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02 23:53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学生社团活动始终以艺术实践与文化传承为核心,将手工制作作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纽带。这些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创作平台,更在技艺传承、学科交叉与社会责任中探索出独特的育人路径。从非遗技艺到当代设计,从材料实验到公益实践,手工制作既是美院学子触摸文化根脉的窗口,也是他们表达艺术思考的载体。
在非遗传承领域,清华美院社团通过系统化课程与沉浸式体验重构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价值。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保护协会为例,其2019年举办的香道沙龙活动中,学生跟随古法合香传承人杜昱霖学习“山林清和”倒流香的配伍原理与制作技艺,通过研磨龙脑、蒸制侧柏等工序,理解《陈氏香谱》中记载的“香药同源”理念。这种将古籍文献与实操结合的研习方式,使学生在掌握古法炮制技术的深入体会“香有道、心为径”的东方美学精神。
2023年寒假美育活动中,“手艺中国年”系列将剪纸、风筝制作等非遗项目引入校园。学生们在西城区非遗传承人指导下,运用阴阳刻技法创作兔年生肖剪纸,并创新性地将激光雕刻技术与宣纸材料结合,使传统纹样呈现出数字化肌理。此类实践突破了单纯技艺模仿的局限,在工具革新中探索非遗的现代表达路径,印证了马赛院长提出的“非遗活态传承需要创造性转化”的学术观点。
材料语言的探索成为手工制作活动的重要维度。在2024年暑期实践中,学生赴贵州绥阳开展蜡染创作,不仅学习蓝靛发酵、蜂蜡防染等苗族传统工艺,更尝试将空心面制作中的抻拉技法转化为纤维艺术表现语言。这种跨媒介的材料实验,使蜡染作品呈现出独特的线性韵律,拓展了民间工艺的当代语义。漆艺工作坊则推动大漆与金属、玻璃等工业材料的融合,如韩瑜同学创作的脱胎漆器《涟漪》,在钛金属表面运用莳绘技法呈现水纹效果,获得全国高校工艺美术大赛金奖。
社团活动还注重生态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工业设计系学生设计的“Pinwoo积木鸟巢”采用可降解竹板模块,通过榫卯结构实现鸟类筑巢的“人鸟共建”模式。该作品不仅获得国际设计奖项,更在北京市中小学推广为生态教育教具,体现了设计与社会责任的深度融合。这类实践印证了原博副教授强调的“工艺创新应回归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的教学理念。
手工制作活动正突破校园边界,构建起美育服务社会的立体网络。在2023年毕业季“创意文化节”中,学生将陶艺、玻璃贴花等工作室成果转化为文创产品,所得收益用于支持乡村美育项目。这种“创作-转化-反哺”的闭环模式,使艺术创作产生了实际社会效益。更具创新性的是2024年“艺术市集”活动,通过扎染工作坊、玩偶彩绘等互动体验,吸引市民参与艺术品物物交换,构建起城市公共美育空间。
在公益维度,社团持续探索手工艺的疗愈功能。2024年志愿文化周期间,学生带领自闭症儿童制作祈愿香囊,通过揉捻艾草、穿引丝线的触觉体验,辅助特殊群体进行感官训练。此类实践与心理学研究表明的手工活动对情绪调节的积极作用形成理论呼应,开辟了艺术治疗的新领域。
这些多元化的手工制作活动,构筑起技艺传承、学科创新与社会服务的三维坐标。未来,随着数字孪生、智能材料等技术的发展,手工制作或将呈现虚实融合的新形态。建议进一步构建跨学科研创平台,将生物材料、可编程物质等前沿科技引入传统工艺,同时深化校地合作机制,使手工创作真正成为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建设的有力支点。正如覃川书记在美育论坛所指出的:“当指尖的温度遇见思想的深度,手工制作便升华为文明传承的基因密码。”
猜你喜欢:清美校考
更多厂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