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艺术与雕塑研究所)作为国内雕塑教育与研究的领军机构,其研究特色体现了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前瞻性的学科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以下是基于多维度信息的解读:
一、传统雕塑的现代转化与东方美学重构
雕塑系以中国传统雕塑的现代转化为核心研究方向,强调对民族艺术语言的提炼与创新。例如:
意象雕塑:注重中国传统雕塑的写意性与线造型特点,研究传统艺术符号在当代语境中的再表达,如陈辉教授团队通过《中国传统雕塑语言现代转化》等著作,探索中国气派雕塑的创作路径。
非遗与材料研究:王轶男副教授在金属焊接、椰壳雕塑等材料语言研究中融入传统工艺,开发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雕塑技法,并申请多项国家专利。
二、跨学科融合与科技实验性探索
依托清华大学综合性学科平台,雕塑系在实验性与科技应用领域形成显著特色:
实验雕塑方向:结合新媒体、新材料与新技术,推动雕塑与科学技术的交叉创新。例如,数字雕塑实验室与金属焊接实验室的课程设计,将3D建模、动态雕塑等技术融入创作。
动态雕塑与公共艺术:发起“天行意动——国际动态雕塑大展”等活动,探索雕塑在空间、时间与科技互动中的可能性。
三、公共性与社会参与
公共雕塑作为重要方向,强调雕塑与城市、环境的共生关系:
国家重大工程实践:师生参与毛主席纪念堂装饰、首都机场壁画群、中国历史展览馆主题雕塑等国家级项目,将学术研究转化为公共空间的艺术表达。
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通过《环境雕塑》等教材与课程,培养学生在城市规划、生态学等跨学科领域的综合能力。
四、形态研究与抽象语言体系建构
形态生成理论:陈辉教授提出以“形”与“态”为核心的雕塑本体语言研究,开设《抽象雕塑》《雕塑形态研究》课程,注重抽象形式在环境中的应用。
国际学术对话:通过“中韩雕塑学科建设论坛”等活动,探讨全球化背景下雕塑教育的本土化路径,推动中外雕塑语言的互鉴。
五、教学与研究的国际化视野
国际合作与交流:定期派遣师生赴列宾美术学院、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等院校交流,吸收俄罗斯写实雕塑体系与西方当代艺术理念。
学术平台建设:依托《学院雕塑》期刊与“麦积山国际雕塑论坛”,构建理论研究与创作展示的双向平台,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
清华美院雕塑研究所的特色可概括为“传统为根、科技为翼、公共为用、国际为镜”,既坚守东方美学内核,又积极拥抱跨学科创新,形成了教学、科研、创作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其成果不仅体现在学术著作与展览中,更通过国家重大工程和公共艺术项目,实现了艺术的社会价值转化。
猜你喜欢:北京画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