能产品设计实验室与联想、小米等企业合作,学生主导从用户调研到原型测试的全流程。例如开发的“无障碍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已量产,体现社会关怀与技术应用结合。
清华清尚智慧场景创新设计研究院整合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系资源,探索智能体验设计成果转化,为产业提供创新方案。
3. 未来思维与前瞻性能力培养
通过未来素养实验室(FLL)等平台,训练学生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以“人工智能与2035年教育”为主题的工作坊,通过四阶段(可能性探索、身份重构、新问题提出、行动规划)引导学生打破线性思维,培养预见未来的能力。
信息艺术设计系发起的“设计未来系列讲座”,邀请国际专家探讨人机交互、思辨设计等前沿议题,拓展学生的跨学科视野。
4. 国际化的产学研联动
全球设计未来网络(GDFN)联合麻省理工、米兰理工等院校,推动学生参与国际联合创作,如“可穿戴科技”项目将苏绣与柔性电子结合,开发情绪监测服饰。
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汇聚计算机、生命科学等跨学科团队,研发如《脑电波绘画生成系统》,应用于自闭症治疗,体现科技与人文的深度交叉。
5. 开放共享的资源体系
实验室设施面向全校开放,支持本研贯通培养。例如3D打印与喷绘公共服务实验室提供技术支撑,设备资产总额达4946万元,覆盖从材料实验到智能交互的多元需求。
通过“艺术与科技”非全日制硕士项目,引入智能计算、数字经济等课程,培养整合创新能力,学生需提交基于AI技术的设计升级方案。
清华美院通过实验室的硬件设施、跨学科项目、未来思维训练及国际化合作,构建了“技术实践-问题解决-前瞻创新”的完整培养链。其核心在于打破学科壁垒,将艺术创作与科技应用、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培养具备全球视野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清美集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