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培养艺术人才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社会责任感的塑造,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和实践项目,将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等主题融入教学体系。以下是其具有代表性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课程及实践方向:
1. 公共艺术实践课程
此类课程强调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引导学生通过在地创作服务乡村发展。例如,贵州绥阳公共艺术实践课程以黄鱼坝村为基地,围绕“诗幕山水”大地艺术节展开,学生需结合当地自然与民族文化设计公共艺术作品(如竹编标识、稻田诗画装置等),推动乡村文化品牌建设。课程不仅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还要求他们与村民协作,参与美育支教,增强对乡土文化的理解与责任感。
2. 课程思政融入的专业课程
学院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观塑造融入设计教学。例如:
《展示设计思维》课程(工业设计系):教师在课前30分钟分享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故事(如环保实践、公益项目),通过案例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议题,培养道德意识。
《专业考察》课程(雕塑系):以丝绸之路石窟考察为核心,通过实地调研、文化比较和现场创作,强化学生对中华文化遗产的认同感与传承使命。课程持续30年,参与学生需结合历史研究与当代艺术实践,探索文化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平衡。
3. 乡村美育与社会服务项目
清华美院将美育作为社会责任培养的重要途径,例如:
贵州绥阳黄枧小学美育课程:师生团队为乡村儿童开设绘画课程,激发创造力,同时通过艺术教育传递本土文化价值。
“乡村美育计划”(树华艺术教育综合体合作项目):鼓励学生参与乡村艺术教育,培养其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社会服务意识。
4. 跨学科设计与社会问题研究
部分课程聚焦社会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例如:
《设计价值与体验》课程:要求学生围绕心理健康、文化遗产等社会需求展开设计。如“知音”沉浸式艺术装置关注情绪疗愈,“拥抱”装置探索人与自然的互动,强调设计的社会价值与责任。
艺术与科技结合项目:如“荒野艺术计划”(董书兵教授主导),通过大地艺术激活偏远地区文旅资源,课程延伸至乡村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5. 非遗传承与社区参与实践
学院通过合作项目推动传统工艺振兴,例如:
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培训中心承办):面向非遗手工艺人开设课程,学生参与设计创新与传统工艺结合的实践,助力文化活态传承。
与竹编匠人合作项目:在贵州绥阳实践中,学生与传统手工艺人共同创作公共艺术作品,促进社区文化认同与经济价值提升。
总结与特色
清华美院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不仅限于单一课程,而是通过“课程思政+实践项目+跨学科合作”的立体模式实现。其核心在于:
在地性:强调深入乡村、社区,解决真实社会问题;
文化传承:结合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使命的认知;
价值引领:通过案例教学与讨论,塑造学生的公益意识与家国情怀。
未来,学院计划进一步拓展“艺术乡建”类课程,深化与地方合作,推动更多艺术实践融入乡村振兴战略。
猜你喜欢:清华校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