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美院)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方面,通过多元化的团队项目实践,构建了多层次、跨领域的协作体系,将艺术创作与团队协作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模式。以下是其核心举措及案例:
1. 课程设计中的团队协作机制
清华美院在课程设置中融入大量团队合作元素,例如:
跨学科课程:如设计专业与建筑专业合作完成城市景观设计项目,通过不同学科背景的碰撞激发创新思维,同时锻炼学生在多元团队中的沟通与角色定位能力。
实践导向项目:部分课程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从策划到落地的完整项目,如“交互技术(1)”课程中的博物馆互动设计,学生需分工协作完成技术开发与艺术表达。
2. 大型公共项目实践
通过参与国家级、国际级大型项目,学生体验真实场景下的团队协作:
亚冬会主火炬塔设计:马赛教授团队主导的“雪韵丁香”项目,涉及工业设计、材料工程等多学科协作。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如结构设计、参数化建模、灯光系统),并通过多次现场调研与工程对接,强化了团队执行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国家版本馆文化长廊:杜大恺教授团队联合企业及多领域专家,采用高温瓷板与石材浮雕结合的新工艺,学生参与从监制到安装的全流程,学习跨行业协作与项目管理。
3. 国际化团队合作
通过国际交流项目推动跨国协作:
国际暑期项目:如2024年“设计未来·共同愿景”项目,来自10国院校的学生组成小组,围绕“新太空”“新文旅”等主题,融合不同文化视角完成产品原型设计,培养全球化团队意识。
创客马拉松:与全球创客合作,学生通过54小时高强度协作完成技术驱动的设计挑战,如“空气盒子”环境监测设备开发,提升跨学科快速协作能力。
4. 校地合作与非遗传承
依托地方实践项目强化社会责任与团队凝聚力:
歙县非遗传承项目:学生团队连续三个假期深入三阳镇,与地方合作设计“叠罗汉”非遗文旅方案,通过实地调研与多方协调,深化团队在文化保护与创新中的协作。
生态观鸟屋设计:马赛与张雷团队在辽宁辽河口项目中,结合生态保护需求,学生参与从草图到文创衍生品的设计全流程,学习如何在环保目标下平衡艺术与功能。
5. 创新创业竞赛与产学研结合
通过竞赛机制激发团队创新动力:
“设计+”创新创业大赛:学生团队需整合技术、商业与艺术资源,如“FitFlora”系统设计解决社区健身与食品安全问题,推动产学研协作能力。
创客空间协会:跨院系学生自主组织项目开发,如“扎扎熊”情感交互设备,工科与设计专业学生互补技能,形成“技术+美学”的协作模式。
6. 教师引导与团队文化塑造
导师角色:如汪建松教授在北体育馆项目中强调“奋斗到底”的团队精神,通过30余次方案调整,培养学生抗压能力与集体责任感。
社团与工作室:如“综合创意设计工作室”通过读书会、项目制学习构建“家文化”,学生在轻松氛围中自然形成互助协作习惯。
清华美院通过“课程嵌入—项目实战—国际拓展—社会服务—竞赛驱动”五位一体的模式,将团队精神培养融入艺术教育的全链条。学生在真实项目中体验角色分工、跨领域协作与目标管理,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更塑造了兼具创造力与执行力的团队文化,为艺术与设计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典范。
猜你喜欢:清美校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