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简称清华美院)提供多门艺术创作课程,旨在通过跨学科融合、实践探索和思维创新激发学生的艺术潜力。以下是部分重点课程的梳理:
1. 色彩表现课程(本科基础课程)
课程特点:面向大一新生,打破传统写实绘画的局限,强调现代平面与色彩规律的科学性,鼓励学生通过丙烯、油画棒等材料进行个性化表达。课程分为四个阶段,从解构大师名画到自由创作,逐步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色彩观和表现力。
激发潜力:通过跨专业分班(设计学、美术学等学科混合),促进不同背景学生的交流,结合临摹与创新,培养对色彩语言的综合掌控能力。
2. 创意设计课程(跨院系合作课程)
课程特点:与为先书院合作,以“可生长的时间”为主题,融合艺术与科学。学生需基于植物形态设计产品,如沙滩休憩场所或疗愈产品,利用设计形态学探索艺术与工程思维的结合。
激发潜力:通过跨学科团队协作(如美术学院与工科学生组队),强调从自然原理到功能设计的转化,推动学生突破思维定式,解决复杂问题。
3. 设计战略与管理课程(研究生/高阶课程)
课程特点:聚焦宏观设计思维与战略管理,引导学生通过跨学科合作解决社会问题。例如,学生需针对后疫情时代设计服务或产品,如老年人混合社区平台“银发少年团”或数字化疗法“Ecare”。
激发潜力:运用系统思维和设计工具(如How might we方法),结合实际社会需求,培养创新解决方案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答辩和成果展示提升综合表达能力。
4. 数字化时代的设计创新进阶课程(高阶研修课程)
课程特点:整合前沿科技如元宇宙、区块链与艺术设计,探讨文化数字化战略。课程涵盖大数据应用、组织设计等模块,强调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激发潜力:通过项目制学习,鼓励学生探索数字化工具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培养适应未来产业变革的创新能力。
5. 绘画创作与特色教学研修班(实践导向课程)
课程特点:针对在职美术教师及艺术从业者,聚焦创作构图、主题表现及教学创新。课程包含写生创作基地实践和跨学科讲座。
激发潜力:通过高强度创作训练和师生互动研讨,推动个性化艺术语言的提炼,同时平衡应试教育与审美教育的矛盾,激发教学与创作的双向提升。
清华美院的艺术创作课程体系注重跨学科融合、实践创新和思维拓展,通过多元的教学模式(如名画解构、科技整合、社会问题导向设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潜力。这些课程不仅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还培养了他们应对未来艺术与设计挑战的综合素养。更多课程详情可参考清华美院官网或相关招生简章。
猜你喜欢:清华校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