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美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热门课题涵盖传统工艺传承、材料创新、现代艺术表达及跨学科融合等多个领域,结合当前学术研究与实践方向,以下为几大热门课题方向及具体案例:
1. 传统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化与非遗保护
研究方向:聚焦传统制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如柴烧技术、釉料配方、装饰技法等,探索其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例如,邱耿钰教授主持的《中国民间陶瓷研究》和《藏族传统制瓷文化研究》课题,结合田野调查与工艺实践,推动传统技艺的学术化保护。
案例:章星副教授在《陶瓷装饰艺术》课程中强调传统装饰的哲学内涵,指导学生将传统纹样与当代审美结合,如邓朝龙的《印纹陶系列》通过古文陶书与福禄寿喜罐的创作,赋予传统印纹新表达。
2. 环保技术与可持续烧制研究
研究方向:针对柴烧工艺的环保问题,开发低污染烧制技术,推动传统工艺与生态保护的结合。例如,2019年清华美院与国中陶瓷艺术馆合作的“柴烧与环保”项目,探索环保型柴窑设计与烧成技术,结合现代科技优化能源利用。
实践成果:项目学员通过实验性烧制,创作出50余件兼具环保理念与艺术性的作品,如利用废弃材料改良釉料,减少资源浪费。
3. 功能性陶瓷设计与产业创新
研究方向:以日用陶瓷为核心,研究产品的人体工学、材料性能与市场适应性。杨永善、李正安等教授的《陶瓷设计》课程体系,强调设计理念与产业需求的结合,例如高明在《生如夏花》紫砂茶具设计中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
产学研结合:陶瓷系与宜兴、景德镇等产区合作,推动学生参与企业产品开发,如章星团队对德化白瓷瓷塑工艺的研究,助力地方产业升级。
4. 现代陶艺与当代艺术表达
研究方向:探索陶瓷材料的艺术可能性,结合装置艺术、公共艺术等跨界形式。白明教授主导的现代陶艺课程,鼓励学生以陶瓷为载体表达观念,如刘佩洋的《迷·域》通过迷宫造型探讨时空哲学,孙嘉羚的《镜中的幻影》以陶瓷BJD玩偶探索工艺与情感的联结。
国际影响:白明教授的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收藏,其展览“红韵——环绕飞扬”作为国礼助力冬奥申办,体现现代陶艺的国际视野。
5. 智能科技与陶瓷艺术融合
跨学科创新:结合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开发新型陶瓷创作工具与交互体验。例如,2025年新增的“艺术与科技”非全日制项目,探索数据驱动设计与智能计算在陶艺中的应用,如3D打印陶艺、动态烧成模拟等。
研究平台:依托清华未来实验室与清尚智慧场景研究院,开展智能材料研发,如温敏釉料、可编程陶瓷结构的实验。
6. 陶瓷材料与釉料创新
科研课题:针对陶瓷材料的物理性能(如强度、透光性)与化学特性(如釉色稳定性)进行改良。例如,董素学副教授的油滴釉碗研究,结合传统配方与现代烧成技术优化釉面效果。
国际合作:陶瓷系定期邀请国际陶艺家讲学,推动如青瓷开片机理、高温结晶釉等技术的全球交流。
清华美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课题既扎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如紫砂、青瓷工艺),又积极拥抱科技与生态议题,形成“传统—现代—未来”的立体研究网络。学生可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如非遗保护、产业设计)、国际展览(如白明个展)、学术论坛(如柴烧与环保研讨会)等途径,深入探索陶瓷艺术的多元可能性。
猜你喜欢:集训画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