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分享

小学第七单元四年级的预习(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预习)

时间:

小学第七单元四年级的预习(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预习)

今天给各位分享小学第七单元四年级的预习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预习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课怎么预习
  2.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预习
  3.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7页怎么预习
  4.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2课古诗三首预习笔记
  5.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70页第15课的预习资料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课怎么预习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课预习方法如下: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不会读的字查字典解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没把握的地方作批注。

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的不准确。

3、再读一遍,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4、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善良、朴实”等词语。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6、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预习:

预习一般是指在老师讲课以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通过不断的预习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自我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这是预习最重要的。

每个课程和上次的课程都是有关联的,通过预习找出自己对于旧知识掌握得不好的地方。并且翻阅和补习,所谓的“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在阅读新教材过程中,要注意发现自己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要预先做好记录,以便在老师讲课的时候能够准确地记录好知识点。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预习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对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学说真理产生怀疑,经过反复试验证明了亚里土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然后走上比萨斜塔把结论公诸于世。课文表现了伽利略独立的人格、科学的精神和宏大的境界。

伽利略读到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在同一高处同时下落重的先着地轻的后着地的说法后,没有盲目地相信,而是设想了一种特殊的情况: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下落,跟10磅重的铁球相比又会怎样?然后他运用亚里土多德观点进行严谨而清晰的推理,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因为推理过程的严谨和清晰,伽利略开始怀疑亚里土多德观点的正确性。这个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三点:首先是思考之前,别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甚至信奉到把他的观点当作人类的真理,不容任何人置疑,他仍然要进行理性的思考:这个观点对不对?记得梭罗说过,不论是哪一种源于祖传的思想和行为,在你没有验证之前,都不可轻信。在学术面前,在人格层面,庶民与伟人平等,没有谁高高在上,没有谁只有听从的份儿而不可以思考。这是一种理性,一种尊严,一种独立的人格。其次是在思考过程中,他始终没有认定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正确的,而是采取假设的办法——“如果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使得推理可以进行。再次是思考之后,他看到结果不合情理,但并不是马上否定亚里土多德的说法,而是怀疑其说法,多么理性、严谨。这个过程中,理性的精神、独立的人格、严谨的推理交融在一起,展现着知识分子应有的精神境界。

怀疑过后,“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进行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土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反复”一词。“反复”看上去似乎与“许多次”同义,实际上,这里没有用“重复”而选用“反复”一词,意味着这许多次试验可能会涉及到各种因素的变化,如高度、球体的质地、两球重量的比例等,这意味着伽利略在对它能想到的各种情况进行试验,这种情况下得出的结论才具有说服力,才能经得起推敲和检验,才能站得住。他对科学、对试验结果的负责任,从这种周密的试验过程中体现出来。

至此,他已经完成了对自由落体试验的原理的研究,得出了结论。进行公开试验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再次验证,而是为了将结论公诸于众,是为了让人类走出认识的误区,认识真相,让人类在此基础上再去思考、再去研究、再去发现,让人类的认识不断进步、思想不断发展。

这个过程中,伽利略的研究针对的是亚里土多德的观点和人类思想和认识的停滞,他绝不是为了以此挑战权威。伽利略的研究一直是冲着真理去的,支撑他的是知识分子的责任、良知和境界。这里最重要的是他“不计利害地追求真理”(罗素语),“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不仅如此,他对前贤仍保持应有的尊重,你看,他的思考过程就是在运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成果,它运用试验来研究自由落体的原理,是阿基米德实验物理学的延续。其实,伽利略的理性精神、独立人格和宏大境界,正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表现。如果不是这样,人类思想史和科学史上这一闪耀光辉的事件的主角就不会是伽利略。

文章在写伽利略进行研究的同时,用了两个自然段写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和对反对亚里士多德的人的责备、嘲讽。这两个自然段的价值在于描绘出当时弥漫欧洲的社会风貌、集体的无意识。这就从社会背景的角度烘托出伽利略的思考和试验对推动人类认识进步所起到的价值。

这篇文章清晰而理性的叙述、精当的结构、严谨的用词,与所叙述的人和事件的内涵极其融合,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百密一疏,文章在第三自然段写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时候,“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一句,缺少了“同一高处”的意思,从而使“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变成非唯一的结论。这显然是一个缺憾。

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应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段,尤其是伽利略思考的过程和反复做试验的过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揣摩、理解、内化,把文中严谨的逻辑思维过程,周密科学的试验过程,事实胜于雄辩的公开试验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的心里。从而,不仅使学生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还知道他为什么不迷信权威,感受他是怎样思考和做试验的,使学生在倾听与交流中受到精神的感染、思想的启迪和语感的培养。

《全神贯注》一文写的是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到家里做客时发生的一件事,表现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进而说明这种工作态度的重要。在课文中,从哪几方面看出罗丹工作是全神贯注的呢?

