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04 05:55
1. 胡家毅(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直博生)
参与新能源智能化电动车辆的系统性研究,研究方向覆盖动力工程、系统建模与控制、电机技术等交叉领域。其团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推动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突破,例如冬奥会低温环境下新能源电动车的电池性能测试与优化。
2. 欧阳明高教授团队孵化项目
团队学生如方运舟(哪吒汽车创始人)、李立国(智锂物联创始人)等,依托清华的能源科学与工程学科优势,主导或参与氢燃料电池、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研发。例如,亿华通(氢燃料电池系统龙头企业)的核心技术团队中多位成员为清华校友。
参与“低温环境新能源汽车电池性能优化”项目,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2022年冬奥会电动车测试,解决低温续航难题。该校通过与车企合作,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依托“大电力”学科特色,多数毕业生进入国家电网、华能新能源等央企,推动新能源并网技术、储能系统的研发与应用。例如,华能新能源公司招聘中明确优先录用能源动力类、电气工程类专业的华北电力学生。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毕业后任职于河南省电力公司,从事新能源电力系统运维与管理,体现该校以机电技术为基础、聚焦风电与太阳能应用的人才培养特色。
北京交通大学硕博连读,研究方向涵盖新能源发电并网技术,参与跨学科项目合作,展现该校在分布式能源系统设计领域的教学成果。
该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如比亚迪、特斯拉等),定向培养机电维修、检测运维等技术人才。毕业生进入首都机场、高端汽车品牌4S店等,承担新能源汽车试验、检测及运维工作,解决行业一线人才短缺问题。
通过定向招聘北京高校应届毕业生,优先录用新能源、机械工程等专业学生,参与新能源汽车研发与生产。例如,其2024年“优培计划”录用名单中包括多名北京本地高校优秀毕业生。
北京高校在新能源领域的突破主要体现在 学科交叉创新(如清华、北理工的机械+电子+能源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如北工职院与比亚迪合作)以及 关键技术攻关(如低温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方面。未来,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高校将更注重产学研结合,培养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清美集训
更多厂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