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资讯

清华美院有哪些校友在动画创作领域有较高成就?

发布时间2025-04-03 00:45

在中国动画百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始终扮演着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的双重角色。从《大闹天宫》到《哪吒闹海》,从戛纳电影节到渥太华国际动画节,一代代清华美院校友以画笔为媒介,将民族美学基因注入动画创作,既塑造了文化符号的经典形象,也开辟了动画艺术的新疆界。他们的作品不仅是技术与美学的突破,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视觉化表达。

一、经典动画的奠基者

清华美院动画教育的文脉可追溯至张光宇、张仃等先驱。作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张光宇在1960年设计的《大闹天宫》孙悟空造型,融合京剧脸谱与民间木版年画元素,创造出“金箍棒上挑日月,火眼金睛辨妖魔”的经典形象。他在《西游漫记》手稿中提出的“三性统一”理论——人性情感、猴性机灵与神性法力的结合,至今仍是动画角色设计的圭臬。这部动画在62个国家放映时,法国《世界报》评价其“以迪斯尼无法企及的中国线条美学,打开了世界动画学派的新维度”。

张仃先生则通过《哪吒闹海》完成了动画与壁画的跨媒介对话。1979年,他设计的哪吒形象以红肚兜配混天绫,在首都机场壁画中定格成7米高的视觉史诗,又在动画电影里化作跃动银幕的灵动身影。这种“一动一静”的双生创作,源于他对敦煌壁画飞天线条的提炼,以及永乐宫壁画青色调的现代化转译。其弟子吴冠英教授延续这种创作理念,在《福牛乐乐》设计中融入二十四节气元素,使残奥会吉祥物既具农耕文化底蕴,又充满当代动画的叙事张力。

二、新生代创作的中坚力量

在数字动画时代,清华美院信息艺术设计系的毕业生正以多元化的创作重塑动画边界。2021届硕士毕业生周方圆的毕设作品《万华镜》,通过历时半年的少数民族文化田野调查,将56个民族的服饰纹样转化为3.2万帧数字动画。该作品不仅获得第18届中国动漫金龙奖最佳学院动画铜奖,更在B站创下千万级播放量,其创作过程中“每天往返美院图书馆查阅纸质文献”的坚持,彰显了清华美院“深挖文化矿脉”的教学传统。

另一组代表性创作来自韩钰琪与王淦合作的《雨天》。这部入围渥太华国际动画节的作品,以绘本式二维美学重构雨景的物理质感,通过“雨滴折射世界”的隐喻手法,探讨孤独与陪伴的主题。创作者将清华美院“艺术与科技交叉融合”的培养理念具象化——韩钰琪在清华完成本硕连读期间,同时修习编程与交互设计课程;王淦则赴日本多摩美术大学深化动画叙事研究,形成跨文化的创作视野。

三、国际舞台的破壁者

清华美院校友的动画作品正在改写全球动画艺术版图。2019年毕设作品《鼠宴》入围昂西国际动画节,创作者相冰雪通过定格动画技术,将山西民间“老鼠娶亲”的年俗故事转化为充满超现实色彩的视觉寓言。该作品采用微缩模型拍摄技术,1:12比例的剪纸婚宴场景耗时278小时搭建,其创作过程被法国《电影手册》评价为“东方魔幻现实主义的动画注解”。

在国际合作领域,2003届校友陈汗青参与执导的《哪吒2》,在重构经典IP时引入清华美院传承的“民间美术解码法”。影片中魔童哪吒的火焰纹理源自唐三彩釉变技术数字化模拟,四海龙王的鳞甲设计则参考了战国错金银工艺。这种“以古器入新画”的创作方法论,使该片登顶2025年全球动画票房榜时,被《好莱坞报道》称为“数字时代的水墨革命”。

四、教育体系的传承创新

清华美院动画教育的独特性,体现在其“金字塔式”人才培养体系中。吴冠英教授四十载教学生涯里,始终强调“速写本即动画师的第二大脑”,他指导的《鸦·真相》《雪之国》等毕设作品,均要求学生每日完成10幅生活速写,这种训练方式使学生的角色设计兼具解剖学准确性与戏剧化表现力。信息艺术设计系近年推出的“文化遗产数字化”方向,更要求学生在云南甲马版画、唐卡矿物颜料研磨等实践中,完成从非遗技艺到动画语言的转化。

该系2016年启动的“数字娱乐设计”双学位项目,已培养出57名跨学科创作者。2022届毕业生李伊宁的《钢筋铁骨》,便是机械工程与动画叙事结合的产物——影片中蒸汽朋克风格的飞行器,其动力学参数直接来自清华航天航空学院的流体力学模型。这种“学科交叉孵化创作”的模式,正形成区别于传统美院的清华路径。

纵观清华美院动画教育史,从张光宇笔下的孙悟空到周方圆镜头里的万华镜,从胶片时代的《哪吒闹海》到算法驱动的《哪吒2》,其核心始终是“将文化基因转化为视觉语法”的探索。未来,随着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渗透,如何在新媒介中延续“民间美术是根”的创作哲学,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构建中国动画的美学体系,将成为新一代清华动画人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或许正如吴冠英教授在最后一堂课上所言:“动画师的终极使命,是让每个像素都流淌着文化的血脉。”

猜你喜欢:集训画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