1.从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来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这是罗丹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这是罗丹想到了个比较满意的修改女像的方案.并进行反复推敲时的神情。“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这反映出罗丹工作时的紧张、精神专注。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这时的罗丹“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真可以说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这就把罗丹工作时那种全神贯注的神情描绘得非常具体了。

2.从时间上来说明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女像“左肩偏了点儿”的小毛病,罗丹却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在紧张的状态下进行修改,这些描述进一步说明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

3.从挚友被关在工作室里说明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罗丹“径自走出门去,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这一方面说明罗丹还没有从刚才的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说明罗丹确实把挚友茨威格忘掉了,恰恰表明罗丹的确是全神贯注地工作的。从罗丹的“才猛然想起”、“很抱歉”、“对不起”、“请不要见怪”等描述中,可以看出罗丹对朋友的一片真情,刚才发生的把人家关在门里的事完全是无意的。

《鱼游到了纸上》是五年制小学四年级新增加的课文,写的是一位聋哑青年画金鱼的故事。有人将它的主题思想作了这样的归结:本文通过作者在西湖玉泉的见闻,赞美了一位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我们觉得这样的归结不够确切,有待进一步探讨。既谓主题,就须是全文所蕴含的最主要的思想内容的深刻概括。要探讨主题,就须对全文展开具体分析,对文章各个段落的主要思想进行科学归纳。课文的层次十分清楚,全文一共14个自然段,可划分为三层意思。现逐层分析于下:

1—4段是叙写青年长期观察的。第一段交代的是故事发生的地点。第二段描写的是故事发生的环境。第三段是写人物出场,并对形象进行简单勾勒。第四段是集中描写这位“特别青年”神情专注地进行观察。他的观察是“呆呆地”、“静静地”,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用“呆呆”一词表现青年观察时的情态,写了青年的痴迷与全神贯注。这一段是第一层的中心段,“呆呆”一词是这一段的核心词。

5—8段是叙写青年勤奋写生的。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感,将人物的活动始终置身于社会环境之中,课文第五段再次交代了周围环境。第六段是通过女孩惊奇的叫声进行侧面描写。通过侧面烘托,充分显示青年画画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并得到了他人的赞许与承认的。第七段重彩浓抹描写了青年写生的情景。一会儿工笔,一丝不苟;一会儿速描,画活了金鱼的动态。这是这一层的中心段,集中突出地写出了青年是在怎样认真地磨练画技。第八段通过围观者的“赞叹”、“议论”,对青年画画所取得的成绩进一步予以肯定。这与女孩的惊奇叫喊是同一种描写手法,其意都在烘云托月。

9—14段是叙写青年学习画画的心得体会。第9段写青年画画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第10段、11段是交代青年的真实身份——聋哑人。为了突出青年身份的特殊,先用“好骄傲”一语引起读者注意,然后再点出他聋哑人的特殊身份,以加深读者对青年特殊身份的印象。第12段简要补叙了聋哑青年勤奋学画的整个过程,使故事产生了历史的时空感。第13段写出女孩对他进行赞扬鼓励,引出了第14段聋哑青年自述的学画体会,将文章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一层的中心段是第14段,这一段的核心句是青年所说的那句为全文点睛的心得体会:“先游到了我的心里”。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清楚看出:第一层是着重写其专注观察的,第二层是重点写其勤奋写生的,第三层是重点写他的心得体会的。全文的主旨不仅在于赞美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而且通过对聋哑青年专注勤奋学画的优秀品质的叙写,深刻地揭示了一条学习画画的艺术规律,即只有全神贯注,静观默察(呆呆地,静静地),烂熟于心(先游到了我的心里),加之苦练出娴熟技巧(长年累月地工描、速写),就会取得超人的(鱼游到纸上)成绩。

●重点生字

狰:zhēng

〔狰狞〕样子凶恶,如“面目狰狰”。

笔画数:9;部首:犭;

