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魏立刚与Seemingly Virtual团队(人工智能与书法)
作品:《靈巗山馆-汉字魔方》
合作形式:魏立刚联合美国艺术家Jonathan Warner和中国艺术家郑臻泽,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传统书法转化为3D沉浸式互动装置。团队利用GAN模型学习汉字结构、诗词、数学公式等跨学科元素,创造动态视觉梦境。
跨界领域:书法艺术与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结合,探索汉字在虚拟空间的未来形态。
2. 黑川良一(艺术与量子科学)
作品:《ad/ab Atom》
合作形式:与伊比利亚国际纳米技术实验室(INL)合作,基于量子材料科学数据创作视听装置。作品通过电子显微镜观测的纳米级数据生成艺术图像,结合多屏显示和音响系统,展现微观世界的科学美感。
跨界领域:量子物理、材料科学与多媒体艺术的融合。
3. Sougwen Chung(人机共创与生物机械)
作品:《Assembly Lines: Expanse [extending]》
合作形式:加拿大华裔艺术家钟愫君结合生物反馈技术,开发智能机器人系统进行艺术创作。作品探讨人类与机器的共生关系,通过机械绘图展现生物与机械的“诗意共创”。
跨界领域:生物工程、机器人技术与绘画艺术。
4. 黄才骏、蔺明净(科技与传统戏曲服饰)
作品:《褶裥叁缔(Pleat-the-Interfashionality)》
合作形式:将3D打印、可穿戴科技融入粤剧《牡丹亭》的戏服设计,保留传统形式的同时以极简风格吸引现代观众。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完成3D打印部件。
跨界领域:数字制造技术、可穿戴科技与传统戏曲服饰。
5. 马泉(视觉艺术与工业设计)
合作项目:与TCL X11电视跨界合作
跨界形式:清华美院教授马泉的视觉艺术作品通过TCL X11电视的高精度显示技术呈现,展现色彩与动态细节的极致表达,探索艺术在智能家居中的新场景。
6. 白明(陶艺与当代艺术)
作品:《山海新经》《典籍》等
跨界领域:作为清华美院教授,白明将传统陶瓷工艺与当代装置艺术结合,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收藏,并在国际展览中融合东方哲学与西方现代艺术语言。
清美学员及校友的参展作品常通过跨学科合作实现创新,涉及的跨界领域包括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生物工程、数字技术等。这些艺术家通过融合艺术与科技,不仅拓展了创作边界,也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更多展览详情可参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官网及合作机构平台。
猜你喜欢:央美校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