笔顺编号:353355112

造句:这只面目狰狞的老虎吓坏了游人。

狞:(狞)níng

凶猛,样子凶恶:狞视。狞笑。狰狞。

笔画数:8;部首:犭;

笔顺编号:35344512

造句:恶狼凝视着走散的小羊。

炒:chǎo

把东西放在锅里搅拌着弄熟:炒菜。炒米。炒面。炒冷饭(喻办事不讲效率,说话做事只是简单地重复过去,没有新的内容)。炒鱿鱼(方言,因鱿鱼一炒就卷起来,因以借指卷铺盖,解雇。亦简作“炒”)。倒买倒卖:炒黄鱼(指倒买倒卖黄金)。炒地皮。炒买炒卖(指对股票外汇的买卖)。

笔画数:8;部首:火;

笔顺编号:43342343

造句:爸爸炒得一手好菜,全家人都喜欢。

伺:sì

观察,侦候:窥伺。伺机。伺察。伺应(y宯g)(等候响应)。伺cì〔伺候〕a.在人身边供使唤;b.照料饮食起居(“候”均读轻声)。

笔画数:7;部首:亻;

笔顺编号:3251251

造句:奶奶患病期间,妈妈一直在身边伺候。

蚯:qiū

〔蚯蚓〕环节动物,身体细长柔软,生活于土中,以带有机物的土壤为食,使土壤疏松,对农作物有益。可作鱼和家禽的食饵,可入药。亦称“曲蟮”、“地龙”。

笔画数:11;部首:虫;

笔顺编号:25121432121

造句:淘气的男孩子们抓来了很多蚯蚓。

蚓:yǐn

〔蚯蚓〕见“蚯”。

笔画数:10;部首:虫;

笔顺编号:2512145152

造句:蚯蚓是一种对庄稼有益的小动物。

●重点词语

狰狞:样子极其凶狠,吓人。

疑惑:对某件事或某个问题质疑。

诧异:惊讶,奇怪。

坚毅:坚定,不动摇。

气馁:没信心,灰心丧气。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

2默读课文,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坚韧的品质和对土地的热爱。

3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加强学生自主阅读实践,加强对记事写人这一类文章特点的感悟,进一步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从父亲坚忍不拔的品质中受到教育,培养热爱土地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课文重点

这篇略读课文记叙了父亲在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开垦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表现了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体现出作者对父亲、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依次写了“失去菜园、决定开垦、开垦荒地、垒上石墙、种上豌豆、豌豆肥田、拾粪肥田、菜园丰收”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父亲言行的具体描写,表现父亲的优秀品质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引导学生从描写父亲开垦菜园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的爱是教学重点。体会父亲在荒坡上开垦菜园的艰辛,对城市的学生来说是教学上的难点。

●相关知识

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中体会到父亲勤劳、坚韧的品质是教学的重点。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来体会其中的深义。

(1)决定开荒。“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荒!’”(勤劳)

(2)开垦荒地。“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勤劳、吃苦)

(3)垒上石块。“父亲没有气馁……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坚忍不拔)

(4)种上豌豆。当我问能否长出豌豆,父亲“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对土地的信赖)

(5)豌豆肥田。“父亲说:‘……肥土吧。’”(对土地的保护、热爱)

(6)拾粪肥田。“有时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亲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节俭、对土地的热爱)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7页怎么预习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7页这样预习:诗人简介

徐志摩(1896~1931),诗人,散文家,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在剑桥留学时受到西方浪漫主义和唯美诗派影响,诗风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他在中国文坛活跃一时,极具影响力,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秋晚的江上》诗人简介

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字伯贞,号白屋,与鲁迅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著有《白屋文话》《旧诗新话》《白屋说诗》。课文所选诗歌《秋晚的江上》收录于诗集《游吻》。

02

字词梳理

《现代诗二首》生字预习

本课学习六个会认字:巢、苇、罗、眠、霸、占。

巢(巢穴)(鸟巢)(空巢)

苇(芦苇)(苇秆)(苇席)

罗(罗网)(罗列)(张罗)

眠(休眠)(冬眠)(春眠)

霸(霸占)(霸王)(学霸)

占(占领)(侵占)(占有)

《现代诗二首》多音字

03

多音字

尽,读音:①“jìn”,尽头、尽人皆知;②“jǐn”,尽管、尽量。

溜,读音:①“liù”,大溜、溜嗓子;②“liū”,溜冰、溜走。

占,读音:①“zhàn”,占领、攻占;②“zhān”,占卦。

《现代诗二首》名词解释

04

名词解释

归巢:返回巢穴。

斜阳:傍晚西斜的太阳。

芦苇:草本植物,生于水中。

一瞬(shùn):转眼之间。

红颜:指美貌的女子。

头白:用拟人手法,指芦苇顶端已呈白色。

霸占(zhàn):倚仗权势,占为己有。

滴溜溜(liū):形容旋转或流动。

剪秋罗:草名,多年生,夏、秋两季开花。

眠:睡觉。

偷渡:秘密渡过某一水域。

青峰:青色的山峰。

《现代诗二首》近义词和反义词

05

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和反义词也是需要掌握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日积月累,这样同学们就能掌握很多近义词和反义词了。

《现代诗二首》词语搭配

06

词语搭配

词语搭配是从课文中(诗歌中)选取。词和词组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例如“改善生活”就不能说“改进生活”。

《现代诗二首》ABB式词语积累

07

ABB式词语积累

滴溜溜、绿茵茵、笑盈盈、绿油油、慢吞吞、闹哄哄、光秃秃、好端端、明晃晃、兴冲冲……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2课古诗三首预习笔记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知识点梳理

课文21古诗三首

一、多音字组词。

相xiānɡ相互xiànɡ长相

将jiànɡ将士jiānɡ将来

二、近义词。

简单—简洁将来—未来观赏—观看

三、反义词。

简单—复杂快速—缓慢安全—危险

四、古诗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芙蓉楼:原名西北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下临长江。

2、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3、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4、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5、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6、平明:天亮的时候。

7、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8、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9、孤:独自,孤单一人。

10、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11、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12、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译文: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塞下曲》是由唐代诗人卢纶以汉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8、满:沾满。

译文:死寂之夜,乌云遮月,天边大雁惊飞,单于的军队想要趁着夜色悄悄潜逃。正想要带领轻骑兵一路追赶,大雪纷纷扬扬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墨梅: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2、洗砚池:传说会稽蕺山下有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洗砚池,池塘的水都染黑了。王冕称他家有家有洗砚池,意思是自己也像王羲之那样勤奋。

3、池头:池边。头:边上。

4、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5、痕:痕迹。

6、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

7、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间

译文:这画仿佛是从我的洗砚池边生长的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墨留下的痕迹而没有鲜艳的颜色,因为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课文22文言文二则

一、多音字组词。

盛:shènɡ盛开chénɡ盛饭

磨:mó磨炼mò磨坊

二、近义词。

贫穷—贫困重逢—重遇恭敬—尊敬

三、反义词。

贫穷—富有恭敬—鄙视心不在焉—全神贯注

四、古文赏析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1)囊萤夜读:选自《晋书·车胤传》。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囊: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袋子装”。

(2)恭:谨慎的意思。

(3)练囊:用白色绢子做袋。练:白绢,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白绢做”。

(4)以夜继日: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译文: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2)成:完成。

(3)去:离开。

(4)逢:碰上。

(5)媪:妇女的统称。

(6)方:正在。

(7)铁杵: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

(8)欲:想要。

(9)感:被……感动。

(10)之:代词,指代老妇人在做的事。

(11)还卒业:回去完成了学业。

译文:磨针溪是在眉州的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五、主题概括

《囊萤夜读》讲述了车胤因家贫买不起灯油,晚上捉萤火虫来照明坚持读书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艰苦条件下,人都可以克服困难,坚持学习。

《铁杵成针》讲述了李白小时候贪玩不爱学习,受到老婆婆铁杵磨成针的精神鼓舞,继续学习,最终成就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成功。

课文23“诺曼底号”遇难记

一、多音字

脉:mài脉搏mò脉脉

二、近义词

弥漫—笼罩估计—估算混乱—凌乱势不可当—势如破竹

维持—庇护嘈杂—喧闹悲壮—壮烈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震荡—震动违抗—抗拒屹立—耸立调遣—派遣凝视—注视

三、反义词

隐约—清晰混乱—有序嘈杂—清静失魂落魄—悠然自得

违抗—遵守镇定—慌张须臾—良久纹丝不动—闻风而动

黑暗—光明小心翼翼—粗心大意井然有序—颠三倒四

惊慌失措—若无其事

四、词语解释

弥漫:形容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儿不敢疏忽。

湍急:水势急。

势不可当:形容来势十分迅猛,不能抵挡。

猝然而至:形容事情突然、出乎意料地来到。

蓦地:出乎意料地;突然。

井然有序:形容整齐不乱,次序分明。

巍然屹立:比喻像高山一样耸立,不可动摇。

镇定自若:遇到紧急情况而不慌乱的样子。

须臾:极短的时间。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事放在一起,不加区分地谈论或同等对待。

照例:照样;遵照常例。

海里:计算海洋上距离的长度单位。

震荡:处于动荡状态。本文指两船撞击后的摇晃。

不可开交:形容没法解开或摆脱。

失魂落魄:失落了魂魄。形容人非常惊慌或忧虑而心神不宁、举止失常的状态。

嘈杂:(声音)杂乱;喧闹。

舍己救人:不惜牺牲自己去救别人。

主宰:支配;统治;掌握。

惊慌失措:失措:失去常态。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形容没有丝毫改变。

五、句子解析

1、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

环境描写,海上的夜晚烟雾弥漫,能见度低,这是灾难发生的可观原因。

2、“诺曼底号”是一艘大轮船,在英伦海峡也许可以算得上是最漂亮的邮船之一。它装货容量六百吨,船体长二百二十英尺,宽二十五英尺。海员们都说它很“年轻”,因为它才七岁,是1863年造的。

介绍了“诺曼底号”的地位、规模、建造年份。“才七岁”说明“诺曼底号”使用时间不长。

3、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比喻,把黑点比作幽灵、山峰,突出了黑点的危险性。

4、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阴惨惨的雾气渲染了当时悲壮的气氛。作者把哈尔威船长比作黑色的雕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哈尔威船长高大伟岸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高尚品质的赞美。

六、课文主题

本文记叙了“诺曼底号”轮船在海上夜航时与“玛丽号”轮船相撞,“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沉着指挥,使所有乘客和船员得救,自己却以身殉职的故事,赞扬了哈尔威船长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前面的练习: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70页第15课的预习资料

学习目标:

①、认识“卓”“盔”等7个生字,会写“牺牲”等14个生字。②、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③、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重点:抓住文章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法提示:首先自读课文,感知这封信的内容,思考:这个孩子是谁?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然后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再通过感情朗读、思考、交流等手段感受作者悲痛、缅怀、渴望和平的情感。课前准备:①、课下搜集关于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资料,了解当今世界战事。②、收集这些战争中儿童生活的画面等。

相关链接:

联合国组织联合国组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于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美国纽约。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和社会理事会、秘书处等。联合我想把感受和同学交流4国宪章规定,其主要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友好关系,促进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我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联合国创建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凯歌声中。联合国这一名称是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1942年1月1日,正在对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作战的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1945年4月25日,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6月16日,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后又有波兰补签。同年10月24日,中华民国、法兰西、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美利坚合众国和其他多数签字国递交了批准书后,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1947年,联合国大会决定,10月24日为联合国日。1946年1月10日至2月14日,第一届联合国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在伦敦举行。51个创始会员国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联合国组织系统正式开始运作。★联合国现任秘书长:潘基文(BanKi-moon,1944年6月13日出生于韩国,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前大韩民国外交通商部长官,政治家。于2007年1月1日上任)。★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是根据有关联合国决议建立的一支跨国界的特种部队,简称“维和部队”。成立于1956年苏伊士危机之际。它受联合国大会或安全理事会的委派,活跃于国际上有冲突的地区。维和部队士兵头戴天蓝色钢盔或蓝色贝雷帽,上有联合国英文缩写“UN”,臂章缀有“地球与橄榄枝”图案。联合国维和部队执行任务时跟各国特种部队不同,它必须公开自己的存在,必须行进在最引人注目的公路、广场、热闹地段等公开场合。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总司令是联合国秘书长。部队的人员由联合国成员国自愿提供。维持和平部队是由武装部队的分遣队组成,士兵可以配备轻型防御性武器。联合国规定,在执行国际维和任务时各国的军队着本国军队的制服,佩带本国的军衔标志,左臂佩戴本国的国旗,右臂佩戴联合国旗。为了方便识别维和部队,各国部队均头戴蓝色的头盔,头盔上有联合国标志和英文的UN。久而久之大家都习惯性地称维和部队为“蓝盔部队”。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投诉建议
0